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十有八九得拆了
“这消息大家伙都知道吗?”陈露阳沉声问。
陆局摇摇头。
孰轻孰重他还是能分得清的。
大家好不容易在这里安家了,一个个都干的热火朝天的。
要是听说这个消息,未来有可能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那人心可就容易散了。
“行!这事先咱俩知道,回头我去市里问问怎么个情况。”
陈露阳抱着茶缸,神色冷静下来。
要是不搬,自然最好。
如果真是板上钉钉了,那就得尽快想办法找靠山,给修理厂留一条活路。
瞧着陈露阳的神情,陆局忍不住开口问了句:
“小陈主任,如果中转站的事是真的,那么咱们车棚还扩建吗?”
炉火噼啪作响,铁皮炉子里冒出的热气,吹得茶缸边缘一层白雾。
陈露阳端着缸子,半天没喝一口,眼神直直盯着炉火,眉头却拧成了疙瘩。
真是啥事儿都赶一块了!
现如今,修理厂已经成为了市经委和市科委产教结合的实验点,算的上是“有名有姓”。
就算真要拆,也得走正规流程,给个交代,
怎么也不能像对待胡同里的小作坊那样说扒就扒。
况且修理厂还挂着“北大课题组”的名号,牵扯到科研项目,真要一脚踹翻,北大那边也不会轻易答应。
可是一旦西客站真的要搞货运中转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批文再厚实,名头再响亮,终归架不住一句“临时工程”。
到时候不光钱和力气全白搭,前期辛苦折腾出来的扩建名头,等于白折腾。
“该扩还得扩!”
陈露阳把心一横!
与其等着被动挨刀,不如趁着市里还没最后定案,先把扩建的名头打出去。
能保住原地最好。
真保不住,也能借着扩建和课题的招牌,去市里争取一块更大、更正经的地盘。
吃完午饭,陈露阳和陆局一块走向后院。
车棚就搭在修理厂后墙根子。
铁皮和木料拼凑的顶子在风里咯吱直响,棚子底下堆着杂七杂八的零件、废旧轮胎,几个油腻腻的零件架子歪歪扭扭靠在墙边,看着一派破败。
陆局指着车棚道:“这棚子看着不大,可要是扒了,扩成一间车间,正经能有八十多平米。”
“到时候实验框架、修车工位、零件仓库都能放进去。”
陈露阳叹口气:“地方够是够,可就是费钱啊……”
“是啊!”陆局感慨:“水泥、砖、钢筋这些加一块,怎么也得三四千块。”
“再加上请工人盖起来,没五千块下不来。”
陈露阳伸手在车棚棚子锈迹斑斑的铁皮顶上拍了两下,发出“咣当咣当”的脆响。
五千块能换来一个正经车间,划算!
虽然学校的课业重要,但是修理厂的事儿更是大事!
所以……
对不起了,高数老师!!!
周一上午,陈露阳没有回到学校,而是早早的就站在了市经委收发室门口,蹲守梁仲维。
偏偏不凑巧,梁仲维今天上午有会,一直拖到十点多,
陈露阳才看见一辆黑色红旗车开进大院。
“小陈?你在这干什么呢?”梁仲维摇下车窗,微微惊讶地望着他。
陈露阳连忙迎上去:“师兄,我是特意来等您的,有点事想请您帮忙。”
梁仲维愣了一下,随即点点头,笑着推开车门走了下来,没有一点架子的伸手揽过陈露阳的肩膀:
“走,进屋再说。”
走到办公室,梁仲维一边掏出钥匙开门,一边笑着问:
“怎么,今天周一,你不上学了?”
陈露阳憨笑:“学得上,可修理厂的事儿也得办啊!”
梁仲维打开门,一边往屋里走一边笑道:“说吧,找我什么事?”
