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排位第七到第10的城市
在《楚国1882年总体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中,对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一项城市建设,人口和经济发展罗列了详尽数据,清晰的勾画出了城市发展的样貌,尤其以楚国十大城市为主。
相比较1871年时期的城市发展水平,当时楚国第十大城市安赫莱斯,人口29.71万,接近30万人口,是楚国十大城市的守门员。
十一年过去了
楚国总人口从1871年的1377.6万,发展到1882年底的4685万总人口,总人口规模增长了340%,其中华人新移民就超过二千余万人,是人口飞速增长的主力军。
正因为人口规模的总体扩增达三点四倍,楚国十大城市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1882年排位第十的斯里巴加湾人口就达到了55.21万人,比1871年时期全国第四大城市宿雾的49.32万人口还要多的多。
更是比原本1871年第十大城市安赫莱斯29.71万的人口,门槛提高了一大截。
由此可见
楚国十大城市的门槛在飞速提高,城市人口更多,工业化集成效应非常明显,城市建设水平也极大的提升,高楼大厦变得越来越多了。
斯里巴加湾原本是楚国第九大城市,人口从1871年的34.71万,飞速增长到1882年末的55.21万,却差点没有保住十大城市的地位,可见国内城市竞争之激烈。
原本1871年十大城市中的第八位卡加延,第十位安赫莱斯,都被挤出了1882年楚国十大城市新榜单,黯然离开了排名,可见城市角逐已趋于白热化。
斯里巴加湾的经济主要是围绕着石油开采发展起来,丰富的资源带来丰厚的收入,促成了这座城市的大发展。
在楚国的大都市
普遍铺上了光洁整齐的沥青路面,用油漆画出了白色的分道线,道路两旁高大的行道树和灌木,一年四季常开朵。
新的有轨电车普遍推广开来,迅速成为城市交通的主流,代替了原本的公共马车,减少了很多牛粪马尿的污染。
电话和电灯的普遍应用,已经是大城市中的常态。
楚国城市的发展紧随着欧洲科技潮流,这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尤其很多城市中产家庭都用上了电灯,令夜晚也变得明亮了许多。
新型的碳丝电灯更加耐用,以前每个月都要换一个电灯泡,现在半年到一年才要换一个电灯泡,若一个宅子10多个房间,那很大程度的节省了费用。
在一些权贵和高门大户中,电话这种新奇的科技也悄然流行开来。
很多富贵大宅的太太约在一起打麻将,逛街,看戏,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给我家打电话”,这无形中就装了个逼。
很多家里没装电话的富贵太太就感到了尴尬,心里想着回家一定要装个电话,嘴上恭维笑着说道“哎呦,陈太太家里装了电话了,那真是恭喜了。”
斯里巴加湾是马来亚总督府所在地,也是有着“王国之盾”称号的皇家王牌第三师驻地,该师驻扎在斯里巴加湾已经十几年了,给这座城市带去了额外的经济活力。
楚国官兵的薪水普遍高于城镇中低层官吏水准,功勋田的额外收入。立功受奖后,王室还会赏钱,赏宅子,赏女人,消费能力可比普通人强的多。
军官家眷有两三个甚至更多姨太太的很普遍,一大家子生个七八个,十来个孩子也不稀奇,是典型的中产家庭。
斯里巴加湾是马来亚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来自各地的矿产在港口汇集,输入的工业品和消费品也汇集在港口,造就了港口的繁荣。
仅斯里巴加湾港,就创造了多达2.2万个工作岗位,广泛覆盖了仓储,运输,补给,货物集散和矿物出口等等领域,是当地用工的大主顾。
最为可惜的是
王国高层出于资源分散的考虑,将石油炼化厂设置在八打雁,八打雁已经发展出了炼化一厂,炼化二厂和炼化三厂,具备年加工600万桶原油的总生产能力,属于世界领先规模。
这样的一座大型连锁炼化企业,所需的雇工人数惊人,数量高达3.9万人,可惜这块大蛋糕被八打雁吃了。
如今斯里巴加湾最大的诉求,就是将炼化四厂留在本地,在为本地创造大量财税收入的同时,也能创造大量的用工需求,促进城市的总体增长。
若是没了这项以资源为底蕴的石化工业发展,在国内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斯里巴加湾除了风景秀丽怡人,其他可真不占什么优势。
排位第九大城市的是新西安,相比1871年38.83万人口,到了1882年未,新西安人口飞速增长到58.97万人,增长幅度惊人。
可城市排名,却从原来的第七位下降到第九位,直线下降了两位。
新西安由于地处香格里拉岛,属于香格里拉岛西部的重点大城市,也归属于离岛。按照“强干弱枝”产业政策限制,对发展轻重工业都有很多的不利之处。
新西安除了城市发展必要的水泥,木材,砖窑,煤窑,农具厂,碾米厂,榨油厂这些必须的工业门类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厂。
香格里拉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发展蔗生产,这里和东港都是蔗的主产区,新西安拥有11家厂,是全国厂最集中最多的地区。
楚国供应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大宗货物白,新西安地区占了三成半左右,是重要的产区,此外还盛产咖啡,可可与高山茶叶。
香格里拉岛拥有众多的高山地形,地理条件较为复杂,这也是其出产高山茶叶的优势,只不过是小众产品罢了。
在新西安的范围内,有着世界上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铜矿,可惜限制开采,始终没能够转化为资源优势。
仅凭借着香格里拉岛是移民的重要地区,新西安就能够跻身于第九大都市,无论怎么说,都是很有实力的优秀表现。
只不过由于种种的限制举措,发展潜力没有彻底的挖掘出来,工业领域偏重于厂,算是较为偏科。
新西安是一座典型的华夏风格的城市,环境优美秀丽,城市街道上铺砌着整洁的沥青路面,道路两旁飞檐斗阁,这是以汉唐式古典建筑为主,独具静谧和幽深之美。
夜晚亮起煤油路灯,在昏黄灯光的映衬下,这些古典式的楼阁建筑爆发出惊人的朦胧美感,引的人流连忘返。
