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9章 《开明士绅论》
    第489章 《开明士绅论》
    赵贞吉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川音特有的力道:
    “入川之货,并非皆遭抵制。印刷机、纸张油墨,不是卖得很好吗?为何?因为此物川中不能自产,士绅报馆、书院学堂需之若渴,行会无法号令此等买家,更无法自己造出来。这便是关键!”
    他放下茶盏,眼神灼灼地看着苏泽:“子霖,我们的缓征策略,不能只盯着总量的‘入’与‘出’之差。当细分行业,区别对待!”
    “赵阁老的意思是?”苏泽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改‘全面减免出川货物’为‘行业差异化减免’!”赵贞吉斩钉截铁地说道,“在保证你最初设想的‘减免总额’大致不变的前提下,对各行业入川货物的减免比例进行调整!”
    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点着长江水道:
    “譬如,对川中已有成熟手工业、且抵制最烈者,如棉布、铁器、肥皂等,减少其出川的减免。”
    “而对于那些蜀地特产,比如蜀纸、蜀锦等,加大减免的力度。”
    “对于入川货物也是如此,也不要拘泥于同样的税率,对于那些百姓日用的物品,川中稀缺、无法自产或质差价高、且有利于开化民智、促进工商之物,如印刷机、新式农具、优质水泥、火柴,乃至新式学堂所需仪器书籍等,大幅提高其入川货物的减免比例!甚至可以暂时免于计入‘入川量’的统计!”
    “要让川地百姓看到,朝廷并非一味‘倾销’挤压本地生计,而是真心扶持川地发展所需之物!谁阻碍这些好东西进来,谁就是在阻碍川地的进步!”
    苏泽听完,这不是后世的关税手段吗?
    这么想来,夷陵税关,不就等于是一个四川的海关吗?
    赵贞吉的意思,就是要对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税率。
    苏泽连忙道:
    “妙!此策一出,行会联盟必生裂痕!抵制外省棉布、铁器的,与急需印刷机办报、渴望新农具增产的,利益诉求截然不同。前者是守旧自保,后者是求新图利。”
    “赵阁老的办法,正是‘以利导之,分化瓦解’!总减免额不变,朝廷的承诺不损,将原本铁板一块的‘抵制’,将被切割得七零八落!”
    “棉布行会再号召烧船,恐怕印刷行业的东家们第一个不答应——他们还指着便宜的机器纸张多印几期报纸呢!”
    “而蜀锦,蜀纸,都是价值高的商品,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减免,自然会支持朝廷。”
    赵贞吉其实也有话没说。
    对于蜀锦、蜀纸,这种从三国时期就是四川畅销货的商品,能够操持这种产业的,本身就是四川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种产品已经超过了其本身的日用价值,可说是品牌奢侈品了。
    外省没有竞争者,他们的产品也就是出川交税,能少交一点,自然会支持朝廷。
    真正让四川团结起来的,反而是那些日用的商品。
    这类商品的消费者,受到价格波动明显,更容易和省外产生竞争冲突,他们也是最反对外省商品入川的。
    赵贞吉接着看向苏泽道:
    “子霖啊,但是四川也是我大明的一份子,而且也为朝廷交了两百多年的税,并不是朝廷的敌人。”
    “这四川也未必都是抗税的,也有愿意支持朝廷的。”
    “川中也有支持朝廷大政的士绅,也想要图变图发展的。”
    赵贞吉这句话,让苏泽陷入到了沉思中。
    作为一个穿越者,苏泽对于士绅这个阶层是没有好感的。
    但是穿越至今,苏泽又承认,士绅在大明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是任何政策都无法绕开的。
    在之前,苏泽都在思考怎么对付士绅。
    但是和赵贞吉的一番话,倒是提醒了苏泽。
    士绅,是一个团体,但是士绅之间的诉求,是完全不同的。
    经营土地的士绅,和经营手工业的士绅,是一样的吗?
