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48章 两郡之任
    第448章 两郡之任
    关於凉州后续的人员安排,苟政心里当然有个数的,尤其是战后的成防安排,雍侯苟雄將是不二人选,也责无旁贷,一如这些年坐镇秦州之时。
    军政一肩挑乃是基本的,还不到防备、猜忌放权过甚的时候,不过比起在秦州之时,在文臣武將以及军队的配置上,將有一些大的,或者说彻底的变化。
    这是从姑臧告破消息东传长安,与一眾秦国高层商討过程中,苟政就暗暗决定的。那些多年追隨苟雄,隨其镇守秦州的军队,將进行必要的换防。
    尤其是先登、锐骑、归义这样的中军幢队,不管是出於稳定,还是维护秦国既定的兵制、轮成制度,於情於理、於公於私,这样的措施势在必行。
    如苟兴、苟涛等將领,如意愿强烈,可以酌情留成河陇之地,也必將有赏赐酬报,但秦国兵制、屯成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由此开始。
    也不怕这样的大动作影响西稳定,破坏安全,过去秦州三面皆敌,形势危沮,不得不投入稳定重兵。
    而今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姑臧大捷后,秦军在西北的军威兵势已攀上一个巔峰,无人敢缨其锋乞伏鲜卑、破多罗鲜卑乃至铁弗人就不多提了,发兵北犯的仇池杨氏、梁州司马勛,在收到消息后,都果断缩了回去,生怕走的慢了,被当面拒止的秦军追杀。
    更何况,此次歷时数月的平凉之战,秦国在西北也打出了一批精锐,从河湟到河西,维持编制的军队数目眾多,削减整编是必然的事情。
    为减少牴触心理,苟政甚至决定以“献捷”的名义,让西征大军回朝,儘可能將事情做得漂亮些,和谐些.....
    凉州牧、驃骑大將军、都督凉、沙州军事,晋爵武兴公,柱国,加食邑三千户,这是苟政对苟雄的搞赏安排,这是一份厚礼,並且绝非针对此次西征功绩。
    可以想见的,这样一份制令一旦下达,苟雄秦国二號人物的地位,將再度得到巩固,但同样的,他的未来也基本限死在凉州了。
    因为苟政已经將“股东”该有的地位、待遇与权势,都儘可能给他了,已经封无可封。苟雄若还想更进一步,要么等苟政登封晋位,要么就只能靠自己“努力”。
    后者,对苟氏、对秦国,显然是大害、大弊,而以苟雄的性格、意气与志向,显然是不会做亲痛仇快之事。
    这是苟雄可以欺之以方的地方,也是苟政敢於展现他大方、大度的原因。
    二兄这些年,用实际表现,贏得了苟政更多的包容与信任。如果可以,苟政也还是希望双方之间,能够一如既往,兄弟同心,共昌苟氏,共兴大秦。
    说回到凉州的人事安排,州府僚属以及军事將领且不论,凉州下属的都守疆臣们,最重要也最受关注的,无外乎两个地方:武威与敦煌。
    前者是凉州毋庸置疑的政治、军事、经济与人口中心,並且对周遭的广武、武兴、西郡、宣威、祁连地区,都具备强大的辐射能力。
    凉州大半实力与底蕴,大抵集中在武威,武威若能迅速稳定、恢復,那么整个凉州的局势都能跟著安定下来。
    因此,凉州之治,首在武威,武威之治,在於姑臧,武威郡守的任命,自然极其关键。
    至於敦煌,则在於其要害的地理位置,交通东西,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近则拱卫凉州腹地,外则为经略西域的前进基地。
    因此,当郭毅摆出他与吏部商討的预备人选,苟政最关心的,也是这两郡守之职,即便他心中早已有考量。
    “赵俱?”面对郭毅提议的敦煌太守人选,苟政念道。
    郭毅拱手应道:“赵俱其人,文武双全,沉稳多识,自归附以来,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官民称道。
    此番效力军前,调度钱粮,供馈作战,略无疏漏,干练有为,眾所称道。
    其参与西征戎马,熟悉军情边务,待敦煌归附,以其治事,稳固西陲,顺理成章....
