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4章 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484章 西出阳关无故人
    哈密城下,朔风卷起黄沙,裹着血腥味拍打在斑驳的城墙上。
    兀慎首领那力不赖勒马立于高坡,他身后,数千兀慎精骑静默如铁,唯有马匹偶尔不安地踏动蹄子。
    而阵前,却是另一番景象——近千名被绳索串联的当地百姓,在皮鞭驱赶下瑟瑟发抖,他们赤手空拳,成为攻城的第一道血肉洪流。
    没办法,哈密周围没有森林,兀慎人也没时间制造攻城器。
    不过这也正和那力不赖的想法,他本来就不指望这些异教徒攻城,只是想要借助战争来消耗他们的人口。
    “擂鼓!前进!”那力不赖的号令冰冷如刀。
    沉闷的战鼓骤然擂响,驱口们发出绝望的哭嚎,被后方兀慎骑兵的弯刀逼迫着涌向城墙。
    而守城的火者人,也没有将这些人当做同胞,而是在马麻黑冷酷的命令下射箭还击。
    箭矢如蝗,滚油倾盆而下!冲在最前的驱口成片倒下,惨叫声与焦糊味弥漫战场。
    血战持续半日,驱口死伤殆尽,但城墙根已被尸体和残骸堆出数道缓坡。
    哈密城是没有护城河的,只有一道不深的缓沟。
    如今驱口的尸体已经填平了缓沟,而城内火者的弓箭也消耗了不少。
    天空中的太阳已经开始倾斜,此时已经过了午时。
    那力不赖看到时机差不多了,这才下令道:
    “正式攻城!”
    随着那力不赖的下令,最后一批驱口被赶向了哈密城下。
    或许是上午的战斗消耗太多,或者是这一批的驱口数量太少,这一次火者的弓箭稀疏了不少。
    竟然有不少驱口都冲到了城下。
    原本火者是不在意这些冲到城下的敌人的,哈密城有坚固的城墙,这些没有任何武器工具的驱口,也是爬不上城墙的。
    但是让哈密守军没想到的,这些冲到城下的并不是驱口,而是伪装的兀慎死士。
    这些兀慎人身上绑满了火药,等到他们来到城下后,就点燃了身上的火药。
    “佛敌受死!”
    随着一声声怒吼,哈密城下发出巨响,硝烟升起之后,剧烈的爆炸炸开了城墙一角。
    “杀进城,不留活口!”
    那力不赖举起弯刀,所有兀慎人冲向了那个缺口。
    在一旁观战的刘秉知道,火者已经败了。
    当日,哈密城陷落,火者首领马麻黑领着几十骑逃出城,留守在城内的火者士兵都被那力不赖下令屠杀。
    刘秉只能将一切记录下来,然后发往京师。
    ——
    京师,京师百姓并不关心千里之外的战事。
    没办法,虽然在报纸的宣传下,大家都喊着“复兴汉唐”,但是西域太远,京师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还是身边的事情。
    比如通政使李一元要离京了。
    通政司内,准备启程的通政使李一元,突然接到了手下徐叔礼的通报,说是苏检正前来拜见自己。
    李一元有些不高兴。
    自己这次离京,不少人都是幸灾乐祸。
    尤其以自己的死敌,前任,吏部尚书杨思忠为甚!
    杨思忠这厮,竟然亲自写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派人送给自己。
    其中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简直就是咒自己!
    自己去的是敦煌!不是要出阳关!
    李一元心中满是恨意,但这次离京是皇室和内阁的意思,他也不敢违抗。
    苏泽念及自己这个老上司,特意过来给自己送行,也算是给李一元面子了。
    李一元让徐叔礼请苏泽进来,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后,苏泽突然解开腰间的袋子,将袋子张开。
    不一会儿,一只胖鸽子飞进了通政司的公房内。
    李一元觉得这胖鸽子有些眼熟,他想起来当年苏泽还在通政司的时候,他就曾经见过这胖鸽子钻进通政司的后厨偷米吃,原来这胖鸽子是苏泽饲养的啊?
    苏泽说道:
    “李大人,下官这只鸽子能够千里传信,如果您有什么需要他急递回京师的消息,只要将米袋打开,它就会过来。”
    李一元觉得有些离奇,自己一路上西行,这胖鸽子怎么会知道自己在哪里?又要如何给移动中的人传信?
