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乡土文学是主流
“呼呼———”
李有思吹了一声话筒,原本他以为自己宠辱不惊了,但是站在这里俯瞰无数名人,那一丝丝骄傲才在心中產生。
他说道:“先讲讲我自己吧我小的时候,我爸妈偶尔会给我一毛钱,买八分钱的洋芋(土豆)粑。
大小和巴掌差不多一家三口人吃的就跟过年一样,我至今不能忘怀。
事后当了作家,接受很多人的宴请,吃什么东来顺、楼外楼几十上百块钱一桌席,但是我总也找不到八分钱的洋芋那样的美味和感觉。”
说完李有思摸了一把眼泪:“我爸妈在前几年过世了,如果看到这一幕,我觉得他们会是欣慰的。”
李有思声情並茂。
年轻一点的作家和记者在他这情感的渲染下面,还真的挤出来一丝丝眼泪,就这么带著一丝可怜看著李有思。
太励志了!
於佳佳立马聚焦李有思,这一次因为李有思的肢体动作,尼康相机总归是对焦了!她咔拍下来照片。
“接下来说说《落叶归根》吧。我很喜欢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汪老不是有个称號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吗?”
李有思没撒谎,他是真喜欢汪曾祺,这老登的功力太深厚了,融会贯通了很多传统文化,台下,汪曾祺坐在北平文联队伍当中。
北平文联林斤澜看向了汪曾祺:“人也是你读者呢!不得了,你这影响力。”
汪曾祺把烟杆又敲了敲,就笑了笑,不说话。
心中自然有些欣慰和高兴。
不过和李有思一样,他遇到事情很淡定.当年下乡几年掏粪都是一声不,汪曾祺身上真有股沉稳的气质,大器晚成的人似乎都如此。
李有思继续:“看完不少小说之后,我便想要不要写一篇关於传统文化的小说,毕竟这几年都是伤痕、知青文学。”
“后来一直没有灵感。”
“在文工团工作的时候,我是乐器手,就是吹笛子的,遇到位湖北的老师傅,他手把手教我吹嗩吶!我学会了,他走了。”
“他是知青,终於回家了———『落叶归根”是老人家的执念—然后我想这是不是所有人的执念呢?这应该属於文化之根吧?於是我写了!”
“......”
“当然我和不少同志討论过『寻根文学”,我这个开拓者不过是撞在了枪头上而已。”
“现在我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一”
“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是文学史上面比较意外的產物,没有哪一个国家经歷过那么特殊的一个事情!当然这是幸运也是不幸的。”
“不幸的是,文学走了几年的歪路,毕竟知青不过是时代的一次玩笑——长远看,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他们早早给过答案,乡土文学才是主流!寻根文学也许是带领大家回归乡土的一次尝试!”
“不论如何,聚焦於基层,聚焦於群眾还有聚焦於广的土地才是文学基础。”
演讲完毕,下面响起来热烈的掌声。
他的发言算是比较通俗的,但是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从后面的文学史上面来看,写伤痕文学不一定能留名,但是写乡土文学的歷史地位明显高!
乡土文学始终是主流,这句话是变不了的,至少在这几千年的农业大国里面是这样的。当然乡土不仅仅说是农村,如果广泛一点,后面是些乡镇、城市也能归咎於人的『乡土”。
刚一落座,阿诚就探著脑袋瓜看过来。
“演讲的很好,准备过吗?”
“周编辑提前通知过了。”
剩余几人看了一眼附近的周燕如。
周燕如看向了阿诚和韩少功,问道:“阿诚同志,韩同志,有兴趣给《北平文学》供稿吗?”
李有思无语,这么重要的场合说这种扫兴话。
现在的阿诚刚刚成名,倒是很乐意:“我有一部作品在构思了,如果您需要的话,过几天拿给您。”
阿诚的三部作品都是这两年写下来的,后世写过一些短篇散文,但是都没有这三部作品优秀。
不过能写出来这三王又是多少作家的一辈子。
韩少功说道:“过几天我回湖南了,寄给您。”
颁奖仪式结束,最先离开的后排的记者,他们跑出去准备撰写一个大新闻。
张光年和刘白羽朝著李有思走了过来:“张老,首长。”
刘白羽又把作协的其他几位主席稍微给李有思介绍了一下:
“丁玲,你应该听过,周扬我们文联主席这位就是王蒙了。然后才颇为骄傲的说,这是我们总政的创作员!”
