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你怎么穿着张俪的衣服
余切说:“行吧,那我们扯平吧,我不找你麻烦,你也不找我麻烦。”
“你不找我麻烦了?”陈小旭说。
“不找了,怎么,你还觉得不满意?”
陈小旭有点失落,说:“你的脾气也很好,和张俪一样!我倒希望我能被骂一下,这样我心里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那你在这站着吧,我没发话,你就一直站着——你冷不冷?”
“我不冷!你这里热死了!”
余切摇头道:“张俪也是你这么想的,结果她之前很快就感冒了。衣柜里面有张俪的衣服,你拿来披在身上,你们两个身材都差不多,张俪能穿的,你也能穿。”
陈小旭就在衣柜里面找来找去,但这让她看到了余切的衣服,余切的衣服比张俪长得多,面料、做工都很不一样,这毕竟是一个一米八多的男人,肯定和女人不一样。
陈小旭在这呆了一会儿,她特别久没有看过男人的衣柜了,情不自禁就借着换衣服的由头,仔仔细细的端详余切衣柜里面有什么衣服……据说男人的衣柜,是他内心的一种投射。
果然,当看到那套上身西装外套,下身短裤的服装时,陈小旭忍不住微笑。
这太像余切的性格了,是只有余切才干得出来的事情。
至于张俪的衣服就很实在了,基本都是一些女士衬衫和裙子,西装外套也是带垫肩的。张俪拿了一套长风衣,穿在身上,悄悄站在余切旁边。
余切闻到了一回头看见她,惊呆了,说:“陈小旭,你怎么穿着张俪的衣服?”
“啊?”陈小旭也慌了,“哦,你让我披上是吧,我忘记了。”
“没事儿。张俪应该不生气,你们俩现在比亲姐妹还亲,你就在这站着吧,站累了坐着也行。我什么时候写完,你什么时候离开。你不是要道歉吗?你就这样道歉吧。”
“我难道会怕你?我特别能不睡觉!”陈小旭说。
她直愣愣的站了一会儿,累了,于是搬了个板凳坐下,这一次坚持了更久的时间,但是人光是这么坐着是很无聊的,陈小旭渐渐把目光投向房间里面唯一的人余切。
余切在写信呢!
他真专注,这个人正经的时候,还是挺不错的。如果他能老是这样就好了!
陈小旭在脑海里面幻想余切对她特别客气,特别规矩的样子,她心里暗自摇头:不行,这样就没意思了。
张俪本来就是个很正经的人,余切可不能这样了。
陈小旭托着腮看余切,一开始,余切还有一点不自在,偶尔会快速的瞥她一眼,但渐渐余切完全陷入到写作的场景里面,完全不在意陈小旭了。
陈小旭越看越胆子大,她情不自禁的身子往前倾,神色也变得很柔和。
余切的回信都是因为《小鞋子》这一篇小说,而《小鞋子》是陈小旭最喜欢的小说。当时,她整天和余切斗嘴,觉得余切是个烦人精,和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差不多,最多稍微壮一点、有钱一点、俊一点、文化水平高一点、厨艺……
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只有张俪把他夸得天上少有。
随后,余切就在她回家的火车上,不可思议的恰好“送来了”这篇小说。她才知道,余切竟然有心思这么细腻的一面,而且,他竟然那么伟大,想要做一些平凡人做不了的事情!
在杭城会议上,余切因为几颗而下决心筹办捐款活动的事情,在这两个月经过媒体的连番报道,已经是家喻户晓。余切变成青年榜样,就连写《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也来为他写个人报告。
两个女生回鞍城过年时,陈小旭的父母亲朋也来找她打听“余切”的事情,竟然搞得余切这个写小说的,像是比她们这些演员还要有名气一样。
陈小旭的爸爸试探着问:“余切怎么认识你的?”
