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1章 寻根社会性话题!——给巴金一个薄面子
    第111章 寻根社会性话题!——给巴金一个薄面子
    又过了好几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参与寻根文学笔会的事情开始慢慢发酵了。
    《文艺报》已经开始报导了前几天的“寻根文学”笔会了。
    《文艺报》不仅仅是文学评论的阵营,更多的也是各种文坛大事的新闻周报。
    由李拓写了一篇:《『寻根文学”笔会完美落幕,新文化思潮的诞生?》第一个发表,
    “十月中旬,在hz市,举行了由茹志娟同志主持,以李有思所著的《落叶归根》为中心的,关於『寻根文学”的笔会。”
    “会议中,李有思提出来三个观点:文学批评的转向,小说观念革新,地域文化的书写。为整个寻根文学的研究提出来了三个十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主题。”
    ....
    杂誌一时之间引起来了广泛关注。
    《人民文学》编辑部。
    刘心武倒了一杯茶,坐回办公室里面。
    手里拿著报纸的王蒙说道:“『寻根文学”笔会召开,人家都要开创一个新的文化思潮了呀,
    心武!”
    “不是前几月就有了吗?”
    前几月的“寻根文学”就只有小范围的討论,仅仅是李拓这些人在一些杂誌上面发表评论,反而是这个会议的召开才是真正象徵著这个思潮的开启。
    至少是会引领无数作家去研究寻根文学。
    “那不一样,这次会议才是真正让文学界承认了『寻根文学』,笔会去了不少北平和上海的中青一代作家呢!”
    刘心武笑著说道:“老王这是来说我过时了?不过前几年伤痕文学的思潮基本就结束了。我看改革文学也要结束了。”
    王蒙点点头:“我们不都过时了吗?”
    刘心武指著文段里面,关於茹志娟对於李有思的称讚不知道被谁记下来了:
    “人家还说李有思是『王蒙”呢。”
    王蒙嘿嘿一笑:“哎呀,我年轻时候可没有他这个影响力。”
    但他嘴角的幅度抑制不住扬起来,这种高兴是抑制不住的。不过王蒙暗自对比了一下,自己出名的时候,確实也引起来了广泛的討论,但是李有思真不太一样,他已经引起来了一个文化思潮。
    就这个起步都比自己高出来太多了,未来的成就不一定比自己低。
    过了一会儿。
    办公室的铃声忽然响了起来,王蒙起身去接:
    “这边是解放军出版社,下午我找人对接一下《我的团长我的团》出版事宜。”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人民文学》上面发发表,是因为杂誌社比起来《解放军文艺》影响力更加的广泛,但是出版单行本的事情就应该由解放军出版社来定了。
    王蒙应了一声:“知道了,下午过来吧,那通知李有思的事情?”
    “李有思的事情,也是我们来对接。”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叮铃铃,电话简洁命令,说完就掛断了。
    “谁呀?”
    “解放军出版社的。”王蒙回头。
    除了这个出版社,其他的出版社对於《人民文学》態度都是无比的好当然解放军出版社提出来联合出单行本的时候,这就属於政治命令了,《人民文学》配合工作就行了。
    “单行本啊!也难怪,他是总政的作家。”
    北平的一个胡同里面。
    汪曾祺在自己的夫人的要求下面打开了报纸。
    汪曾祺的爱人是自己的西南联大的“对象”施松卿,两人在联大认识,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施松卿性格温和、知性,对汪曾祺的生活和创作都有著重要影响,
    “新思潮?你要不写写作品?”
    汪曾祺摇摇头:“李有思的想法很好,不过我属於三不沾,我写的东西不太適合这个。”
    “真的?”
    “当然,不过下次可以找他吃个饭,聊聊这篇小说,以前还指导过他一次没想过这么快就到这么高的成就了。”汪曾祺小小骄傲。
    除去北平的《文艺报》这个杂誌,上海的《上海文学》上面也发表了一篇文学评论,周介人的《青年作家与青年评论家对话共同探討文学新课题》。
    而《城》上面发表了李杭育的《我的1984年》。
    都提及了这一次的歷史性会议。对於会议的召开都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和总结。
    《收穫》杂誌社。
    时年80岁的巴金正在整理《隨想录》第五集《无题集》,最近几年他其实一直在操办自己的后事,各种巴金文献、巴金纪念馆的事情,四处跑。
    沈从文早早隱去江湖,最具影响力的一代人也只有他在了。
    “爸,你感觉怎么样?”李小琳举著两篇评论问道。
    巴金嘴角动了动,这才笑道:“是不错,这个李有思是谁?”