“我早听过了,你不用再重复了。”张光年吐槽了一句。
李有思看过去,王蒙在杂誌社见过,丁玲、张光年还没说过话李有思相继打了一个招呼。
下午,作协开了一个座谈会,这是每一次颁奖仪式结束之后,都会进行的。
会议上面,丁玲提出来:“阿诚的《棋王》,李有思的《落叶归根》以及韩少功的《爸爸爸》
都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三人的作品都获得了广泛欢迎和热烈討论。”
丁玲和王蒙在前几个月给李有思的《落叶归根》写过文学评论,两人在文学评论界也有些影响力。
都是好评,所以李有思对於两位老领导很待见不过作协的其他几位成员发表过恶评一一谁送过礼不太清楚了,但是谁没送过李有思记得一清二楚啊!
他倒是没有第一时间发作,毕竟现在没必要。
会议说得內容都是那一套,三人都是跟著点头称是就行。
会议结束,巴金招招手,把李有思喊了过去,巴金说道:“新作品我看了,《追风箏的人》会在这个月月底就在《收穫》上面发表。为啥不写寻根文学了?”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些奖很多时候,都是这些青年一代人能够和老作家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韩少功和阿诚见到巴金之后,微微鞠躬表示尊敬。
李有思回道:“巴金先生,这个是去笔会採风时候的灵感,寻根的灵感不是一而就的。”
“新书发了?”韩少功问道。
“嗯。”
阿诚听到追风箏的人,似乎有点回忆:“哦!你写的风箏啊?难怪,笔会的时候你人老拿著风箏到处逛。”
韩少功也回忆起来了,李有思那几天那么奇怪,原来人家去找小说思路了。
“不过,我可以说,这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文学风格就是要不断尝试的,深耕一个地方是好的,但是往往伟大的作家都是全面的。”巴金笑著说道。
“您老这么说那我是真荣幸。”
李有思伸出手和巴金握手,老人家的手上面老茧和褶皱比较多一一有心的记者早早学会了抓拍。这一幕应该叫做,文学上面的歷史性会!
“以后来魔都,我请你去大饭店吃饭,今日先到这吧。”
“您老乐意,我去了魔都,铁定第一时间拜访,主要怕您没时间见我!”
“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
巴金拄著拐杖和李有思道別,作协的几位负责人员连忙扶老人家离开。
韩少功说道:“羡慕啊!”
李拓刚刚才从几个朋友那里脱身过来,说道:“老人家都喜欢有朝气的年轻人,少功你虽然成名早,但是不够年轻,不然也能脱颖而出!”
“也不一定,有才的也行,汪老不就是年老成名吗?”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布了专稿。
“寻根文学“的春天一一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纪实昨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21位作家获奖,其中21岁的李有思凭藉《落叶归根》成为最年轻获奖者,与阿城、韩少功等共同引领“寻根文学“新风向。
作为获奖代表发言的李有思,以童年记忆中的八分钱洋芋粑开场,讲到文工团老知青教他嗩吶的往事时,这位年轻作家几度哽咽。“落叶归根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几乎每一次颁奖仪式结束之后,《人民日报》都会进行专稿评论,所以对於大多数人来说都习以为常了。
但是李有思的名字,作为第一人又一次被小范围传播起来。
2
从这报告来看,《人民日报》擅长纪实,但是《北平日报》就不一样了。於佳佳写了一篇报告《歷史性会一一新老一代的交接!》
“在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颁奖仪式上面,我们能看到这么一幕巴金双手给李有思颁奖,面带笑容,脸上都是期待。
结束之后的座谈会议上面,颇为器重的和李有思握手。
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和二十世纪初的文坛最后的老人家,两人在会议上面的会,似乎是文坛有一段既具有歷意义的画面这是世纪初的文学和新生代文学的交匯和传承!”
比起来报告获奖,於佳佳抓住了两个画面。还特意配上了两张照片。
一时之间,这篇通俗一点,对於喜欢八卦的人民群眾来说,看到於佳佳的报告会更加感兴趣一不过唯有一点就是容易把李有思捧得太高,但是无良媒体不在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