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0章 夏收,王猛与纠察
    第360章 夏收,王猛与纠察
    自前汉建都以来,长安经歷了几百年的治乱大循环,以西晋灭亡为標誌,又经歷了近四十年的治乱小循环。
    到如今,在苟政的努力下,穷数年之功,这座久经风雨的古老都邑,终於逐步完成“由乱入治”的转变。
    而作为关右地区首屈一指的军政中心,长安或许无法代表著整个关右的状態,但在它影响力辐射的范围之內,却引领著各地的发展。
    长安稳,则关中定,此时苟秦治下的长安,便已经开始起到这样的示范与標杆作用。
    对长安士民来说,最大不確定的一点则是,这样的治安与稳定,能够持续多久。
    三年的时间,只够苟政孵化出又一个名为“秦”的政权,在长安、关中初步建立(恢復)起一套能够正常运转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打造出一支能够保卫、
    巩固统治的军队。
    而要使关中大治,人心依附,让关中各阶级、各族群士民对“苟秦”政权形成认同,则任重而道远.....
    尚书台,位於长安宫城东南,故未央宫北部,与大司马府夹御道而设。
    目下的秦国,苟政常居的太极殿,毫无疑问是最高军政权力中枢,大司马府是军事管理中枢,尚书台则是行政管理中枢。
    从苟政正式称王建制开始,尚书台便始终在完善之中,按照苟政所设立的组织办法,以左相录尚书事郭毅,是想方设法,选拔官吏、徵召人才,充实尚书台下属的诸部司署机构。
    过去三年时间里,那些与苟军同舟共济,尤其是经歷了血与火考验的职更们,则得到了显著的提拔,从职权层面享受著秦国建立的福报。
    现如今,平朔门內的招贤馆依旧在运转,就在吏部所辖,且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前来投靠。但是,比起苟政入主长安之初,而今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入住招贤馆,进入秦国官僚体系,甚至得到苟政的接见。
    比起当初的“来者皆是客”,不分良,一概接纳,如今的苟政可以选择性录用了,他有这个底气,更有这个权力。
    当然,如果你具备王、杜、邓、韦等右族的声望与实力,抑或像辛諶这样有块地盘(北地郡),或者如白等豪强有自己的部族兵马,那待遇自然另当別论。
    就和初生的苟秦政权一般,“掛牌”不算久的尚书台,也需要一个磨合期,
    而经过差不多半载的充实与磨合,下属各部署也已能正常运转开来。
    关中政令,出於尚书,这个概念,已然逐步建立,自上而下,由长安往外,
    不断辐射开来。
    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隨著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郭毅的权势与影响过甚,毕竟尚书台近半的臣僚都经由他选拔,剩下的人也同样受他干预;
    比如,充实入尚书台的官僚,能力高低参差,素质良不齐,夹杂著许多利益交换与妥协,可谓鱼龙混杂,忠诚更是珍稀、可贵到无法保证的东西;
    比如,所设各部司衙署,权责不清,多有矛盾,乃至倾轧,尚书台就像一个框,但凡涉及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东西,都一股脑儿地往里塞;
    上比如.:::
    还有很多问题,当通过尚书台发布政令、管理国家的机制开始运转起来之后,不断暴露在苟政眼前。
    对於这些,苟政洞若观火,也知道还需改革整顿,但他已没有任何急切了。
    过去几年的为政治军生涯,对苟政来说,是一场彻底的磨礪。
    到如今,他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拋弃了,在现实的打磨之下,他甚至连思维方式都变了,这是触及灵魂的改变。
    苟政清楚地知道,目前自己要的是什么,是一套可以把他打下的这片江山维持起来的管理体制,是一套秩序,哪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秩序的重要性,苟政从来都有意识,也从微末之时便开始尝试建立,但有一个真正清晰的认识,並看清前路,还是近一两年的事。
