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氏虽然已经觉察到大明的动向,但並没有声张,而是调动水军打算全力保下佐渡岛。
    毕竟,佐渡岛的金银开採也是织田氏收入的重要部份,约占收入的近一成。
    別看比例似乎很低,但实际上已经不低。
    別忘记织田信长留下了什么,那可是傲视倭岛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每年正常的开支就非常庞大,若不是旗下还有各种產业收入的支撑,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势力,根本就不可能。
    如果少一成,那足够引发织田氏內部的经济危机,从而影响到家族方方面面。
    而且,虽然倭岛面对华夏这样的庞然大物显得相对渺小,但心理优势却是巨大的。
    虽然白江口之战,唐朝水师把他们倭国水军打的很惨,但別忘记白江口在哪里,那是在朝鲜半岛,非常临近大唐的地方。
    被大唐击败,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实在是大唐武功太大。
    盛唐气象,一直都被倭国高层津津乐道,至今亦是如此。
    而之后中原易主,神州沦丧,倭人就已经不再承认中华的统治地位,这也是他们敢杀明国使者的原因,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派去的使者。
    因为他们有“神”庇护,神风会保佑倭岛不被中原王朝袭扰。
    更加强大的蒙元帝国都做不到,他一个农民建立的明国怎么可能做到。
    所以,织田氏族人都认为,只要他们全力抵抗,就一定能在神风的庇护下击败明国水师。
    而石见地区,並不在他们探查到的范围內,而且那里属於毛利氏控制,虽然之前羽柴秀吉已经攻下高松城,打开了通向石见地区的大门,下一步继续西进,就可以攻占毛利家最重要的財富之地。
    此时的石见地区,並非没有准备,但全部准备都是为了应对来自陆地的,织田氏大军的进攻,毛利水军也大部都调入瀨户內海,根本没想到会有海外大军突袭的可能。
    不过,隨后传来的情报,似乎佐证了织田氏所获得的情报,在釜山明军水师主力忽然离开几天后,佐渡岛南九鬼水军就发现了明军船队。
    战报被用快船送到陆地,然后信使快马送到清洲城里。
    因为面临来自大明的强大压力,羽柴秀吉和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池田恆兴四人逗留清洲城,他们算是织田氏家族里掌握最大权利的家臣,此时也暂时放下成见,选择共同抵抗来自大明的进攻。
    “佐渡岛想来已经打起来,明国这次应该就是奔著那里的金矿去的。”
    丹羽长秀开口说道,“我早就说过,应该禁止外商进港进行贸易,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银,而在他们知道我们的金银矿產以后,只要利益足够,就会激起他们的贪婪之心。”
    倭国也和中国一样,时不时就搞禁海之策,只不过政策发布后往往不可持续。
    因为作为岛国,他们的资源有限,需要得到来自外部的资源支持。
    就比如羽柴秀吉此时却反驳道:“如果不和夷商开展贸易,硝石从何而来,我们的铁炮都会变成无用的废物。”
    “应该禁止和明国通商,禁止明国商人来我日本,至於朝鲜和琉球,则不必多虑。”
    朝鲜强盛时,也一度覬覦倭岛,不过东征失败后就再也未对倭国產生过威胁。
    而中国除了蒙元时期两次攻打外,其实也没有真正攻伐过倭国,但是两次进攻虽然看上去倭国都取得辉煌大胜,但他们掌权者却心里清楚,若是没有神风支助,蒙元军队的战力是强大的,他们没那么容易取得胜利。
    实际上,蒙元的进攻与其说受到天气原因影响,导致失败,不如说是指挥官失职造成崩盘。
    可即便指挥失当,但中原军队强大的战力也让倭国损兵折將,所以他们一直都很重视来自中国的威胁。
    “此战过后,我们还是要重新派遣武士带领卒轻进攻明国东南地区才行。
    之前他们通过琉球向他们传达要约束好武士的要求,我们不该听的。”
    柴田胜家开口说道,“当初数十名武士就能纵横东南千里,可见那里的明军不堪一击。”
    “那是否行围魏救赵之计?”