陈露阳收了笑容,认真开口:“师兄,是这么个情况。”
“我们修理厂原来是个炒瓜子的作坊,锅台一撤、机器一摆,就算个厂子。要是光修车,地方倒还能凑合,可真要干正经事,空间就不太够了。”
“正好我们院子里有个车棚,本来是给工人和司机歇脚、放车用的,我想着把那棚子拆了,扩成一间正经的厂房。”
“可那毕竟是市经委的固定资产,我心里没底,就来问问,扩建的话到底得走什么程序。”
听到“扩建”两个字,梁仲维眉头一皱。
“你这个修理厂才搭起来几个月,怎么突然想起要扩建了?”
陈露阳连忙解释:“师兄,要是厂房只干修理的活儿,这地方绝对够用,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我这儿本来修的车多,工位就紧张。”
“而且修理厂还挂了北大的实验点,分了半个厂房给他们做课题。平时做出来的通用件,还得有个仓库去存放、编号、整理。”
顿了顿,陈露阳补充道:
“上周,北大的老师联系我,说要在厂里搭设一个‘可控应力加载框架’。”
“您知道那玩意儿,架子一搭得有半个院子大。真要挤进去,工位、仓库全得往外搬。”
“到时候不光实验要耽误,修车的活计也没法正常干了。”
陈露阳的声音中带了几分急切:
“正好院里有个车棚,位置也合适。”
“我就想能不能把车棚改成厂房,这样一来,不仅实验装置能落地,修理厂的活也能撑得住,不至于里外两头乱套。”
梁仲维听完,眉头皱了皱:“学校里面就没地方了吗?一定要放在修理厂里头?”
陈露阳苦闷:“师兄,学校里地方更紧张。”
“力学系本来就没多少实验用房,大教室里堆满了学生的试验台,小操场上连风洞都占着地方,老师们的办公桌都是临时拼的,哪还有多余地方了?!”
“而且这种可控应力加载框架,动静大、占地广,非常不适合放在学校里。”
“而修理厂就不一样了。”
“修理厂本来就是校外实验点,离车辆一线近,不仅能随时能拆旧件做样本,而且工人、学生、老师都能在一个院子里碰到面,也方便推进实验进度。”
“这样……”梁仲维微微皱眉。
“既然是科研项目,那确实是要支持。”
“扩建可以,但得走正规程序。你先把申请写好报上来,我这边看看能不能帮着快点推一推。”
“不过……”
话锋一转,
梁仲维顿了顿,眼神意味深长地落在陈露阳身上。
“小陈,做事还是两手准备的好。你这边申报归申报,但也不能总盯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西客站这一带,地儿紧。”
“有时间了你可以往南边、往西边多走一走,那边的空地多,还有些半闲置的小厂房,说不定能找到更合适的地方。”
这话一出,陈露阳瞬间瞳孔一缩!
今天他来到市经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打探货运中转站的事。
现在听着梁仲维话里话外的意思,他顺势问道:
“师兄,我听说西客站这片要修货运中转站,这事儿是真的吗?”
梁仲维眉头一挑,目光转过来:“谁跟你说的?”
陈露阳赶紧笑着找了个借口:“哪有人跟我说这些啊?”
“我就是跟街坊邻居唠嗑的时候听了一嘴,也不知道消息是真还是假。”
梁仲维摆摆手,似乎不愿意在这件事上多说。
“这些事听听就算,不到文件下来,谁说都不算数。”
“不过,我还是那句话,眼光放远点总没有坏处。”
听完这话,陈露阳心思沉了。
虽然梁仲维没有正面回答,可话里绕开的意味,已经不难让人想出个七八分。
仔细一想,这也正常。
梁仲维毕竟是经委的副主任,总不能把还没定下来的内部规划随口说出来。
能点到这里,已经算是格外照顾自己了。
“行了,快回去上课吧,别在这儿杵着,学习最重要。”
梁仲维笑着叮嘱。
“这几天你抓紧在学校递个申请,把修理厂的科研任务备案到‘零散厂子协作网’里去。”
陈露阳眼睛一亮:“我的修理厂真的可以加入协作网?”