    产业不一样,利益诉求也是不一样的,立场自然也不一样。
    苏泽灵机一动,正如赵贞吉所说的那样,“以利导之,分化瓦解”,既然士绅是大明绕不开的存在,那也可以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想到这里,苏泽回到自己的公房,立刻抽出了空白奏疏。
    第一份奏疏,就是和赵贞吉所议的,《奏为调整夷陵税关货物减免比例以利工商疏》。
    这份奏疏就是放权给夷陵税关,灵活调整出入川货物的税率。
    重点不是第一份奏疏,而是苏泽的第二份奏疏。
    《开明士绅论》
    苏泽开篇写道:
    “陛下励精图治,新政频施。然商税改革中,河南、四川等地屡见乡绅阻挠,盖因士绅之利各异。”
    “士绅有鱼肉乡里者,亦有图变求进者。”
    “四川事亦证,抵制外货者多守旧手工业主,而求印刷机办报者实为图利之士。”
    “朝廷有教化士风之责,劝恶扬善,方能改易风气,明圣道!”
    “臣思之如下,能守如下四责者,可谓‘开明士绅’。”
    “一为支新政,二为兴工商,三为护民生,四为助税赋。”
    既然确定了标准,接下来就是对开明士绅的优待。
    首先是“旌表褒扬”。
    旌表,这是官府为忠孝节义之人立牌坊、赐匾额以示嘉奖,亦代指此类牌坊或匾额。
    不过在原时空的,旌表变成了贞节牌坊,反而成了儒教束缚的工具。
    但是苏泽决定将旌表用起来,专门来表彰“开明士绅”。
    “岁终由布政使司举荐,赐“开明乡贤”匾额,载入方志。”
    先给名,然后再给利。
    “优遇子弟,其子弟入学科举,礼部优先录取;吏部铨选,酌授地方吏职。”
    最后苏泽写道:
    “此策行,则士绅知利随新政,守旧者日孤。”
    “臣请敕下礼部颁行天下,以固新政之基。
    臣谨奏,无任惶悚待命之至。”
    苏泽放下手里的奏疏,微微叹息。
    士绅这个阶层,是大明绕不开的阶层,他们就是统治者的一员,是地方秩序的主导力量。
    这不是苏泽主观意志上能够改变的。
    主观上无法消灭士绅阶层,那客观上就只能承认他们。
    正如那位伟人所说的那样,“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士绅既然存在,那就要团结开明的士绅,联合他们打压落后的士绅。
    否则就算是苏泽有挂,也没有那么多威望点,直接消灭士绅阶层。
    苏泽将两份奏疏都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开明士绅论》倒是没有意外,这种政治性的奏疏,本身就没有反对的理由,自然获得了通过。
    但是《奏为调整夷陵税关货物减免比例以利工商疏》,就没那么顺利了。
    ——【模拟开始】——
    《奏为调整夷陵税关货物减免比例以利工商疏》送到内阁。
    高拱、张居正、赵贞吉,赞同你的奏议。诸大绶放弃发表意见。
    虽然内阁支持你的奏疏,但是这份奏疏遭遇了四川籍官员的反对。
    四川籍官员认为,当年朝廷和四川士绅早有约定,这时候调整夷陵税关,是朝廷言而无信。
    由于四川官员的激烈反对,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780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5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果断选了“是”。
    【叮!威望值已扣除,请宿主在现实中提交奏疏,模拟结算将在奏疏执行后进行!】
    【剩余威望:7300。】
    苏泽看向系统,果然四川官员也不是傻子,也明白自己分化瓦解的计划。
    也亏着自己有挂,接下来就要看系统发挥了。
    ——
    三月二十一日。
    三月旬末休沐的日子里,四川会馆热闹非凡。
    四川士绅比起散装的江南来说,就要团结很多,所有川地官员来京的第一站,都是四川会馆。
    这些官员和家里的私信往来,也都是通过会馆来传递的。
    所以比起其他地区,四川的官员更加的团结。
    遇到和四川有关的事情,四川的官员们也会聚集在四川会馆,商讨对策。
    今日四川官员聚集在一起,自然是为了苏泽的奏疏。
    夷陵税关的问题,四川籍官员自然早就知道,他们自然乐意看到张元忭的工作失败。
    但是苏泽上书,要对不同行业的出川货物进行减免征税的时候,这些四川官员看到了危机。
    这是分化四川士绅的阳谋!