    郭毅开口一番讚誉,几乎將赵俱这个符氏旧臣夸成一朵,但苟政心知,郭毅如此力荐赵俱,
    除了其的確有一定能力之外,更多因为他是安定赵氏出身。
    当初,在苟政初入关中的一两年间,主动投附的关西豪右群体中,安定赵氏算是具备代表性的了,仅仅落后於邓氏。
    而赵氏被接纳,並快速融入苟氏为核心的关中集团,走的就是郭毅的府门,此次赵俱在西征前线,表现出色,公私兼顾地抬举一把,並不足为奇。
    平心而论,苟政对赵俱的感观並不差,尤其是经过这两年在秦州下属以及此次西征的考验,算是进一步被接纳为“自己人”。
    但把敦煌交给此人,就难免生出些疑虑了,毕竟那是自己经营西域的重要支点,而苟政在这方面,定要选一个具备战略眼光,且能实施西域攻略的方面之才。
    苟政属意的乃是御史中丞吕婆楼,未必是赵俱的能耐不行,只不过吕婆楼在苟政这边名气的確要大一些,同样经受过长期考验,还有王猛作保,更何况他还有一个儿子吕光在自己身边做“人质”。
    不过,郭毅提议赵俱,苟政一时间也未直接拒绝,面上点著头,嘴上不给明確答覆,算是“留中不发”了。
    相比之下,苟政显然更在意武威太守的人选,对这个位置,苟政这边商量的余地则更小,而郭毅给出的建议是:平阳太守杨间。
    不管从资歷,还是亲信程度,杨间都足以担当其职,毕竟当初在外放平阳之前,人家还是堂堂吏部尚书,尚书台下属第一佐臣。
    哪怕在平阳任上,也是收拾心情,不怨不愤,尽心国事,政绩卓著。担当平阳太守期间,当地的民生经济得到了长足恢復,趁并州之乱从太原、西河招揽的流民,也安置地妥妥噹噹,人心渐附。
    在秦国於雀鼠谷一带建立的对燕并州方向防线上,杨间也出力颇多。就在前不久,当秦国深陷西征战爭泥潭之时,杨间还在平阳起获了一场叛乱。
    当地有个叫刘康的杂胡,诈称是汉赵皇帝刘曜之子,在平阳纠集了一批胡人,自称赵王,扯旗反秦,並向并州燕军投降。
    此贼虽小,若处置稍有不慎,还真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即便并州经前次大后,境內残破不堪,被慕容偽委任接替慕容恪的并州刺史悦缩,也坚持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平阳若真有事,燕军未必会按兵不动。
    所幸,对刘康这股蠢蠢欲动的叛胡,杨间早就盯上了,当初苟政把他外放时,还专门提点过,
    平阳不稳,胡部不安。
    为了早日重返长安,对秦王的交待,杨间怎能不上心,刘康及其党羽、附从,则早就在他关注名单之上,只是一时隱忍不发罢了。
    当其举旗反叛,杨间这边立刻有了反应,与寧武將军苏国一道,引军平叛,几乎以雷霆之势,
    趁燕军干预之前,將刘康及其叛眾剿杀。
    刘康这个“赵王”,前前后后,也就当了三日,严谨一些,不到三日。
    剿灭叛眾的同时,杨间还趁机,將这几年间,迁徙、流亡平阳境內的那些独立部族,一举荡平,得胡民八千余落,大小牲畜数方。
    进一步解决境內不稳定因素的同时,还收穫了不少財货,看起来,在平阳任上,杨间不只积极性高涨,手段频出,做事的风格也有了明显改变,更加犀利。
    这么多年了,郭毅对苟政显然也更加熟悉,有更多了解,所举人选,总能搔到他的一点痒处,
    至少让他多几分犹豫与考量。
    而苟政,也做出认真思考状,只一会儿,看向郭毅,给出明確答覆:“杨閭久经考验,是值得信任的干臣,以其能力,主政武威,绰绰有余。
    只是,他对凉州边情,毕竟不熟悉,平阳又经刘康之乱,还需他收拾安治,当此之时,不宜轻动。
    武威之任,还当另选贤才,最好有当地背景,能够更好適应....