梁仲维点头:“当然行。只要名义上挂在科研和教育上,经委这边就好办。”
“不过,还是像我之前说的,协作网一旦搭起来,各路厂子和作坊都要往里挤,到时候有的是竞争。你要想站得住脚,就得多动脑筋。”
陈露阳嘴角一勾,神情神秘:“师兄,您放心吧,今年我们的零部件可不一般,别人学也学不来。”
梁仲维被他神神秘秘的模样逗乐了。
“什么东西?说来听听,让我也长长见识。”
陈露阳留有悬念的摇头:“现在还不能说,等到时候新东西做出来,您就知道了。”
梁仲维看着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行,不说就不说吧。等到时候再让我开开眼。”
走出市经委大楼,陈露阳脸上的笑容沉了下来。
“西边和南边……”
往西是石山,鲁永强和何大华的地盘,大厂林立,地方虽然宽,可全被几个大厂和配套厂子占着,他一个小修理厂想插进去,不太现实。
往南虽然地儿宽,铁路编组场和客运站都在那附近,交通方便。
但毕竟是城乡结合部,人多杂乱,厂子也参差不齐。
可正因为如此,仓库、轻工厂、半闲置的小厂房到处都有,说不定真能从里面挑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
至于北边和东边就更不用想了。
北边高校、科研院所一大堆。
看着热闹,可寸土寸金,根本轮不到一个修理厂去分地。
东边庄稼地多,工厂少,交通也不方便。
要真把厂子搬过去,别说学校那边照应不上,就连修车的活儿都接不着,根本不现实。
最终能落脚的,还是南边这一带。
“擦……早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当初选址的时候再往南边走走好了!”
陈露阳暗暗在心里骂了一声,大步向着公交车站走去。
回到修理厂之后,陈露阳第一时间叫来陆局,关上门,压低声音,把打探到的情况说了个大概。
随后又嘱咐陆局,让他有空往南边多跑跑。
要是真能瞅见合适的厂房,哪怕是闲置的库房,也先记下,趁早给修理厂留条后路。
总之,扩建是眼前,搬家是后手,两手都得准备!
赶回学校之后,陈露阳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去找张殿才,把车棚扩建与货运中转站的事情全都跟他交了个底。
果然,一听到“货运中转站”几个字,张殿才整个人都愣住了。
“怎么还能在这儿修货运站?!这消息准吗?”
陈露阳慎重道:“市经委没有给我肯定答复,但话里话外的意思,我估摸八九不离十。”
这话一出口,张殿才的脸色沉了下去,眉头越皱越紧。
搭设一个可控应力加载框架,本来就需要稳定的空间和长期的数据积累,这可不是一两天的活儿。
要是真好不容易建起来,却赶上货运站突然下令拆迁,那前面砸进去的心血和投入可就全都白费了!
可转念一想,自己再焦虑也没用,关键还是要看陈露阳怎么打算。
毕竟这个修理厂的地盘在人家手里,真要谋个长远,少不得得听他一声。
想到这里,张殿才目光一厉,把心头那股子急火化作逼问,话锋一转:
“那你打算怎么办?”
两个人上次的交谈中,陈露阳话里话外都是跟他打着算盘,想要把扩建的事情全都推到自己这边,让学校和系里出面去扛。
现如今突然冒出个货运中转站的说法,张殿才根本不信陈露阳心里没有自己的打算。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陈露阳却一反之前的态度,十分明确地开口:
“修理厂我是一定要扩建的。”
嗯?
张殿才愣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意外。
他原以为陈露阳还会像上次那样遮遮掩掩、试探推脱,把话说得模模糊糊。
没想到对方这次竟然态度如此坚决,连半点犹豫都没有。
“张老师,我虽然在市经委有熟人能帮我推,但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终归不够。”
“要是真想尽快把厂房扩起来,就得依靠您和系里一起出面,这事才算名正言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