    羽柴秀吉脱口而出道。
    这两日得到明国可能攻打佐渡岛消息后,他就在思考此事,打算派出武士再次侵扰东南。
    元末明初的时候,倭国为了报復蒙元进攻,曾派出成建制的武士和卒轻袭扰中国,这就是倭寇之始。
    在大明建立后,倭国也不再进行报復,但失势武士依旧希望通过此举获得財富,过上富裕生活。
    所以之后百余年,许多陷入贫困或者被主家拋弃的武士,都选择做海盗,成为大明口中的倭寇。
    而现在,织田氏族中几位家臣则在考虑反击明国,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再次出动武士抢掠东南沿海地区,让明国自顾不暇。
    至於明军清剿的倭寇,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乌合之眾,因为真正的武士都在他们麾下,派出他们袭击明国,战果只会比当年更大。
    “港口还有十多条海船,若是不够,可向岛津家租借一些,派出多少武士合適呢?”
    柴田胜家开口说道,他提议的行动,羽柴秀吉也支持,那么基本上就算是通过了。
    只是,要派出多少武士去攻打大明,这个需要商议。
    “有十多条海船,那就派十名武士带领一百卒轻去,相信他们会满载而归,同时让明国自顾不暇。”
    池田恆兴开口说道。
    羽柴秀吉看向柴田胜家,见他微微点头,於是开口接话道:“诸君,如果没有异议,我建议一会儿就请家主和其他家臣一起,確定此事。”
    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於是纷纷点头,由他们四个织田氏家族带兵长老商议下,一场准备报復大明进攻的围魏救赵计策算是成形了。
    至於实施细节,其实不需要他们考虑。
    他们手下招揽武士无数,其中就有曾经去过大明东南劫掠的武士,只是他们收手早,所以並没有被明军围剿。
    带著来自大明的財富,他们在倭国过上富裕的生活,也给自己添置了强大的武器鎧甲。
    有战力的武士,依旧是此时各大名招揽的对象,自然很容易就重新进入各地大名的麾下,重新成为倭国统治集团的一份子,虽然是最低的一级,但他们也已经很满足了。
    这样的会议,在明国水师威胁已经明显后,自然不会遭到织田家族其他人的反对。
    其实现在这个势力虽然还是打著织田氏的名號,但权力更多被外姓家臣占据,织田氏本家人还在默默积蓄力量,自然不会和他们產生分歧。
    魏广德此时还在內阁处理政务,大明朝的制度应该说被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很详尽,虽然其中很多政策时过境迁早已经不適合当下的环境,但如果真正严格遵照执行的话,大明朝其实还是能够延续的。
    只是可惜,在近二百年的过程里,许多都已经物是人非,被有意无意的曲解,掩盖了真实的目的。
    魏广德不会去恢復朱元璋那套不合时宜的政策,但是也在尽力重新梳理,希望查缺补漏重新完善制度。
    只不过,当自身利益和制度之间有衝突的时候,他多少还是会有犹豫。
    就比如“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魏广德就犹豫了很久。
    这项政策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才被推行,打破了士绅免税免役的优待,让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需要服役。
    当然,士绅老爷们是绝对不会去服役的,而是会钱请人代劳。
    实际上,张居正改革里已经將人丁税和部分徭役折现,但並不是全部。
    要知道,明朝的赋役制度其实很复杂,非官吏未必能完全搞明白百姓到底需要承担多少赋役。
    为此,自然是召集自己这边的人先商议,只有他们认可了,才代表可能提出来后,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
    “善贷,此行要谨慎,一旦提出,怕是你会成为眾矢之的,被士绅豪族敌视。”
    江治在听完魏广德的想法后,当即就劝告道。
    张科、劳堪等人和魏广德更加熟悉,听到他的想法也都是咂舌,太大胆了。
    他们为什么读书,一开始可不就奔著免役去的,至於当官,那是过了院试衝击乡试时候才开始考虑的事儿。
    可以说,这年头,大部分读书人其实一开始都是为了功名,有功名就可以免役免税,这是朝廷对读书人的优免政策。
    之前朝廷因为大兴官学,导致这几年科举士子猛增。
    当然,读书人多了,不代表免税的人也多,毕竟每县就那么多秀才名额,每科乡试举人数字也是恆定的,不会导致免役人口暴增。
    但是如果真把读书人的优免政策废除,魏广德就可能成为天下公敌。
    百姓是不可能掌握真实情况的,他们只能通过读书人之口了解政事,很容易就被欺骗。
    后世人都说大明人分民户、军户等分类,但其实民户科举取得功名后,户籍上就会做出相应的变更,成为士,也就是儒户。
    而当获得官身,成为官员以后,儒户又会变更为宦户,所以才有了官宦之家。
    他们的户籍,虽然依旧在民户户籍,但其实已经超越大多数人。
    说实话,魏广德也很不想提出这个政策,因为影响太大,对自己没好处。
    但是,当他復盘张居正改革成果后发现,如果不能对优免政策进行废除,几十年后的发展会怎样?
