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电影上映
残留的秸秆儿草垛,方堃一归拢,这量够他的柴火灶充当点火引子起码小两个月了。
所有屋均摆放了一些瓷器,太大的那几个宝贝疙瘩,原先在客厅放著。
后面方堃又觉著不妥当,索性臥室书房各摆一个,余下的一趟一件,搬进了地下室。
八十余件宝贝,不管是瓷器还是字画,充当门面是够了,可想要填装满地下室就差强人意了。
一排立柜上少说能放个三十件,地下室一共有四排,左侧还有一大片空地。
这次买卖一做完,方堃觉著等明年,还可以想办法接触接触那些活到现在的遗老。
这些人手里的好宝贝太多了,与其最后便宜了別人,还不如自己捡了这个便宜。
天气放晴,晒了两天,院里的雪和冰碴子方堃刻意清扫掉。
虽然头顶的太阳落在人身上没有温度,可不妨碍去潮。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101 看书网书库多,?????????s??.???任你选 】
方堃把装钱的麻袋,一袋一袋拎上来,寧姚在地下室的口接著。
“这也太多了,你们那个喇叭裤怎么这么赚钱?”
“稀缺性,没钱的会把自己的裤子腿改成喇叭裤的形式,可这是京城,一年到头总有有閒钱的时候,这里面就有一个从眾攀比心理在作票了,身边的朋友都穿了,自己不买一条说不过去,再一想著买上穿个三四年,左右都不亏,就更容易衝动消费了。”
寧姚拆著钞票上的橡胶皮筋,嘟道:“现在满大街都是喇叭裤,哪里稀缺了。
好在屋外没风,所有钱分开摊放,第三套软妹幣,大团结放一块儿,五块钱,两块钱,一块钱的分开放一堆。
这里面最少的就是五毛一毛那些零碎毛票子,密密麻麻铺了一整个院子,方堃瞅著又觉著麻烦又觉著心情愉悦。
“这个稀缺性不是针对市场,是针对源头厂家,喇叭裤这么火现在人尽皆知,可你看京城本地的服装厂,还是没有生產。”
方堃瞅著还有一个麻袋没有拆开,索性一股脑倒出来,继续道:
“这就是国营企业的弊端,明明赚钱的路子就摆在眼前,也不难,可生產什么,怎么生產,生產多少完全不是他们说干就能干的,开不完的会,打不完的报告,等项目正式落下来,早就被市场淘汰了。”
当然,服装厂现在也有不理会市场反馈的底气,喇叭裤只是裤子里面再小不过的一个分类,男女老少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需要的裤子类型多了去了。
不做喇叭裤,又不会饿死,职工们端的是铁饭碗,工资国家发,生產什么他们是不怎么关心的。
领导们更不会上心,一条因为日笨电影火起来的裤子而已,不至於他们大动干戈。
所以这也就便宜了现在的倒爷,便宜了他方某人。
寧姚听著一阵砸么,最后发现自己竟然无言以对。
钱在太阳底下晒了一天,寧姚怕被风捲起来吹跑,在屋里画画都没有心劲儿了,一直起身查看。
反观方堃就没心没肺了些,一直到下午三点,晒的差不多了。
俩人分工合作,方堃数整钱的大团结,寧姚数毛票子。
最后方堃数完了,寧姚才数一半,索性俩人一起忙活。
“97,98,99,100....97,98,99,100...75,76。”
数到最后,寧姚的手都有点发酸了,手指头点著橡胶皮筋捲起来的钞票。
“我这里是二十一万三千三百一十五块二毛一。”
“我那边好算,八万七千三百二十块钱。”
方堃没有去匯总加起来,寧姚主动揽下这活儿,也不用纸笔,就是眼睛往上翻,手指头在嘴边点著,一阵嘟。
“二十九万...三十万零六百三十五块二毛一?这么多!”