陈小旭说:“余切是张俪的对象,我认识张俪,我们之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陈小旭明显感觉得到,她爸爸有点失落。陈小旭当然不是呆瓜,她早就知道家里面想的什么。余切简直是再合适不过的对象了,尤其适合她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文学青年。
但余切真的这么好吗?
眼前这个人是普通的,他也要熬夜肝文章,也知道享受,一天到晚过小资生活……但余切不在陈小旭面前时,他就成为无所不能的人,人们快要把他神话了,在过去的两个月,几乎没有人不提到余切的。
剧组里面要说余切带来了多少赞助;回家的火车上列车员举着《十月》刊,嘴上却说着“余切”新作,好像鼎鼎大名的国家刊物变成了余切的发刊机器;鞍城剧团的领导联系到陈小旭父亲,问能不能让陈小旭当中间人,联系到这位名作家,把余切的小说改编成话剧,价钱好商量,只求能给个许可。
这里的剧团虽然不如京城人艺,但工人们同样喜欢余切的小说。在当时的东北,人均教育水平极高,又有众多工业企业,所以常常有出国访问的的情况。许多人都对《大撒把》这本谈到国外的书籍津津乐道。
之前余切的小说《大撒把》被改编成了话剧,甲票0.5元、乙票 0.4元,刚推出时简直一票难求,随着演的场次多了,《大撒把》的票也不好卖了,而此时《小鞋子》却又火了起来。看过小说的观众们纷纷赶来剧院,却失望的发现《小鞋子》的话剧还没有排练出来呢。
只有原先的《大撒把》还在卖票。
剧团的领导想到,在宣传海报上印上“余切经典作品”几个字,放得贼大,把“鞍城剧团”几个字印小一点,结果就这么一个小技巧,竟然真的让上座率提高了一些。
好多人看到余切两个字,就算是看过一遍原先的话剧了,也愿意带着孩子再来观看。余切两个字的认可已经超过了作品本身,对于时下的演员来说,简直是不能想象。
半夜,陈小旭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余切把她叫醒,让她回去。
“你的债已经还了,你回去吧,我不报复你了,咱们一笔勾销。”
“你写完了吗?余切?”
“还没呢,我几天后去日本,我已经没有时间回国内读者的信件了。所以今晚上得加加班,先处理一些国内的信件。”
还没有写完呢!
原来当一个名作家,竟然要这么辛苦!
陈小旭的觉都吓醒了一些,她被余切送回去,路上这么一小段路做了一番心理斗争,忽然回头道:“余切,我真的应该向你道歉!我误会你了,仔细想想,你真的是一个挺厉害的人。但我总是忍不住想要和你斗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
因为你是个小孩儿啊。
余切笑道:“得了吧,你今天和我道歉,你明天又会忍不住的,你就是这样的人,你才十九岁,这个年纪还很小,用不着太纠结,大家也不会责怪你。”
我十九岁?
你不就比我大两岁!
陈小旭没顶嘴了,因为才道歉嘛,她乖乖的被余切送到卧房门口,看见余切还想回去写信,陈小旭忽然脱口而出:“余切,你早点休息呗!”
“你少回几封信,也不会有什么的,大家都对你很宽容。”
陈小旭说这话的时候,非常紧张,她觉得余切会笑她,或者是调侃她怎么转了个调子。结果余切给她扔了一句话:“知道了。”
这就是听我话的意思了?
余切还能听我的话呢。
然后,陈小旭关上门,还没躺下,扒着窗口看那边的灯光亮着的,她躺了下不知道多久,掀开铺盖抬头望过去,诶,那边的灯还是亮着的,陈小旭心里想:你知道了个屁!我就不该说那些话的,说了你也不听。累死你了活该!
好个清净月色,偏照得人心里愈发烦乱!原道是金玉其外,谁知内里竟是个冷心冷肺的糊涂账!余切,大白话讲,我可是烦死你了。
张俪被她翻来覆去的折腾醒了,问她:“你怎么还没睡?小旭?”