楚王郑国辉在视察时,就曾经感慨的说道:“新西安是最具汉唐建筑精髓的城市,常常让人梦回大唐,不知身处何处也。”这对新西安和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来说,就是最高的褒奖。
楚国的第八大城市是坤甸,这里曾是兰芳的首府和最大的城市,因为距离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最近,曾经是楚国多年的西部前哨。
源于南来北往的繁盛经贸联系,坤甸在楚国的手中飞速的发展起来,城市人口增长了一倍多,至1882年末总人口达到61.02万,位居第八大城市行列。
坤甸在兰芳期间,就是著名的矿业城市,盛产黄金和天然橡胶,拥有上百家金矿场和420多家大大小小的橡胶种植园。
在这里
还有20多家造船厂,多以中小规模的内河造船及沿海造船为主,造就了发达的坤江内河航运产业,通过内河航运将内陆的府县全部联系在一起。
而坤甸就处于江海运输转换的大门口位置,在坤江大桥修通以后,这里高速发展的势头愈发不可收拾。
城市和市郊通过大桥紧密联络在一起,市郊的工厂林立,这里是加工橡胶和油棕的中心,有着较为发达的麻纺织业,还是天然橡胶的主产区。
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坤甸通往新加坡槟榔屿,曼谷,西贡,香港和巴达维亚的距离都差不多,使其发展成为欧亚航线重要的中转港,往来的外国商船川流不息。
很多英法美籍商人喜欢在坤甸投资,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积极开放的沿海大都市,拥有大型海港和众多的内河港口,交通极为便利。
欧美外籍人士在坤甸居住者众多,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白人,乘坐黄包车或者开着汽车招摇过市,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据统计
坤甸的外籍人口占据8.2%,总数达到4.77万人,外籍人口仅次于第一大都市马尼拉,在全国城市中排行第二。
昆江大桥的正式开通,为坤甸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打开了内陆纵深腹地,其经济意义十分重大。
假以时日
坤甸继续高速发展完全在预料中,这里有着经济发展一切优越的条件,资本汇聚,地理条件优越,是马来亚总督府的门面和最大的新兴城市。
排行第七的是大马尼拉周边城市甲米地,这座城市在1871年统计中,排行第五,如今下滑了两位,在1882年的最新统计中排行第七位。
其城市人口从1871年的42.2万,飞速增长到1882年未的66.95万人,有了50%的人口成长。
这座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一直平稳有力,后劲儿十足。
甲米地在原本的优势毛纺产业基础上,新近发展出了印染,电工和农机产业,最近大出风头的手扶拖拉机,就出自于甲米地的铁牛拖拉机厂。
铁牛拖拉机乍一出现,通过1880年墨尔本世界博览会,瞬间就惊艳了世人,并且打开了疯狂出口的好势头。
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尤其是欧洲和美国,对“铁牛”牌手扶拖拉机求知若渴,一张订单动辄数百上千台,就像不要钱似的疯抢。
手扶拖拉机对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立竿见影,能加挂农具在田里干活,也能运输农产品,几十上百公里都不在话下。
不吃草,不用休息,只要有柴油就能一天到晚的干活儿,一台手扶拖拉机足能够抵得上20个壮劳力。
这对地广人稀的美国农场简直就是最大的福音,在法国和英国的中小农场里,同样能够大显身手。
甫一出现,便达到了极高的销售热度。
为了迅速扩展手扶拖拉机的市场,甲米地周边的机械厂,农具厂,各种零件加工厂全都在大规模的扩产,如今又涌现出“丰收牌”拖拉机,“铁马”牌拖拉机,“精工”牌拖拉机,“大众”牌拖拉机等新品牌,新上马的工厂一大堆。
这样的产业发展热潮,极大的带动了甲米地工业发展,当地知府极有信心的说道:“给我三年时间,造就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这样的豪言壮语并非口嗨,如今的甲米地正处于爆发性发展的边缘,进一步工业大发展和城市进步完全可以预见,是工业带动发展的典型。
整个手扶拖拉机产业链上百个厂家,如今都在招工扩产,产能正在从每月3400辆迅速增加,预计到今年底能够达到月产6000辆手扶拖拉机的规模。
而这样的生产规模,尚不足以满足世界各地渴求的胃口,大额订单继续飞来,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后年。
产能扩增一直在持续中,这强力带动了钢铁产品的需求,带动了机械加工和零件装配行业发展,带动了车,削,铳,压机床需求市场,全都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
甲米地对工人的需求急增,而这是城市规模增加的基础,出现超常规的发展并不稀奇。
这座在过去10多年温吞水般发展的城市,因为新型农业机械的出现,正处于爆发性增长的当口,有望发展成为轻重工业并重的大城市。
一个新兴产业造就一座城,甲米地就是这种情况。
再加上其传统的毛纺产业稳中有增,吸纳了大量女性工业人口,使得城市就业需求较为平衡,男性和女性工人需求都较大。
这让甲米地府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外的稳当,机械加工产业和机床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城市增添了格外的活力。
当初将手扶拖拉机产业放在甲米地,是楚王郑国辉亲自做的决策,一方面基于大马尼拉周边城市的产业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则基于甲米地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八打雁近在咫尺,南洋重工的几家大型钢铁厂就坐落在这里,周边还有丰富的煤田资源,马尼拉有着区域最强的技术支撑。
种种有利的条件叠加,甲米地府想要发展不起来都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