方堃却道:“也不算多,京城常住人口是多少?別说一人一条了,拥有百分之八的顾客都是恐怖的,更別提周边京津冀的市场现在也被打开了。”
今年的人口调查还没有在报纸上公布,不过仅是去年在京常住人口就有八百多万,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占比差不多六比四。
百分之八是什么概念,八百五十万算,六十八万人买他们的喇叭裤,一条十二块钱,那就是整整八百一十六万块钱。
这才哪儿到哪儿,更何况还不算周边省份的市场,这年头做生意不如做倒爷,像他们这种差不多快要控制整个北方市场的倒爷,现在缺的不是没人买,而是吴兴国那边的產量供不上。
至於要不要在京城起一家服装厂房,用以节省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方堃是没这个打算的。
真要办,也是吴兴国的事,他只是一个中间商,以后的打算也不是做轻工业行当。
哪怕后续出现卖喇叭裤的同行,方堃也不会在意,这片市场太大了,他一个人吃不完,也吃不下。
三十多方的现金,已经出乎了方堃的预料,他之前只管收,从来没有认真清点过。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沓钞票,这笔钱该怎么,打算多久,什么时候是不是少了一张,都会盯的仔仔细细的,隔三差五就会清点一遍。
可像他这种情况,说句不要脸的,真是愉悦並麻木著。
而且,这还不算系统里存著的三十九万块钱,方堃光靠呼吸一年就是九千七的收入,他真的得开始为怎么把钱出去而感到困扰了。
一沓咨钞票归拢好,又重新搬进地下室。
麻袋挨著地面最容易受潮,方堃又弄了张桌子,跟墙和地面隔离起来。
又从兜儿里拿出几个樟脑丸,丟在了四周,作用应该不大,不过聊胜於无吧。
下午四点,方堃带著寧姚出门,今天是电影《牧马人》的首映仪式,明天下午就是寧姚的火车,方堃后天回老家。
俩人到首都电影院的时候,门口已经人满为患。
这个年代的首映仪式其实和后世没多少差別,少了的可能就是门口专门有红毯和长枪大炮对著。
电影首映消息会提前放出去,公开可购买的票占大头,感兴趣的老百姓可以自发购买。
仅有小部分电影票对应的位子,会由谢普送给邀请来观影的同行。
谁说电影行业不好干,星期天电影院门口一个人都没有的,方堃和寧姚被挤的根本就进不去,连门口都到不了。
“方堃!”
听著声儿,寻著方向发现是刘生福。
“刘哥,这人也太多了。”
“还不是你小子,小说《牧马人》光杂誌就卖了多少份,现在拍成电影了,谁不想一饱眼福,尤其是你们年轻人,太热情了。”
作品火,人不火,方堃就是现在这个状態。
哪怕自己的照片登过报纸,可线下这个小伙子除了俊俏点外,没多少人会往作家身上想。
方堃拉著寧姚,俩人被带进影院。首映礼下午五点半正式开始。
电影院门口有横幅,有海报,影院內部也有不少宣传海报。
方堃见到了不少眼熟的演员,谢晋看见他连忙招手。
“夏老,跟您介绍一下,这位就是《牧马人》的原作者方堃,现在还在北大中文系读书。”
谢晋对面的老头儿被人簇拥著,继而目光看向刚靠近的方堃,右手抬起来指道:
“小伙子很不错,我可是你的忠实书迷。”
“哈哈哈哈..”周围人听著一阵轻笑。
方堃上前主动握手道:“能获得您的认可,是我的荣幸。”
眼前的老头,是京城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夏淳,现在已经六十一岁高龄,大多数人可能並不熟悉,可后续的《雷雨》《茶馆》《天下第一楼》都是此人执导。
別看只是六十一岁,可经歷过那个年代的人,面相上就没有不显老的,唯一不一样的是文艺工作者给人的那股精气神很精神,很有劲儿。
方堃见到八一製片厂的不少演员,跟朱时茂和丛珊打过招呼,连著介绍了自己女朋友寧姚。
两人还有些愣愣的,这种公开场合带上没有结婚的女朋友出席,是很少见的,最怕的就是最后结婚的时候,不是眼前人,那乐子就大了。
寧姚跟在方堃身边,等著方堃介绍的时候,上前礼貌的握手打个招呼。
她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除了导演谢普那边,好像就是方堃这边比较受欢迎,几乎是製片厂的演员,都要过来打个招呼露个脸。
终於等不见有人上前,方堃低声笑道:“是不是觉著你老公很受欢迎。”
“臭美!”
