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考成
正统四年初,大明十九省基本上都宣布改制完成,大明从上到下,各部各衙皆条理清晰,大权掌握在内阁大学士手中。
大明天下十九省、百二十府、千八百县,正如火如荼。
十万读书人正于江上清风之中、山间水泉之侧激辩。
顾命四大臣、内阁五大学士,麒麟红袍,俯视苍山万流。
恍然间,一片欣欣向荣。
盛极必衰,荣极必败。
先是杨士奇和杨溥,福建杖死了驿丞,驿丞是杨溥的同乡,乡人求告上京,杨溥因此怨恨廖谟,主张将其判为死罪,按察佥事则是杨士奇的同乡,杨士奇认为廖谟是因公杀人,不应判死,二人由此发生相左。
最终此事上告太皇太后,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给出解决方法,既不判死,也要责罚,这是王振首次参与朝政,当李显穆得知后,事情已经处理结束。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却让李显穆非常警醒。
他看到了王振的进击,也看到了杨士奇等人的衰老,旧时代的残党,似乎是要退出历史潮流了。
果不其然,如果李显穆所预料,许多人都投靠到司礼监掌印王振麾下。
其直接诱因,是王振向太皇太后的一封进言——
“如今朝廷的事务全靠五位大学士,可除了守正公外,其余四位大学士,皆已年老,日后朝政该如何安排呢?”
这封上奏让许多官员看到了机会。
内阁连续十几年的收权行动,非常成功,可如今内阁大学士,除了李显穆外,其余几人皆已到了晚年。
朝廷也该考虑让一些新人进入内阁了。
而在有资格推举内阁大学士的人之中,内阁首辅李显穆和司礼监掌印太监,自然是最有把握的。
而在这种关键时期,内阁中的三杨都拉了垮。
杨荣回乡祭祀扫墓。
杨士奇因为他儿子的事,不愿意得罪任何人,基本上很少发言,对于王振的进击,只沉默着。
杨溥为人本就谨慎,他当初做了十年牢,还能全须全尾的出来,可见一斑,再加上身体一直不好,只按部就班。
短短四五年,环顾内阁,李显穆发现竟然没有可用之人,都是垂垂老矣。
王振此番进言颇有道理,他也不可能真的压住。
唯一能做的就是同样推举几个自己看好的备选上来,设立一个基本线。
最低推举条件是正三品,但廷议真正能入选的都是从二品,中枢则十九部尚书,外省则十九省巡抚。
只是还不等李显穆推进此事,和王振无形之中对抗一次,就迎来了噩耗。
正统五年刚开年后,京城的积雪还不曾化,天地之间一片肃杀,便有快马快船一路送信而来,直奔李府。
带来了一个让李显穆颇心痛的消息。
“杨老爷途径杭州,病重不起,于当夜逝去,这是杨老爷临终前写下的,要交给李公手中的遗言。”
李府之中。
一众人闻言皆是一愣,而是皆面色微变,望向他们的父亲、丈夫,谁不知道,杨荣是李显穆的左膀右臂,至交好友。
李显穆立刻将信夺过来,展开信件,其上文字不似杨荣往日飘逸,略显无力虚浮,一看就是病重时写就,甚至在某些微末初,李显穆好似还看到了些血迹和凌乱。
“守正公,见字如面。
荣此番病重,已然无回天之力,年达古稀,生死皆是小事,并不畏惧、遗憾。
只是思及如今天下局势,有些肺腑之言,欲要道于君听。
自永乐初年相遇以来,荣便知,君之才十倍于荣,心学又同荣所思颇为契合,于是三十年来,你我守望相助,以至今日。
如今朝中形势,比之宣德时,胜五倍;比之永乐时,胜十倍,内阁之重,有前朝相府之形。
然而。
然而司礼监来势汹汹,王振有狼子野心,却有弥勒之相,太皇太后虽训斥,却并未真正看透其人,孙太后则倚仗他制衡前朝,皇帝对其有敬畏之形。
前路漫漫,实在艰难啊,望守正公一力担之,内阁三十年之功,皆在君之一身了。
其余诸事,公乃天纵,荣不多言,相信公必有所依。
相识三十年,荣之幸也,愿大明康宁万岁。”
文字不多,却将一个忧心国事的形象跃然纸上。
杨荣临终前对大明抱有万分的期待,认为什么都难不住李显穆,唯一所担心的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内阁大权独揽,从制度上、权力上,内阁都站在了统率文官集团的顶点,唯一所遗漏的就是内廷,唯一控制不住的就是司礼监,甚至内阁受到司礼监的制约。
若是司礼监当真和内阁对抗,不给内阁批红,那内阁的旨意就颁布不下去。
这是司礼监掌印弄权的基础,这是大明制度赋予他的权力。
李显穆缓缓捏紧了权力,深吸一口气缓解了一下心中糟糕的情绪,“辅圣。”
李辅圣自李显穆身后走去,肃然道:“父亲。”
“你挑两个人,代替为父去为你伯父吊唁。”
“是。”
接命后,李辅圣便转身出了正堂,其余人也纷纷离开正堂,独留下李显穆一人,走到堂下,眺望着冬日高挂的皓月。
月光照在墙角尚未融化的晶莹雪上,透着清冷的光,白的耀眼。
李显穆也少见的觉得有些冷。
杨荣竟然就这样病逝了。
杨士奇和杨溥也都七十岁了,怕是也没几年可活,若非先帝朱瞻基任命为顾命大臣,怕是二人早就选择致仕。
李显穆突然又想到了师兄王艮,同样年纪很大了,怕是也就在这几年,就撑不住了。
到那时,和他同时代的大员,几乎就要消失个干干净净,唯有他一人还在。
纵然是李显穆,也不禁感到一股孤寂。
下一瞬,他便摇摇头,将这些情绪都甩出去,他会永远站在这里,直到生命的尽头。
只要大明还需要他!
