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章 此人……可是贾环?
    第67章 此人……可是贾环?
    早朝之上。
    户部尚书孙庭方出列,手持板,低眉敛目:
    “臣孙廷方,有本启奏!”
    就见圣上微微额首,孙廷方便低头道:
    “启稟陛下,近日来,自直隶河北一带的洪灾,保定、河间、顺义等地的庄稼绝收,
    当地灾民,卖儿卖女,民间大放利子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且时至今日,灾民涌入京城外围,盘踞於永定门、广渠门一带,乞食求生,恐生变乱。”
    话音才落,朝上眾人神色不一,而作为九门提督的董崇山更是眉心微。
    他作为九门提督,维护京城治安,手中掌管的,乃是京中唯一的军队,论起流民之事,可大可小。
    若是这段时日,被有心人见缝插针,在神京中滋生暴乱,恐怕他也要吃好大一顿掛落,由此可见,流民一事——.不得不防。
    只是下一刻,朝堂诸公便有人站出来,开口道:
    “孙尚书所言甚是。只是流民同样乃是我朝子民,若是强行驱逐,恐怕有损圣上仁德之名·...”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有关流民,乃至今年直隶河北等地的賑灾事宜,议论纷纷。
    康帝只是坐於高位上,顶著略有些斑白的两鬢,神情淡淡地看著下方臣子爭论不休,
    直到最后,才算是拍板:
    “顺天府、直隶总督严查地方官吏”
    “户部即刻拨银,於京郊设粥厂十处,每日施粥两次———“”
    等到话语渐歇,这朝堂上有关京畿周遭的灾情,才有了初步的应对措施。
    只是下朝时。
    康帝还是把几个儿子,都一道叫到养心殿內,一块儿问话:
    “太子,直隶河北一地,灾民常年流离失所,你以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就见站在康帝下手,站於眾皇子身前的,赫然就是復立后的太子庆初。
    当了那么久的废太子,如今再身处养心殿,听到康帝叫一声“太子”,询问有关地方治理和治国之策,庆初恍惚间,有一种时光倒流,回到从前的错觉。
    只是他心中明白的很,就像是西洋镜破碎了,即便再度粘上,也依旧存在裂纹。
    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再也回不到过去。
    有些话-曾经可以说,现在却不知道该不该说,能不能说了。
    父子间,终究有了嫌隙。
    庆初掩下心中苦涩,面上还是一副神色如常的模样,拱手回道:
    “父皇,儿臣以为,河北等地灾情频发的缘由,乃是由於其黄河多次改道,下流泥沙堵塞淤积,河床不断抬升才形成的局面。”
    “且河北一地,素来又有九龙入津,一龙出海之说。一旦上游暴雨连绵,下游极易溃堤,形成洪水漫溉局势。”
    此番回答中规中矩,且以太子之才能,当初是康帝亲眼教导他文治武功,怎能不知道,太子说这话,又避重就轻之嫌?
    康帝神色淡了下去,便转过头,询问老大、老八和老四等皇子。
    老八素来有贤王之名,论起賑灾一事,多是快速賑济,控制民怨,虽然有一时之效,
    却难以解决根本。
    一时之间,康帝的神色,说不上好,但同样,也说不上坏,只能说是反应淡淡,对这些回答觉得无功无过。
    然而就在此时,他转头看向庆镇:
    “老四,你怎么看?”
    庆慎微微一顿,似乎在思付著什么,但最终,还是一抿嘴:
    “直隶河北等地,灾情频发,常年流民四窜,这其中固然有天灾,但以儿臣之见,未尝没有人祸的原因。”
    “而今正逢盛世,然而盛世之下,却是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圈占民田、
    强买强卖,豪强欺压小民,霸占田產者数不胜数,土地兼併之风盛行。”
    “父皇,儿臣愚见,兼併之风,积重难返,理应治理啊!”
    老四此话一说出口,养心殿內就陷入了沉默。
    老九庆更是看了老四好几眼,眼见父皇不说话,心中更是乐得自在。
    这老四喜欢办实事,但有些时候,並不是办实事就能討人喜欢。
    豪强兼併土地之风,父皇能不知道吗?
    只是下头豪强如此,上头功勋权贵更是如此。
    康帝年轻气盛时,收台湾、平三藩,可是眼下年纪大了,就不免念及昔日老勛贵的情分,手腕也宽鬆仁慈了许多。
    不止是如此,就连国库內帑中,也借了几十万两的雪银。
    老四说这话——还是太天真,太不了解父皇了!
    *
    养心殿。
    “许元海,你说,老八他们回去以后,是不是都在笑话老四,说他不会体察圣意?竟然敢在朕的面前,大反其道,说出要反制土地兼併之风的话来?”
    许元海是跟在康帝身边的大太监,他听到这话,就露出一个笑容来:
    “不管是八皇子还是四皇子,都是陛下的皇子。他们不过是想要为陛下分忧罢了。”
    康帝听到这话,却不置可否,只是开口:
    “朕老了啊——有些事情,朕做不了。但是大乾朝,需要一个人去做这样的事情许元海听到这里的时候,只是笑了笑,紧接著,这年老成精的大太监,就转而说起了另一个话题:
    “陛下,要说勛贵之家,也不全是兼併土地,欺压百姓之人。”
    “奴才可是听说了,京郊城外,早先流民刚窜入京畿周遭的时候,就有人设立粥棚施粥布膳。”
    “陛下真该去亲眼瞧瞧。坊间都流传著一句口诀儿,叫一一粥要插筷子不倒,裹毛巾不渗。这样的粥棚,才是环三爷设下的粥棚。”
    “旁的粥棚,那里面的东西,哪里是米粥,分明是水里麵糊弄了几粒陈米!”
    “粥插筷子不倒,裹毛巾不渗?”
    康帝口中喃喃此言,眼眸微微亮起,旋即就觉得,民间传闻中的“环三爷”竟然颇有几分熟悉,他心念转动间,便想起了一个名字:
    “可是荣国公府的贾环?”
    许元海躬下身,適时地拍了个马屁:
    “陛下圣明,见微知著。当真是什么都瞒不过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