    “《落叶归根》的作家。上次我和你讲过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是他写的“哦!我老糊涂了,原来是他呀,你光说名字,我老容易记混。前几年的伤痕文学確实是太过於政治化了,不利於未来的文学长跑。”巴金看著这个笔会的各种报导:
    “他的提议很有建设性,我瞅著確实是一个有思想、眼光长远的作家。”
    “写封约稿信唄?”李小琳眼睛冒光光!
    “我写?”
    “也行。”
    李小琳算是文二代里面吃老本的,但是她吃的老本並不算令人討厌,她確实在尽心尽力搞巴金留下来的《收穫》杂誌社。担任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杂誌社主编,一生都奉献进去了。
    巴金呵呵一笑:“好,替你写一封。”
    於是他便放下了手中的工作。
    在桌上写下:致李有思,我是《收穫》杂誌社巴金十二月!
    以李有思为中心的“寻根文学”笔会,这一次的民间自主的会议的余波果真开始影响整个文坛?
    不仅仅是杂誌社,整个报纸、相关性的文学评论界对於李有思的报导和討论越来越大。
    其中《文艺报》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文学界探討的最中心的杂誌:
    “一个新人作家,二十出头的年纪!谈何文学批评的转向?他到底是否了解国內的文学评论?
    还只是自己的意淫?”
    “之前有人说李有思的文学评论转向的意见是错误?但我觉得李有思的意见至关重要,新的文学思潮就需要进行一定范围的小说革新,我觉得他的想法很具有参考意义!”
    “对於马尔克斯的学习確实是应该的,作为拉美文学史的巔峰之作,就算是不同文化渊源,我都发自內心佩服这种作家。”
    “欧美文学体系可以借鑑。”
    李有思和韩少功都属於楚地文化的代表,他的分组討论寻根的意见十分具有建设性,整个文坛不再爭执一个文化源头,而是参考性的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
    “《落叶归根》算是楚地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了,与此同时韩少功、阿诚对於楚地文化渊源的研究都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东林文化研究需要提高进程了。”
    “吴越的李杭育呢?”
    整个文化思潮差不多持续了一个多月。没有因为接近年关而停止,反而年的靠近,更加是传统文学的靠近,让这群作家、文学评论家的討论更加的热烈了。
    而李有思至始至终没有发表一次看法,事不关己高高掛起。
    冬天越来越冷了,李有思裹了裹被子臥在书房里面,继续写著书,这篇精心雕琢的小说马上就要进入最后的收尾了。
    现在的自己成名了,倒不用著急產出作品了,这篇二十万的长篇小说,他写了快一个半月了。
    邮递员敲敲门,熟悉走了进来。
    李有思的信件是陆陆续续的,一个月都没有停过,毕竟这几个月的思潮討论的太过於广泛了,
    不少人直接给李有思寄信要求对线!!
    其中有个刘兵燕的最囂张,但李有思都没吊他,
    邮递员的大黄对著椒吼了几句。
    椒现在个头大了好多,丝毫不惧怕,回了它几声!!!
    “李同志,信给你放在桌子上了。”
    “哎。”
    李有思应了一声。
    写完最后一段才停下手中的笔,走到门外,拿起来桌子上面的信件:“《收穫》杂誌社?”
    看来是《收穫》的约稿信。
    其实《十月》《当代》《人民文学》都发过来了约稿信,整个四大旦都想要抢李有思,当然这一次就看看谁更加具有诚意了。
    李有思打开信件:“你好,我是巴金。”
    虽然李有思知道现在自己在国內的文坛地位水涨船高,但是遇到鲁郭茅沈巴老曹的时候还是能忍不住惊讶一小会的。
    “前几日,在《文艺报》《中青报》《上海文艺》看到了你对於『寻根文学”的见解,我发现你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孩子。”
    “当然这一次写信也算是我的一次私心,有兴趣给《收穫》投稿一篇小说吗?”
    好了,这篇小说给《收穫》吧!
    就算是卖巴金先生一个面子。
    別的杂誌社要么是编辑的名义,要么就是杂誌社的名义约稿。《收穫》都出动了巴金,李有思完全没有理由拒绝啊?
    再说了,自己也没那么大的腕谢邀巴金吧?
    於是,再过几日时间,去总政审核完了小说就寄过去了《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