    丁税制的建立,那个过程中所经歷的一切,所有暴露的矛盾与问题,都是苟政在治国建制上的经验积累。
    尚书台內,东阁之中,郭毅与民部几名属臣,商討总结著今岁夏收的情况,
    而从郭毅老脸上的笑意,以及那融洽的谈话氛围,便可知此次夏税的收取,大概率是顺利的。
    一年丁税,分夏秋两次收取,这是去年秋收之后,王猛给苟政提的建议。
    而“夏税”,对秦国来说,也是第一次。
    所幸有去岁秋收的经验大抵,秦国的相关职吏,倒也不用像去年那般手忙脚乱,问题重重。当然,忙碌是有一定的,问题也是有的,但整体上处於忙而不乱的状態。
    而成果,自是斐然,虽然夏收仍未彻底结束,大部分收上来的粮税还未运抵长安,但就截至目前各郡上报数目统计,本次夏收,秦国官府共从地方上收取二十七万余斛麦,十一万余斛粟。
    这个数字並没有多庞大,甚至连秦国目前的军政开支都无法覆盖,更別提有战爭、灾害之类的突发事件了。
    然而,对秦国来说,能够把粮食从地方士民手中收上来,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要比收上来多少重要得多。
    尤其是此次夏税虽属第一次,但收取的过程,整体上是十分平顺的。不管是早期的掠夺式收税,还是去年的照章纳税,都没有此次自然、平稳。
    这其中,当然也受到襄武捷报的影响,秦军又取得胜利了..:
    关中的豪强地主们,还是长教训的,也懂得屈服。他们未必拥护苟秦政权,
    甚至绝大部分人对苟政搞的税制厌恶、排斥,但在秦军势大之时,该低头总得低头。
    毕竟过去几年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真惹急了秦军,那可是会抢的,那时付出的代价,可比“照丁纳税”大得多。
    同时,一年税收最丰足的时候,还得看秋收,税制中规定的绢、绵布匹,也是秋收后收取。
    而到目前为止,维持苟秦这架军政机器运转的主要养料,还是那数目惊人,
    规模庞大的关中屯田。
    以当前苟秦的统治结构,那点丁税才多少,光靠丁税,这国这家早就散了..,
    “发文诸郡,除留存、免之部分,一应夏粮,儘快安排人手,输抵长安!”阁堂內,郭毅语调轻鬆地吩附著:“民部及长安诸仓职吏,当严阵以待,做好查收入库事宜!
    与关中屯营上缴粮麦,要做好区分,让眾僚辛苦一阵,待入库结束,自有搞劳!”
    “夏收结束,也將入秋了,自长安及诸郡僚吏,仍不得放鬆,还有秋收在前方等著我们。秋收之重,无需老夫赘言......“
    “诺!”
    “还有,通知各郡,此番夏粮收取,帐目一定要清楚,要与丁籍对得上,更要经得起核查!”扫向眾人,郭毅表情变得严肃,语气中更带有几分严厉:
    “若是为御史督查出疏漏,甚至引发民变、民乱,必当严惩不贷,让各郡官吏自做!”
    郭毅这番交待,自有深意,带有少许关怀,更多则是提醒与警告。他当然知道,从粮食收取,到夏粮入库,这整个税收链条中,必然伴隨著许多矛盾乃至醃赞之事。
    真实的情况,也绝不如眼下呈於尚书台公案上的报告那般漂亮,但这对郭毅来说,並不是太重要,他更看重结果,或者说更希望稳定,更在乎大局。
    因此,纵然有问题,他也希望各郡官吏能够把局面维持住,別闹出大乱子。
    这其中,还有一个背景,那便是御史大夫王猛,在夏收期间,带领下属的几名御史僚臣出动了。
    在完成对秦国监察机构的组织完善与人员充实之后,王猛一如从前,又把人拉出去“练兵”了。
    一直以来,王猛给秦国文武的印象,就三条,备受秦王宠信,性格强势,手段酷烈。
    去年的清丁编户行动,惩治了那么多豪强,甚至不惜动用军队,已经展现了这个人的厉害,那是不达自的不罢休,也很少留情面。
    关键在於,秦王苟政的信任与重视,有些过分了,这就很难搞了.:::
    对王猛,郭毅最少从无微词,甚至在旁人面前多有讚赏,夸他一身正气、果敢有为。他毕竟是丞相,得和协眾臣、安抚同僚,但若说心中没什么看法,显然是不现实的。
    眼下,就郭毅所知,王猛在巡视过程中,已经处置了不少人了,有在夏收过程中贪墨、瀆职的官吏,也有在当地违法犯罪的豪强。
    而这些,都是笼罩在此次夏收“美丽风景”上的丝丝阴霾。据说,王猛每到一地,就先设一座囚牢,將被他查点出来犯官、罪民收押,等离开时,一併押回长安.
