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3章 兄长为何如此逼迫
    第233章 兄长为何如此逼迫
    “你呆在家里才会早逝!”
    这句话听得赵少杰目瞪口呆,实不敢相信,诸葛亮居然说出这般话。
    讶异地看了诸葛亮两眼。
    诸葛亮也对赵少杰眨了眨眼,仿佛在说,谁说只允许你开这么过分的玩笑?
    赵少杰嘿嘿一乐,笑道:“不错,孔明也知道玩笑了。不过,这和你的身份不符啊!
    你可是千古完人!和我不一样!”
    诸葛亮哼笑一声,似乎对赵少杰评价不满,淡淡道:“大王在西巡视地方,士元为西进弹尽竭虑,我在此地监工,你呢?窝在长安,宅门不出,即便出门,也是四处游览,我不该说你?”
    “至於千古完人,若无功业,岂算完人!”
    赵少杰脸色一阵羞惭,嬉笑地拉过诸葛亮,二人並肩向前,其余人跟在后面。
    “孔明不知,姜维、邓范、刘騫、王这些大將已经揽入怀中,还有王平、丁奉渡过交接时期,我感觉自己已经不需要做什么了!”赵少杰低声分辨道。
    诸葛亮摇头,目光沉沉说道:“纵有这些灭国人才,然国力才是根本!”说著认真看向赵少杰,告诫道:“少杰岂能不知道,人之际遇,非人力所定,乃情势而定!若是秦最衰弱,岂有白起之功?若大汉衰弱,岂有卫霍之功?”
    “不一样的基本,不一样的行事!”
    “他们这些人確实良才,日后成就绝不会差,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力支撑,他们未必有灭国之能。”
    赵少杰一想也是,歷史上的名將,还是要作战资本的,毕竟,物质决定意识。
    一个人的成就,可不简单是个人才智决定的。
    见赵少杰深思,诸葛亮又道:“大王想把统一的大汉交给阿斗,你为首臣,岂能鬆懈?你如此,臣下如何?如今三辅百废待兴,你实不该如此的啊!”
    赵少杰闻言,又是嘆息,想了想,道歉道:“我知道了。”
    诸葛亮这才笑道:“少杰智者,我又何必担心呢?”
    说著,又说起工程方面的事情。
    关中六渠,为郑国渠、灵软渠、成国渠、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其中漕渠以漕运为主,灌溉为辅,其余功能大多为灌溉。
    刘备想要立足关中,自然需要修復这些水渠,想要东出潼关,同样需要修復这些水渠水利建设好了,才能耕种更多粮食作物,养育更多百姓,才能有兵打仗。
    赵少杰和诸葛亮一边閒聊,一边巡视河工,站在水渠工地,忽然一笑,说道:“好像歷史上你就修了都江堰,还专门设置了官署!”
    诸葛亮看向赵少杰,轻声道:“是么——”
    或许是想到了歷史上的自已数次北伐无功,顿了顿,诸葛亮又喃喃道:“不一样的,不一样的。”
    迎接来赵少杰后,诸葛亮就离开了,彻底把郑国渠这边的修工作交给赵少杰,他自已去其他水利建设工地查看。
    隨著战事平息,荆州、郢州、益州已经彻底恢復和平,甚至日后再有大战,也不会落在他们头上,至少不会打入他们的地盘上。
    三州开始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作支援关中建设。
    首当其衝,就是原荆州、郢州的劳工,大批量被输送到关中。
    其实赵少杰搞错了一件事,皇宫中使用阉人,就是因为阉人比宫女力气大,只要是成年后阉割,人的力气不会损失太多。
    现在郑国渠的工地上,就颇有荆州过来的阉人劳工。
    赵少杰顶著炎炎烈日,每日在各地工地四处查看,看著热火朝天劳动百姓劳工,突然也有些后悔自己的懈怠。
    这日,赵少杰坐在工棚之中,想了想,拿来毛笔,纸张,写下请罪的公文,让人给刘备送去,送走之后,又颇为鬱闷地说了一句:“莫不是诸葛亮举报的我?”
    想了想,又是摇头一笑,“管他是谁?”
    走出工棚,赵少杰照例巡视,此处负责的人,乃是一名青年人。
    赵少杰看著对方,问道:“尔何人?今年多大?”
    “卑下李扬,今年刚满二十!”李扬说道。
    赵少杰一边走,一边看,再次问道:“哪里人啊?”
    “豫州人!”李扬说道。
    赵少杰一证,刘备手下的豫州人不算多,他应该认识,看著对方一笑:“你父亲是哪一位?”