……
翌日。
杨荣逝世的消息入宫,太皇太后闻讯恸悼,皇帝也哀悼泣泪,依照重臣礼制,朝廷辍朝一日。
杨荣生前已然是从一品少师,此番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正一品太师。
赐谥号“文敏”。
内阁大学士胡濙祭葬,又从宫中派遣中官,护丧还葬故乡。
荫庇其子杨恭,又按照如今惯例,加恩,授予其家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
此番哀荣不可谓不重,也非常符合如今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以及杨荣顾命大臣的身份。
但杨荣的逝去,让更多人将目光落在了先帝所留的顾命四大臣身上,一个事实不得不再被提起。
当初永乐初年的那一批内阁大学士中,除了李显穆外,杨荣可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杨荣的逝去,只会是一个开始。
王振所进言的选内阁行走之事,是真的要被提上日程了,否则说不准什么时候,内阁中就会只剩下李显穆一人。
在杨荣去世后,杨士奇和杨溥明显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三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比较微妙,但却是真正一直在内阁中,相识三十年。
时人称之为“三杨”,而后又被一同立为顾命大臣,如今杨荣去世,怎么能不为之兔死狐悲?
杨溥虽然依旧待在内阁中,但却经常告病,不得不在府中修养,几乎就相当于是半致仕。
杨士奇先前已然说过,愈发谨小慎微。
于是内阁中,除了李显穆一直都在线外,反而是胡濙最重要,他资历也非常厚,早在建文年间就中了进士。
先帝朱瞻基去世前,他恰好在外省,所以并没有被立为顾命大臣,但其后被太皇太后所立,就连李显穆等人也不轻视他,可见他的能力和资历。
李显穆和胡濙二人坐在内阁中,望着那三间空着的屋子,胡濙一时有些苦笑,“五年前,内阁没有如今权重时,文渊阁中反而一片煊赫,怎么如今内十九部、外十九省,都要仰内阁鼻息时,却如此荒凉了。”
“事在人为,势,也聚在人心上啊。”李显穆淡淡道:“
内阁权重时日太短。
权势不在制度上,而在人上,在内阁的四个顾命大臣身上。
如今顾命四大臣,一死、一病、一沉默,于是那股势就会散去,附着在其上的人心,就会渐渐转凉,于是有今日之荒凉。
可本辅还在,顾命四大臣纵然去其三,本辅乃是首席,当使天下人皆知,内阁尤在,顾命尤在!
源洁,如今内阁之中,以你能理事,该要加加担子了,接下来数年,乃是最重之时,行百里者半九十,万万不可在最后松懈。”
杨荣的去世让内阁大学士心里也有些戚戚然,胡濙自然也是如此,现在听着李显穆这番话,只觉心中安定了许多。
“元辅,但有吩咐,皆可明言,正值这等危急存亡之秋,在下省得。”
“好!”
李显穆沉声道:“这数年来,内阁收权至此,甚至将大明十九省的规制皆改变,却不仅仅是为了权力,而是要以内阁而撬动天下。
接下来,就是所有事务的最终目的。
实行考成法!”
胡濙有些惊疑不定道:“考成法?”
从名字上,他也大致能听出来这是一个什么事情。
实际上,明朝早已有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
这项制度就是“京察”。
依据大明初期制定的制度,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每三年一次“大计”(均指考察)。
在这些考察上,列为“上上”的就可以升迁,这就是地方官“三年一升”的由来。
但问题来了。
这些考察非常流于形式。
考核项目有问题,用现代的言语来说,就是“绩效规则”不对,根本就考察不出一个官员真正的能力。
甚至还成为了官员们争权的手段,比如“京察”时,对自己人手下留情,对政敌则严苛逼迫。
京察六年一次,还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取消,让许多官员都非常松懈,并不将京察放在心上。
自宣德年以来,李显穆知晓京察这些缺点,所以一次都没有举行过“京察”。
“守正公的意思是京察?”胡濙带着丝恍然,“守正公的目的是这个,所以才将传统六部改制成如今这般。
按照如今这样的制度,各部之间权责明晰,不可推诿,是好是坏,一目了然,一定比当初京察的效果好很多。”
说完后,胡濙又犹豫道:“但仅仅是为了此事,就花费数年时间改制中枢朝廷和十九省地方,是否过于劳民伤财,又是否太过于小题大做?”
李显穆摇摇头,“自然不是为了京察,只是和京察有一点相似而已。
京察六年一次,考成却不是。
京察的各项目,考成也不查。
考成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并且对其所办各事均规定期限办妥。
如今十九部权责明晰,每一部所要做何事,都非常清晰,部中官员的职责也清晰明了,无人能推诿。
内阁每年都会给十九部、十九省定下目标,譬如十九省税收额度,再比如十九部所接手的任务。
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账簿上,这些任务,分为年、季、月。
若是到时没有办成,则要受罚,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处罚。
内阁监察统率十九部,十九部手中同样有一本账簿,核对十九省对接任务,对十九省的进行考核。
同样有最后期限。
这就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每一件事都会落在一部、一人身上。
从成立反贪局开始,到将六部改为十九部,乃至于让十九省诸府县皆改制,一切都是为了今日!”
胡濙震惊的下巴都要掉了。
按照李显穆所言,日后的大明,其权力运行便是——
内阁统领监察、监察机构监督十九部,而后十九部监督十九省,每一级都有上级考核,内阁对十九部不满,那十九部必然会责对相应的省。
这……
胡濙仅仅略微一想,就能想到日后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考成法的基础,则在于内阁保持大政之权!
一环套一环。
精妙无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