    在旬休之前,就陆续有川籍官员上书反对了。
    今日旬休,四川官员更是齐聚会馆,决定在旬休结束之后,发动更大的反对声浪。
    吏科给事中陈三漠坐在角落中,看着一个个同乡官员慷慨激昂的发言,他努力低下头,不让自己太有存在感。
    身为吏科给事中,陈三漠对朝廷上层的局势更了解。
    四川商税的事情,是阁老的共识,是苏检正力推的事情。
    这夷陵税关的张元忭,是苏泽的得意门生,本科的状元,是在皇帝和重臣心中都挂上号的人。
    陈三漠熟悉苏泽的性格,凡是苏党的人,苏泽都会尽力帮助。
    苏泽绝对不会坐视自己的弟子折在夷陵税关上。
    但是这一次,四川官员并不想要放过任何人,在场的官员都要上场讲话,并且表态保障要上疏反对,确保人人过关。
    陈三漠有些后悔,早知道就称病不来了。
    就在众人纷纷登台表态的时候,堂外忽传唱喏:“东阁大学士赵公到——!”
    满堂骤寂。只见赵贞吉绯袍玉带,负手踱入。
    赵贞吉是川籍官员地位最高的人,众人纷纷上前向赵贞吉行礼。
    赵贞吉目光看着众人,这其中不乏一些赵贞吉的旧友,他心中叹息。
    他能理解四川官绅反对商税,但是身为阁老,他也明白大势所在。
    朝廷给了缓冲器,给了四川商人优待,还发生了烧船这样的事情。
    且看刑部主事狄许,这些日子在河南巡案,判了多少反对商税的不法士绅?
    如果真的逼了朝廷用上雷霆手段,四川还能抵挡朝廷大军?
    赵贞吉被众人迎到了主位后,赵贞吉环视一圈说道:
    “苏子霖这份奏疏,是本官的想法。”
    赵贞吉此言一出,众官员不顾礼数,纷纷发出惊呼。
    “阁老!您!”
    一名和赵贞吉相交多年的官员,连忙问道。
    赵贞吉挥了挥袖子道:
    “旬休之前,老夫遣人去国子监,调了川籍学子的捐监名录。”
    赵贞吉这句话说完,在场官员的脸色骤变。
    捐监,就是在朝廷缺钱缺粮的时候,让人捐钱,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
    先帝嘉靖朝的时候国库紧张,多次开放捐监。
    捐监生,可以说是大明门槛最低的士绅了。
    要成为士绅,首先要成为士。
    但是四川人口众多,科举十分的激烈,秀才和举人每年也就这么多的名额。
    监生也有一些读书人的特权,而是只要捐钱就行,所以四川捐监的数量一直不少,仅次于南直隶,位列国子监捐监人数第二。
    在场的官员之中,就有不少亲朋故旧都花钱买了捐监的名额。
    赵贞吉说道:
    “苏子霖已经拿了名册,和烧船案有关的棉布行会成员,如有家族子弟捐监的,一律打为劣绅,取消其捐监资格。”
    赵贞吉这句话说完,不少人的脸色都变了。
    这一次川籍官员中最激进的反对者,都是和棉布行业联系紧密的士绅。
    赵贞吉说道:
    “正如苏子霖《开明士绅论》所言,朝廷要褒扬开明士绅,自然也要打压劣绅。”
    打了一个巴掌,赵贞吉又换上了劝解的语气道:
    “诸位,以我蜀人之勤劳能干,以蜀地之富庶,为什么不堂堂正正的竞争呢?”
    “蜀锦能闻名天下,蜀布为什么不行?”
    “诸位也都看到了,水晶宫博览会展示的织布机日新月异,蒸汽织布机已经能织出柔软轻薄的棉布了。”
    “这些机器又不禁止我们蜀人购买,甚至入川还能减免税,咱们也可以用这些机器,改进制作更好的蜀布。”
    “是要故步自封,还是跟上这个时代。是要做朝廷褒奖的开明士绅,还是做朝廷打压的劣绅,诸位好好想一想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