    李扬本来已露出了笑意,但文很快笑容收敛,轻声道:“卑下父亲已经去世,先父隨大王至新野,乌林大战后感染疫病去世,卑下奉母在老家,母亲死后,卑下来江陵投奔父亲,才知晓此事,麋荣侯感念卑下忠义,先父忠义,特许卑下入江陵大学求学。”
    “卑下在老家也学习过,识得几个字,在大学对水利一途,颇有研究,故而被派遣此处!”
    此话一出,赵少杰立刻瞪大眼睛,狂喜不已,想不到自己大学计划这么快已经开结果,有人已经开始出来做事了。
    那种成就感让赵少杰无比兴奋,激动,一把搂住李扬的肩膀,笑道:“好小子,你当真是在江陵大学才学习的水利方面的知识?”
    李扬受宠若惊地看著赵少杰,点点头:“是。”
    赵少杰激动地又多看了李扬两眼,笑呵呵说道:“你的同学中,还有多少人和你一样?也是在江陵大学崭露头角,出来做事的?”
    “我州人刘风,他父亲也是追隨大王至新野,不过,他没有修学水利,而是学了律法,已经被派遣去地方做事!”
    因为现在的知识还不算多,一个识字的人,专精一门,一两年就可以学的七七八八。
    当然,如果非要在经文中寻章摘句,一字一句的给予注视,那几年远远不够,一辈子都不够。
    赵少杰高兴地几乎都要跳起来,因为这些人才將来会组成刘备政权的中坚力量,哪怕这些人只是中人之姿,哪怕下人之姿,只能在某个方面发光发热,但也够了。
    高兴的赵少杰立刻请李扬帮忙解释一些自己也看不懂的地方,其实他也不太懂水利建设,每日就是个橡皮图章,负责点头肯定。
    但他大將军亲自巡视工地,更能激发眾人的认真程度。
    而就在赵少杰监管工地为关中建设作贡献的时候,诸葛亮也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儿。
    诸葛瑾快马加鞭,快船行进,不几日就从扬州再次来到了三辅。
    诸葛亮接到消息,直接让人带著诸葛瑾来到了工地上。
    二人一见面,诸葛瑾就拉著本就老长的脸缓步走近,距离差不多的时候,深吸一口气,然后挤出一丝笑容,轻声道:“孔明啊!为兄又来了———”
    诸葛亮看了看左右四周,轻嘆一声,把诸葛瑾请进了自己办公的工棚里面,他可不敢让自己兄长在大庭广眾下求自己。
    兄弟二人对面而坐,诸葛亮奉上茶水。
    “兄长来意,我已经知晓!”诸葛亮熟知了歷史后,自然猜测得到诸葛瑾的意图。
    诸葛瑾苦笑一声,轻声道:“贤弟既然知道,可否答应?”
    诸葛亮嘆道:“孙仲谋还是不死心,想要再战一次?往北还是往西?往北倒还好说,但如果他再次往西,弟如何答应?”
    诸葛瑾此次攻来的任务还是和此前没有多大区別,一是想继续送孙尚香入刘备后宫,二是拒绝让长安派人进驻扬州的孙权辖地,三是希望在孙权主动进妹的情况下,给与资助,开放一些器利方面的技巧。
    诸葛瑾见诸葛亮这样说,立刻说道:“我家將军下次定然北伐!我愿意为此作保!”
    诸葛亮盯了一眼诸葛瑾,问道:“兄长的保证有用吗?现在长安谁还相信兄长?相信孙仲谋?孙尚香嫁过来,不足信,兄长保证,不足信,哪怕孙仲谋自已保证,亦不足信!”
    诸葛瑾一证,惭愧地低下头。
    诸葛亮继续道:“所谓用孙尚香修復两家情谊,以示盟好,根本无用,用赵少杰的话说,江东眾人的信誉,在长安已经破產了,除非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否则,没必要做这些结亲、盟誓,然后提要求的举动。”
    诸葛瑾闻言,眼神垂下,长长嘆息。
    可一想到孙权遣送他过来那期待的模样,以及面对当前处境,孙权为难的挣扎。
    诸葛瑾还是再次抬起头,坚持说道:“此次绝对真心盟约,孙女郎乃我家將军同胞亲妹,岂会有假?我家將军前为吕蒙所欺骗,才铸成大错,如今,我家將军已经明白,曹操才是大汉奸贼,我军来日必然呼应贵军,北伐曹操!”
    诸葛亮听后,只是摇头。
    诸葛瑾见诸葛亮这副模样,眉头一皱,眼神一紧,恨不得给诸葛亮跪下,当然,他不可能给诸葛亮跪下,而是站起身,深深施礼。
    诸葛亮自然不敢承受,赶紧拉起诸葛瑾,气道:“兄长为何如此逼迫?!”