    听苟政这么说,郭毅那雷打不动的表情,终於绷不住了。原本他想,武威、敦煌,总能拿下一个吧,结果苟政一个不给。
    关於敦煌人选,苟政虽未说死,但郭毅心知,他必有考量,赵俱希望不大,结果到武威,更是直接拒绝,连杨间都竞爭不过,王上究竟属意谁?
    心中带著点气,郭毅望向苟政,直接问道:“不知大王属意何人?莫非,要从凉州那些降臣中挑选。”
    说著,郭毅还顺著这个思路提出建议:“目下西征大军仍在姑臧休整,河西诸郡,唯有敦煌索遐具备威胁,若以武威换敦煌,大势之下,臣想他会主动降服。
    又或者,以宋混治武威、姑臧,他在张凉名实具备,有他出面,武威乃至凉州局势恢復安稳的速度,也会更快!”
    听郭毅这一本正经的建言模样,苟政忍不住抬手指了指他,笑道:“丞相此言,却是有些意气了。孤连杨间这样的亲信臣僚都舍下,又如何放心將如此要害职责,交给这些新降之人?”
    闻言,郭毅稍顿,注意到苟政那平静而坦荡的眼神,心下报然,平復下那复杂心绪,沉声说道:“然大王如欲安凉州,收河西士民之心,对这些张凉旧臣、河西豪右,还是应当招抚任用.....”
    “用固然要用,但如何用,却由我大秦说了算,孤自然无法做到,像张氏那般恩养乃至纵容他们!”苟政淡淡然地说道,话中带著凌厉的锋芒。
    眼神一闪,苟政突然转变话题,道:“张玄靚已然起行了吧!”
    郭毅应道:“据前报,张玄靚及凉宫后妃夫人,连同在姑臧之张氏族裔,共百余人,已在中军甲士护送下,前来长安。
    张氏家私细软颇多,又受天气左右,脚程难快,眼下恐怕还未过河...
    闻之,苟政微微頜首,稍加思索,即对一旁的尚书郎阎负交待道:“去一道训令,要求护送军官將士,不得隨意欺辱、敲诈、盘剥张氏族人,尤其张玄靚,务必保证其安全,长安的庆功宴上,
    孤要看到他。
    张玄靚若有事,让押赴军官提头来见!”
    “诺!”阎负应命,当即擬写训令,发传大司马府。
    又看向郭毅,苟政继续笑眯眯道:“孤在长安,有的是空置房舍,仅仅张氏一族,恐怕还住不满。给雍侯再去一道制令,让他將凉州那些大姓、望族,顺带著都给孤送来长安!
    尤其是那宋混,不是说他名望高、能力强吗?孤倒要见识见识!”
    说著眼神就变得犀利,抬手在空中虚握了一下,悠悠道:“等人来了,何人可信,何人可用,
    就观其表现而定了!”
    对其吩咐,郭毅心思微动,也不由頜首,躬身应道:“诺!大王此举,甚是英明!”
    洒然一笑,苟政摆摆手,看著面前表情快快的老丈人,稍加琢磨,还是以一种温和的语调开口道:“凉州职事安排,还需丞相与吏部综合考量,要结合凉州形势、人情,审慎定夺!”
    对此,郭毅嘴张了下,但合上时便形成一道略显苦涩的弧度,最终还是恢復一贯的弱势,恭谨拜道:“臣遵命!”
    拧著眉头,郭毅犹豫几许,还是忍不住问道:“敢问大王,不知武威之任,属意何人?吏部这边,也好提前准备!”
    这话里,试探的意味,明显大过请示。
    迎著郭毅好奇的目光,苟政手指在案上轻敲几下,缓缓说道:“据前报,姑臧城破之前,凉宣威將军贾玄策曾主动联络,约以开门献降,结果为张发觉,连同族部,不幸蒙难。
    有此血仇在,这武威贾氏,可用啊..:::
    “可眼下武威贾氏无人啊!”郭毅微愣,脱口而出,但很快意识到了什么,注意到苟政那淡定的模样,轻抽了口气,道:“大王所指,是典农校尉贾玄硕?”
    “对此人,丞相的了解,想必不弱於孤。以其西赴武威,担当要职,可还恰当?”苟政微笑道郭毅沉默了会儿,最终出一句话:“大王英明,贾玄硕再合適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