“知道了!我这就睡。”
——————
建国门,儿基会门口。
余切领着俩女的来捐款,儿基会的工作人员已经认识余切这张脸了,向他汇报:“余同志,现在‘春雨行动’已经筹到了快二十万元,我们每一毛钱每一分钱,都写了记录,光是记录的本子就用了好几本……我们随时可以向全国人民公示。”
“请你不要再指使外宾帮你做事情了,上一次那个人威胁说不投资了,到处嚷嚷,已经让我们被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顿!”
余切什么时候和外宾扯上关系了?
张俪和陈小旭竖起耳朵。
结果,余切却没有谈这事儿,而是转而道:“我今天来不是找你麻烦的,而是来捐钱的。”
“您还捐钱啊,您为了这事儿又是写小说,又是组织活动,自己也捐钱!”
他掏出一千块钱,拍在桌面上。“这次不是我捐钱,是她们两个捐钱。这两位是《红楼梦》的演员,分别演薛宝钗和林黛玉……去年八月份的《大众电影》就有她们的介绍,央台的节目上也报道过。”
“真是心地善良,比剧里面还好。”工作人员夸了一顿她俩。“一千块钱是大数字了,我们一定向报纸和记者说这个事儿。她们是一人五百块钱吗?”
“是这样,你就这么记着,张俪和陈小旭,《红楼梦》,各自五百块钱,合起来一千。”
慢着,怎么变成一千块钱了?
陈小旭捐了四百,张俪捐了四百,合起来也就八百块,哪来的一千呢?
余切朝她俩使了个眼色,让她们别说话。然后趁着工作人低头数钱的时候,小声道:“我帮你们补了一点钱……当然,我本来就要再捐一些钱的。”
张俪给心疼得要死,抓着余切的胳膊说:“太多了,太多了。”
陈小旭傻眼了:我寻思还你四百块,结果你又让我倒欠一百,加上之前没还完的,这可怎么办?
张俪是你老婆,她当然是无所谓……我越欠越多,拿什么还呢?
余切说:“你俩现在是钗黛一体,出来得讲究一个公平,要是谁捐的多了,谁捐的少了,反而起了坏的效果,还不如不捐!”
“那也不至于……那么多!”陈小旭小声道。
“一千块钱吉利啊,是个整数,三位数呢。要是整个演艺圈捐款排名,你俩得排在前面。”
随后,工作人员给这俩的名字写在一起,盖章!“啪”,留下一张捐款证明。
当时捐款有两条路子,一条是通过单位或是社会团体,集体来捐款,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情况,荣誉属于集体;一种是个人捐款,这种就会有一个单子,证明你在某某年某某月在某组织捐了多少钱。
比如有一些新闻,说某某干部、军人啥的,牺牲之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捐款单,这个捐款单说的就是这个东西。
“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红印盖章,再加上“张俪”和“陈小旭”的名字,看上去很喜庆。
她俩很喜欢这张捐款单,陈小旭觉得这搞得像结婚证一样,成为她们友情的见证。怎么我们的社会当中,没有一个“姐妹证”或者“兄弟证”呢?
结果她刚这么想,张俪说:“就是该把余切的名字也写上去,他写在我们名字的中间。他也出了两百块钱。”
张俪这么说,也真这么干。
从儿基会出来,余切带他们去川省招待所吃饭,然后送上火车。张俪和余切在那依依不舍,恨不得长在一块儿了,腻歪了一阵子才告别。
火车上,张俪伤心了一会儿,就拿出这张捐款单,“有笔吗?小旭。”
“你要干什么?”
“写余切的名字啊,他捐了两百块钱呢。”
张俪麻溜写上“余切”两个字,捐款单和笔都拿给陈小旭了:“诺,都给你了。”
“你不要单子了?”
“给你吧。余切还捐了几次钱,家里面多的是单子,你手上却没有,这个给你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