寧姚白了他一眼,小嘴著,显然是不想顺著方堃自恋。
她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场合,很多名字都只是听说过,有的男女演员有点眼熟,顺著介绍演过什么电视剧,饰演了什么人物,她才能记起来,原来是他啊。
“你还挺受欢迎的。”
“不是我受欢迎,是我的小说,”方堃努著谢普所在的方向:“这些人应该是听说我把小说《高山下的环》电影版权给了沪上製片厂,我看明年应该就会拍,选角估计也会叫我,这是想搏眼缘呢。”
正说著,方堃看到了皇帝专业户朝自己这边跑了过来。
高个子,皮肤白净,五官俊朗,后世靠往脸上糊腻子搞科技狠活的男明星,真没有可比性。
“方先生,好久不见。”
方堃和其握著手,笑道:“好久不见,唐哥,你能不能別这么帅,我站在你旁边很有压力啊。”
国强一愣,他没想到方堃会这么说,不由笑道:“外表不管多帅多美,总会跟著时间一起老去,而方先生你的才华却是永恆的,说实话,该羡慕的是我啊,这位是?”
“这是我女朋友,也是未婚妻寧姚。”
“你好你好..”
国强很热情,甚至直言不讳询问谢导新电影的情况,他一直想摆脱奶油小生的称號,这四个字落別人嘴里说出来就是一乐,甚至是夸他帅的意思。
可自打追捕和望乡的出现,反而成了心里的一个疙瘩,方堃的这篇军旅题材的小说,让他心动不已。
“方先生,听说西单去年新开了一家饭店,我的同事去过几次讚不绝口,你看什么时候有时间,我请你和寧小姐过去尝尝?”
方堃笑道:“年前可能不行了,这眼瞅著过年了,明后两天我们就会离京,等年后再说吧。”
俩人又隨口聊了一阵,早一步入场的电影厂內部人员先入座,后续就是观眾入场。
后续的流程跟方堃想的没什么不同,导演谢晋带著一眾主演先和观眾见面,讲话,差不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顺利进入观影阶段。
电影牧马人,除了上映时间受方堃这个搅屎棍的影响提前了,可电影从导演主演,再到拍摄取景上完全没有什么变化。
这部电影最直接的是展现了『先结婚后谈恋爱”的质朴情感,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原先只是落在纸面上。
现在冷不丁搬到荧幕布,这句话的感觉文立体生动了不少,让不少人轻笑出了声。
一个逃难过来的小姑娘,一个本就对生活无望眼神里失去色彩的中年人,两者相差十五岁,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谁能想到会成为双方后半辈子难以割捨的牵绊。
“我一辈子有什么不好?我陪你在这劳动一辈子!”
李秀芝的话让许灵韵动容,更让银幕前的观眾动容。
尤其是临近大结局,许灵韵长达二十年的老右被平復,去牧场做小学老师的同时,补了五百块钱。
晚上的那场戏,李秀芝怎么数也点不清那五百块钱,许灵韵高兴的则是自己得到了政治新生。
“怎么搞的,我数也数不清,数了好几遍,这么多钱。”
“哎呀,你这人真是,钱算什么,主要是我在政治上得到了新生。』
“政治新生?在我眼睛里,你还是那个你。』
牧马人电影所有演员都展现了很强的台词功底和表演功底,或者说完全不会让观眾看出有多少表演的成分,这更加增添了生活气息。
最后儿子的一句『妈妈,爸爸从哪儿从来的这么多钱啊。”
『当了二十多年老右,补的。』
“妈妈,那我以后也要当老右,挣好多好多钱,给你买一双皮鞋。』
如此啼笑皆非的台词,让观眾发出笑声的同时,又不忍鼻子发酸。
二十年的老右,换来的只是怎么数也数不清的五百块钱,可这二十年的漫长时间里,经歷的苦难却是有多少。
可许灵韵坚持过来了,也没有选择出国去过富足生活,而是选择回到了妻儿身边,回到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电影播到最后一幕,所有人不禁鼻头髮酸,女士更是低声抽泣抹起了眼泪。
他们或许不是许灵韵,更没有去牧场餵过马,可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感同身受的。
电影播放结束,有一个人率先鼓掌,继而全场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