    诸葛瑾抬起头,已然泪流满面,说道:“兄自侍奉至尊,便许下要辅佐至尊成就大业,如今至尊势力衰微,我为臣下,深感自己无能,而让至尊落到如今境遇!”
    “贤弟也是为人臣,当知兄的心意。”
    诸葛亮目光触动,想到歷史上,刘备惨败,他还主张去和东吴联盟,不觉也伤感起来。
    “如今长安、鄴城已经成鼎足之势,只有我家至尊屈居一地,如果你们两家各立名號,我家至尊如何收拢手下人心?我家至尊需要孙女郎入汉王后宫,以表明汉王对我家至尊的看重,亲近,否则,手下人心长久必乱,那时候,我家至尊哪怕想要北伐都不可能!”
    “这一点汉王知晓,孔明知晓,我家至尊也知晓!”
    “难道汉王天下英雄,连给我家至尊重来一次的机会都不愿意?”
    孙权之所以热切送孙尚香给刘备,除了想交换一些东西之外,就是希望藉助刘备帮自已震人心!
    不同於辽东的公孙家,荒僻偏远,蛮夷环绕,孙权的领地在扬州,这里虽然也有山越等蛮夷,但並不算太大的祸害,谁打过来,都能震住。
    而扬州也不比辽东偏远,吴郡、丹阳等地方已经显露出兴盛发达的跡象,豪族重礼,重天命,颇成气候,面对只是一个军阀,无法成事的孙权,必然不会愿意坚持侍奉。
    孙权需要孙尚香加入刘备后宫,结亲,与盟,让手下人知晓,他依旧为刘备所敬重亲近,可以让人心不至於太乱。
    诸葛亮还是不回答,只是漠然地看著诸葛瑾。
    诸葛瑾望了一眼诸葛亮的眼神,忽然身子一抖,真的要跪下去。
    这可把诸葛亮嚇得不轻,脸色都一阵青白,赶紧抱住诸葛瑾,哀声道:“兄长,你这是何苦?何苦啊!”
    诸葛瑾並不言语,就一个劲的往下使劲。
    终於诸葛亮受不了了,说道:“我答应你,为孙仲谋陈说!”
    诸葛瑾抬起头看向诸葛亮,激动道:“贤弟莫要欺骗为兄!”
    诸葛亮想著如今孙权的情况,扬州不是益州,对北地来说,有长江天堑,但对他们来说,並无阻碍,无论水路,陆路,都可以征伐。
    孙权即便真的北伐成功,也不过是占领青州、徐州等地方,到时候依旧可以从容吞灭。
    当然,他也只是答应陈说,具体答应与否,还需要刘备答应。
    “绝不欺骗!”诸葛亮笑著,扶起诸葛瑾重新坐下,看了看自己的兄长,心中满是晞嘘,口中说道:“不过答应之后,希望孙將军莫要西进,真的不能再来一次了,否则,即便是我,也会主张对孙將军彻底诛灭!”
    最后一句话,一字一顿,杀意沸腾。
    诸葛瑾也不確定,再有一次的机会,孙权会如何发兵,但对他来说,他完成了主君的任务,其他的,就不是他能干涉得了的,口中赞同说道:“北伐,定然北伐!”
    诸葛亮想想歷史上孙权的形象,难道第二次躲不过了?想到这里,不禁长长嘆息。
    就在赵少杰、诸葛亮处理各自事务,为关中兴盛做贡献的时候,张松也带著任务返回益州。
    张松一回来,蜀中士大夫纷纷上门拜访。
    因为他们早早从张裔、王谋等人那里知道,张松这傢伙,是回来收拾老乡了。
    此刻,张府。
    “子乔为何总用我乡人的財资为自己铺路?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张子乔,天下无你这样的人!”
    “不要说什么我益州在朝中无人,马忠、王平都得到了大將军的讚赏,这不是人?”
    张松可以劝服张裔、王谋等人,因为这些人毕竟还在官位,也想刘备平定天下,他们青史留名,可此次过来的人,家人只是小官,留在歷史上,名字都不会有,他们不在乎青史留名,只想让家族昌盛。
    张松看著眾人,心中暗恨,恨不得张口辱骂,谁和你们是乡人,我已经是京兆张氏,不是蜀郡张氏了!
    当然,这话肯定不能说,其实,他到了成都还有一件闹心事儿,因为孟达也写信抱怨他了。
    法正在刘备魔下,受信任的程度稳如泰山,和他已经渐行渐远,倒不是真的疏远,而是法正懒得和这些私利,反正刘备都长安,三辅子弟的前途,总归比其他地方会好一点,法正也没必要提携谁,反而“打击”了不少三辅子弟。
    暗附刘备的他们三个,法正虽然眶毗必报,但为人也算板正,是认朋友的,而孟达,就比较自私一些。
    如果他真的被刘备所厌弃,鬼知道孟达会不会踩上一脚。
    而且,他也需要孟达的配合,让他在中枢更进一步,刺史哪怕被分权,也是高官显职。
    写信告诉孟达,承认错误之外,他还需要做出成绩,让孟达看到,他张松並不会就此沉沦。
    深吸一口气,张松冷冷盯著眼前之人,恨声道:“马忠、王平何人?巴人也!非我蜀郡之人,黄权、譙周、王平、马忠、张疑等等都是巴人,张翼、孟琰、习等等都是寧州人!”