    但是别人这么说,李一元会当做玩笑,可苏泽这么说,李一元还是信了几分。
    毕竟坊间都把苏泽说成武侯转世了,诸葛武侯总会几手异术吧?
    李一元又说道:
    “本官离开后,通政司内的事务,子霖有空稍微担待着点。”
    “啊?”
    李一元看了一眼苏泽道:
    “自子霖离开通政司后,我通政司的左右通议都没有补缺,如今本官又要西行,司内日常事务还好,遇到要事只能找你了。”
    苏泽这才想起来,通政司内的人才们,都被杨思忠这个前任通政使外派了。
    通政副使本就不常设,前任副使致仕后就空置。原本通政司的二三把手就是左右通议。
    后来自己升任通议,然后又升任检正中书门下五房,但是李一元几次要求吏部递补,但是吏部都拿不出人选来。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前任通议是苏泽,虽然苏泽在任上也没做多少事,但是大家都会将现任的成绩和苏泽比较。
    那干得再好都是应该的,干得不好又会被人揶揄。
    所以左右通议的人选难产。
    李一元拱手道:
    “日后奏疏递送的事情,还请中书门下五房多担待着些,反正这业务你们也有。”
    苏泽连忙答应下来。
    到了最后,苏泽又对李一元建议道:
    “李公,如果您想要查看沿途驿站的情况,可以选择微服出行。”
    “微服出行?”
    苏泽说道:
    “若是您以通政使的身份出行,沿途驿站必然要严阵以待,也就看不到问题了。”
    “下官建议您以赴陕甘上任的地方官员身份去,这样就能看到驿站的真实情况。”
    “下官也会奏请陛下,派遣一支京营精锐护送。”
    李一元听完,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接受了苏泽的意见。
    反正通政司是签发勘合的,李一元让徐叔礼搞了一套文书,装作赴甘肃上任的小县令,决定离开京畿就以这个身份投宿驿站。
    ——
    前往甘肃,首先要去陕西。
    从京师前往陕西,主要有两条路。
    一个是当年安禄山的路,就是从京师南下河南,然后经过洛阳后,入潼关就可以进入关中了。
    还有一条路就是从山西走。
    经过山西的盆地,在龙门渡口进入关中。
    李一元选择的是第一条路,也就是经过河南进入关中的路。
    原因也比较简单,前任宣大总督是王崇古,而戚继光就在大同,山西还有一个和海瑞齐名的王用汲担任巡抚。
    山西也是最早开征商税,进行吏科试的地区,这些年来陕西的政绩一直不错,地方官府的掌控力也很强。
    相比之下,河南的成绩就很一般了。
    所以李一元决定从河南进入关中,顺便查看一下河南沿途驿站的情况。
    几天后。
    暮色四合,尘土飞扬的官道旁,一座挂着褪色“驿”字灯笼的院落显得格外破败。
    通政使李一元,此刻扮作一名赴甘肃某县上任的七品县令“李元”,带着扮作师爷的徐叔礼和几名便装的京营护卫,风尘仆仆地抵达了这河南境内的驿站。
    甫一进门,便嗅到一股混合着马粪、汗臭和劣质酒气的味道。
    驿丞张贵,一个穿着半旧皂隶服,低眉顺目的汉子,正在清理马粪。
    徐叔礼上前,递上盖着通政司“精心”伪造的勘合文书,陪着笑脸道:
    “驿丞老爷辛苦,我等是赴任的,烦请安排歇息、草料,再备些热食。”
    说完这些,徐叔礼就要走。
    在京畿的时候,经过六科和都察院的长期整顿,官方驿站已经非常严格了。
    上任的官员,只有官员自己和其家人,可以投宿在驿站中,官员随行的亲随师爷,都不可以投宿驿站。
    因此,在京师的官驿也形成了一个奇景。
    那就是每一座官驿周围,都会兴起若干的民驿。
    这些民驿可以提供和官驿同样的服务,甚至是更好的服务,供应上任官员的亲随和师爷住宿。
    甚至在一些比较繁华的大驿站,周围的民驿要比官方驿站还要气派豪华。
    驿站周围,还有地方上负责治安的吏员捕快维持秩序,也有查验商税的税吏,总之是一副井井有条的样子。
    当然,这些都是要钱的。
    但是进入河南以来,一切变了。
    首先是驿路的路况是肉眼可见的下降,甚至有的驿路还长出了灌木也没人清理。
    这个驿站也是破破烂烂的,周围也没有民驿。
    徐叔礼要走,这驿丞却拉着他说道:
    “这位师爷要投宿何处?这附近荒郊野岭的,难不成要露宿不成?”