    长安城內的监狱,大部分时候都是空置的,因为犯死者往往押赴刑场斩首,
    不足死者,关中有的是矿山“欢迎”他们。
    但这一次,长安的监狱(御史台狱),有些人满为患的意思,御史台那边,
    为此还专门调拨钱粮,进行扩建。
    此事,自然引发长安朝野的议论,並且非议颇多。大秦刚刚建立,正是万物竞发,蓬勃发展的时候,王猛这种搞法,实在不利於团结,更不利於稳定。
    秦国对地方上的掌控,本就不足,好不容易在地方上开枝散叶,得到一定官更的支持,让他们听从长安政令,王猛的做法,只会让大伙离心。
    郭毅倒不至於为那些舆论所裹挟,他的眼光也不至於那般短浅,只是他更加信奉中庸,不太喜欢王猛那过於猛烈的做法。
    无他,如今的秦国,根基尚浅,还经不住折腾,燕普的威胁时刻悬於头顶,
    晋军的討伐,更隨时可能到来。
    郭毅认同对一些不法官吏进行惩处,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把人心给搞散了,扰乱了,在他眼里,王猛的尺度显然是有问题的..:::
    “参见郭相!”在结束又一轮夏收会议后,时任吏部尚书的杨间走了进来,
    面態从容,躬身行礼。
    杨间是苟政早期收服的谋土,虽出身寒微,但颇具干才,在苟氏崛起的过程中,建言献策、为政治事,有不少突出表现。
    因此,苟政开国,郭毅任左相,掌尚书台,杨间则以深厚的资歷加上功劳,
    担任吏部尚书,主持秦国官吏的选拔调度、陟罚臧否。
    人事权力,在任何国家、任何势力,都是最为核心的权力,享受崇高地位。
    杨间曾是河东柳氏的宾客,如今,柳氏虽靠著夫人柳苏成为外戚,但在秦国朝廷的影响,也就与杨间相当了。
    “何事?”看著杨间,郭毅问道,
    杨间拿出一道竹简,双手呈上,道:“这是此番自长安及各郡选派西赴之官吏及其履歷,共计十七人,请郭相过目!”
    闻之,郭毅收回目光,接过简书,打开便仔细阅览起来。此为奉王命,抽调干吏,西赴秦州,支援当地建设.....
    没一会儿,阅毕,郭毅简单抽了几个人过问情况,杨间都据实回答。其所选人员,自然不都是什么能人,这天下哪儿那么多能才干吏,只是合適的人,出现在合適的位置罢了。
    一共十七人,半数都出身雍州士宦,剩下的,还有几名军官,然后才是三名没什么靠山的职吏。也不是没靠山,杨间自己,就是他们的后台....,
    在一个郭姓以及几名河东籍官吏的履歷上停留了片刻,郭毅抬眼,眉头稍,道:“河东籍人数怎么这般多?”
    杨间轻笑两声,说道:“要论能才与忠诚,大秦上下,自以河东职吏为先。
    郭相放心,这几人,也是下官优中选优,才干是足备的!”
    打量了杨间两眼,郭毅提笔,划掉了两个名字,而后交待道:“重新擬一份名单,上交大王审阅。记住,河东虽忠良,但大秦治下,是整个关內,今后是整个关西,乃至天下,不过拘於地域门户之见!”
    “诺!”杨间闻之,顿时拜道:“郭相高涵大义,下官佩服!”
    然而,稍微了眼名单,那名郭氏族人,却並未被划掉,杨间心头暗笑。
    “还有何事?”见杨间並未离去,郭毅不由再问。
    杨间则意味深长地提起一事:“郭相,王猛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