    “我和王君、张君在长安苦苦支撑,想要为我蜀人子弟爭取一二机会,你们却推三阻四,这样长此以往,中枢无我蜀人,你们乐见吗?”
    “赵少杰、诸葛孔明心思其大,对天下瞭若指掌,你们以为你们藏得住人口?”
    “现在益州被大王全面包围,此前释民令,因为战事而耽搁施行,现在至少三年,大王都不会对外大举用兵,你们以为到时候,你们可以抵抗?”
    眾人闻言,脸色纷纷僵住,左右看看,都显得有些惊恐。
    如果刘备不大举对外用兵,那就可以从容整顿地方,他们哪怕造反,也没有机会。
    而且他们也没有胆量造反,自从刘备打贏了乌林之战,一路所战,都是胜利。
    各种天命传言,祥瑞发生,让他们也恐惧对抗刘备。
    刘备在不少人心目中,已然有天命加身。
    一名身著蜀锦的老者,看了一眼张松,迟疑开口:“可各家此前也放了不少民户,如今再放,家里田產,只怕经营不过来!”
    张松看了那人一眼,淡淡道:“公家中田產,都是自己的?”
    老者脸色一僵,有些田地是他趁著乱世占据的,有些是百姓自己依附他送来的,甚至家中一半都是如此。
    张松见老者不说话,又沉声说道:“大將军已经说了,天下之所以有乱,就是豪族占领了太多土地,而贫民无立锥之地,如果各位依旧把持这些本不属於自己的田產民户不鬆手,那大王就要回復前汉的陵邑制度。”
    “大王到长安,深感前汉帝陵无人侍奉而伤感!”
    此话一出,眾人的脸色一片冰冷。
    陵邑制度,多么遥远的制度,但还是勾起了他们的恐惧心理。
    陵邑制度就是把各地的豪族迁徙到帝王的陵墓附近,设置城池居住,而他们原来留在老家的土地,就会被官府重新分派给其他没有土地的百姓。
    眾人惊骇的同时,也感到佩服。
    光武帝就没敢恢復这项制度,一来阻力太大,二来光武帝乃儒家子弟,比较反感这项制度。
    但指望一个边地游侠刘备和光武帝一样,听几句儒家劝告,就打消这个念头,也不太可能。
    而现在主政的人,赵少杰、诸葛孔明,似乎对儒家的態度都比较一般。
    “子乔这次回来,想要分出民户多少?”又一名衣著华贵的中年人问道。
    张松看了此人一眼,道:“君不是明知故问吗?”
    一人失声道:“真要十万户?”
    “是啊,一户哪怕两三人,也要二三十万人!”又一人说道。
    张松点头道:“如今荆州分荆州、郢州,各有二十万户,我益州富庶不比当年荆州差,甚至更过之,十万户,並不算多!”
    “今日我自请益州分户迁徙关中,如果诸君不愿意,那明日就是大將军亲自过来主持此事,以大將军之武略,你们谁敢造次?”
    提起赵少杰,眾人再次不知如何开口。
    在他们看来,刘备之所以能有今天,赵少杰居功至伟,其战必胜、攻必克,所向无敌,几乎令人丧胆。
    “子乔啊,可否少一些,虽然曲辕犁,堆肥,铁质农具等等器械的推广,让我等可以少量人口耕种更多土地,但放弃民户之后,我等、我等——”一名华服老者还想要说。
    张松直接打断:“你等如何?少了这些人,你等以后造反没人了是不是?”
    老者嚇得一个激灵,赶紧摇头道:“我怎会有此想法?”
    张松冷笑一声:“豪族以家族部曲而乱天下,自以为各方需要拉拢,而不尊中枢权威,这等局面,绝不是大王所乐见,也不是大將军所乐见!”
    “我之所以提议,不是因为我想用乡人的財资为自己铺路,而是大王治下,荆州、郢州已经整肃,交州,寧州贫瘠,若无中枢强兵,反而要没於蛮夷,两地豪族也必然尊崇中枢命令,只有我益州,如今仍在顽抗,与其让大王整肃,还不如我等自己主动分出民户!”
    “两者之间的区別,诸位也不是蠢笨之人,应该可以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