    徐叔礼有些疑惑,驿臣张贵说道:
    “正好咱们驿站还有几间空房,诸位就挤一挤好了,只要这个到位就行。”
    徐叔礼立刻明白了张贵的意思,他从口袋里掏出几枚黄铜币,张贵就立刻热情的说道:
    “几位里面请!”
    这自然是违规行为的,但是李一元也是久在宦海了,他自然知道基层是什么样子的,并不以为意。
    京畿的驿站,是有特殊的背景的。
    六科都察院的长期威慑,加上京畿本身就是天子脚下,官员也不敢太放肆。
    顺天府早就实行商税,地方上财力也充足,商业气氛也浓厚。
    但是河南就不行了。
    但是年轻的经历官徐叔礼,就对这座河南驿站没有好感。
    很快徐叔礼就发现,这个驿丞十分的能干。
    这个驿丞很快就接过了马,给食槽倒上了草料,虽然这些草料枯黄,一看就是去年的陈草,但是好歹也算是有了草料。
    张贵又打上清水,给马擦拭身体,倒是让徐叔礼觉得这笔钱花的也不冤。
    安顿了之后,徐叔礼对张贵的观感好了一点,也和张贵攀谈起来。
    徐叔礼看到张贵能干,又掏出几枚黄铜币塞给他,说道:
    “驿丞也不容易,些许辛苦钱,今晚请你弄点热水酒菜,给咱们的马再添点料。”
    大明的地方官员中,以东南任职是最好的去处。
    如今又多了山东山西两个开征商税的省份,以及沿海开埠的城市。
    到这些地方上任,都是不经过河南的。
    所以驿丞张贵很少见到出手这么阔绰的官员,他也是十分惊喜,他连忙说道:
    “多谢体谅。酒菜好说,但是马料,小人实在是没有办法。”
    张贵为难的说道:
    “上好的豆料,那是给有‘分量’的老爷们备着的,县里还要经常来取,实在是供应不起。”
    听到这里,徐叔礼倒是也不为难张贵了,大不了到了繁华的地方,再花钱买些草料好了。
    徐叔礼很快发现,整个驿站只有驿丞张贵一人在忙碌,他问道:
    “张驿丞,你们这里也是一座中驿吧?按照朝廷的规定,中驿要有驿丞一人,驿夫六人,为何整个驿站,只有你一人在忙碌?”
    张贵叹气道:
    “规制是有,可驿站也得活啊!您瞅瞅我这地方,哪有人愿意来当驿夫,上头拨的款项连买牲口好料都不够。”
    “我们这里距离京畿近,手脚麻利会伺候人的,都被京畿民驿给挖去了。”
    “民驿给的工钱高,那边的当官的都和和气气的,不用受恶气。”
    张贵叹气说道:
    “如果不是我被登记在劳役民册上,我也想去京畿的民驿打工。”
    徐叔礼问道:
    “朝廷拨的草料钱不够吗?”
    张贵叹息道:
    “省里、府里,哪个路过不要‘辛苦钱’?驿站这点家底,经得起几回刮?”
    “这驿丞的差事,本就是摊派到我头上的劳役,推脱不得啊!为了维持驿站运转,我是绞尽了脑汁,赊账买米,央告乡邻帮忙,就差自己变骡马拉车了!”
    听到这里,徐叔礼也觉得不好受。
    才出了京师,驿站就变成这样。
    和驿丞攀谈完毕,徐叔礼回到了李一元的房中。
    “外面可有什么事?”
    徐叔礼连忙说道:
    “无事发生,李大人还是早点休息,明日早点出发吧。”
    李一元点头,他已经就是通政使,知道全国驿站的情况。
    河南这处驿站,放在整个驿站系统中,还算是能够维持的,驿丞也尽责,有些事情睁一只闭一只眼就行了。
    可没想到,徐叔礼话音刚落,门外就又有了动静。
    “驿丞!快点出来!县官老爷要巡县,快点将草料钱送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