    士绅阶层难免再次利用优免条令滥用,再次侵占国税造成新的財政危机。
    可以说,封建王朝衰败最大的原因是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公平的赋役制度。
    士绅阶层利用免税特权可以积蓄財力,利用农户在赋役上遇到的困境兼併他们的田地。
    关键,他们还掌握著权利,可以肆意歪解。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不能够解决土地兼併,但是却能打破读书人身上套著的光环,让他们和普通人毫无差別,都要交税,都要服徭役。
    这样,张居正时期清丈的成果就可以长久保留下来,国家財政收入就有了最稳定的基础。
    在通过土地获益缓慢的前提下,自然就会让地主们选择经商。
    这也是之前魏广德一直推动的事儿,可经商以后呢,士绅免税这块,说实话,除了牙行换帖银,其他商税徵收却都是极难。
    他自己都通过名帖,让一些商会的货船自由往来运河而偷逃关税,別人当然也可以,实际上大家也都在这么做。
    “我说了,此事关键是交换,虽然朝廷收士绅的税和让他们服徭役,但都是可以折银的,而这部分折银,户部计算后给有功名者发放禄米的方式补偿回去。
    宗旨就是该收的赋税一文不能少,朝廷该给的补贴也一文不会少,其实冲抵后並不需要士绅承担赋役。”
    魏广德开口解释道。
    他要的是士绅有纳税赋役的名义,不能继续优免他们。
    那是明初国家刚刚稳定,读书人少时,朝廷为了收拢人才提出的政策,不可能长期执行。
    后世改革初期,国內高知识分子少,於是在高考恢復后一开始就对大学士免学杂费、还发放生活补贴,可以说那时候读大学不钱还赚钱。
    之后,这些优惠政策逐渐就取消了。
    而大明朝对读书人的优免政策不仅没有隨著读书人增多而取消,反而愈演愈烈,这绝对不是好事儿。
    “善贷,士绅不缺那点银子,他们要的就是朝廷的优免条例。”
    张学顏提醒道。
    其实,这也才是关键。
    他们要的就是朝廷认可的,士绅高人一等这个政策,否则他们还如何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魏广德看似不会触及士绅利益的想法,实际上去严重破坏了他们在地方上的威信,人家不搞你才怪。
    “好吧,此事容我再想想。”
    魏广德点头说了句。
    他也意识到了,他想的简单,以为清朝能做到的事儿,在大明朝也可以做到。
    只不过他不知道,虽然“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確实在雍正朝通过强硬手段推行,但是执行时间却很短,是个短命政策。
    到了乾隆朝,因士绅阶层抵制激烈、国库充盈且需维护皇权稳定,乾隆皇帝就直接废除了此项政策。
    影视剧害人,因为很多东西都不会把真相放出来。
    魏广德若是执意推动,那政策出台之时就是他首辅到头之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