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褚学士担重任
许哲昨夜抄了好几遍回信,都被李柔否决了。
最后,李柔看许哲实在辛苦,才放过了他,从信纸中挑了一份。
许哲深知,要往长安送信得趁早,因为他不知道,信使需不需要当天返回。
他可以给李陌留门,並做一顿麵条予以收买。但周道远是陛下的百骑,还是保持点距离为好。
许哲一大早顶著黑眼圈来到官道边的驻地,將信交给了周道远,附带了两个热乎的馒头。
“馒头是给你的。”
上一次给李世民送过馒头,不需要再送一次,宫里再怎么节俭,也不会缺馒头吃吧。
两个馒头不值钱,构不成收买的条件,周道远没有拒绝。
他接过馒头和信封,道了声谢,打马前往长安。
周道远一路畅通无阻,比李陌的速度更快,
这一封书信和一份口诀表很快送到了李世民的案头。
周道远受李陌所託,问道:“陛下,李陌说,算术关键尽在上面,问是否完成了任务?”
李世民看了口诀表,上面两种截然不同的字体让他眉。他认识的繁体字写得一塌糊涂,倒是符號看起来很清秀。
他將繁体字与符號做了对比,很快明白其中的奥妙,“让他不必再管。”
李陌一个糙汉子学算术,的確有些为难他,但目前,只有他取得了许哲的信任,没有其他人可用。
李世民问道:“许哲最近在干什么?”
“在家做饭,打扫卫生,餵鸡餵猪餵马。昨日去了趟涇阳,跟褚县令见了一面。”周道远观察过许哲,如实回答。
有本事的人,大都恃才傲物、狂妄无边,这个小子,怎么如此胸无大志。
李世民道:“可有新的吃食?”
上一次的馒头,尚食局公布配方之后,百姓都颂扬皇后贤德。夸长孙皇后,等於夸他,李世民很高兴。
周道远想了想,“有一种醃鱼味道不错,末將要不要———
李世民瞪了他一眼,“不必,回去之后,用心办事。”
周道远疑惑,这也没说,是用心监视,还是用心护卫。或许兼而有之,他退了出去,打算连夜赶回青山村。
李世民当然听过醃鱼,还有咸鱼校尉的名头。他怎么会谋夺別人安心立命的配方,这个百骑缺少分寸。
他打开信封,开始替褚学士查看信件。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当看到字跡,皱了皱眉头,怎么许哲的字,越写越差了,先祖糊涂,选了这么个人。
李世民看著明明白白的符號,便知道,许哲什么都懂,直接省去了来回试探的功夫。
这些符號,与数字一样,都是在化繁为简,
世家大族的子弟会专门训练“离经辨志”的句读能力,有没有標点符號对他们来说,並不影响。
但这些符號將大幅降低断句学习的门槛,有利於寒门学子,值得推广。
李世民真羡慕先祖,可以成仙做祖,不知道去了哪个地方,与大唐全然不同。
他正直壮年,大权在握,每夜都能纵横驰骋,如今倒没有求仙问道的念头,只觉得对大唐有用的,都应该学过来。
“王安,將信抄录一份后,召褚学士见朕。”
王安接过信,退了出去。
李世民又看向口诀表,算术推广的难度更大,人们不一定能接受这奇怪的数字符號。
他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强压,就算標点符號,也需要有人打头阵。
这个人选,他本来属意李靖,毕竟是他们一起发现的许哲。
可李靖这些日子,全然恢復了之前的状態,就好像从没有见过许哲一样。
李靖躲了清閒,只好辛苦別人。
本来还有太子少师李纲备选,可李家的人,到现在都没搞清楚状况。
李世民只好將重任交给褚亮,若是遇到困难,他可以去信询问许哲。
褚亮拿到了许哲的回信,通篇没有半点问候,讲的全是符號。
他默默把自己绞尽脑汁想到的符號压在了最下面,与这位未曾见面的徒孙一比,他的想法太不周全。
李世民问道:“褚学士以为如何?”
“考虑得颇为周全。”褚亮心下狐疑,莫非那逗点,本就是许哲原创。
自家侄子这是在哪里捡了个学生,古里古怪的。
“可否用此法,抄录一份《论语》?”李世民觉得,只有拿出书本,让人看到便利,才能顺利的推广下去。
褚亮躬身一礼,“臣定不让陛下失望。”
自古革新者,大都结局悽惨,譬如商鞅、显错。陛下如此看中他,褚亮已心存死志。
一部带有標点的《论语》流传开来,不知道会惹出多大的轩然大波。
如果事有不谐,陛下可拿他的项上人头以安天下,正如汉景帝诛显错一般,他虽死无憾。
见褚亮这个样子,李世民只能说,“褚学士,且勉之。”
褚亮紧紧持著信,昂首阔步走了出去,有那么一股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味道。
李世民微微摇头,他可不是没有担当的皇帝,这件事,完全可控。
从陇西炼的第一批盐,已经运抵了长安,李世民遣人查看过,精盐,卖出去,能赚不少钱。
程大將军来信,对许青山颇为讚誉,李世民仔细想了想许家的功劳。
贞观犁虽然是褚遂超所献,但许家有功,犁在江南水田里,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今年江南的稻米种植面积远超去年,有望丰收。
太医院配置出了最適合清洗伤口的酒精,能挽救不少將士的性命。
当然,还有美味的吃食。
李靖拿一个校尉之职和一匹马驹换,实在有些寒。
李世民自问,自己的一副青山贴,比不上《兰亭集序》,也不算像样的赏赐。
许哲可以不要,但李世民不得不赏,贤明的君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这些功劳,他都记著,待许青山从陇西归来,再一併进行赏赐。
只是许哲不好安排,年纪太小,容易引起旁人的注意,还是把功劳都记在许青山头上。
如果这一次,许青山能再立些功劳,就更加名正言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