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倒幕派认怂了。
新的外交大臣郑鑫走马上任,最先要处置的大事,就是扶桑国之变对楚国的影响,此为当前紧要。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外交大臣郑鑫紧急出访英属海峡总督府,在短短数日之内,联络了英,法,美,德,荷,俄等六国外交使节,联手开始对扶桑天皇新政府施压。
要求其公开承诺遵守并维护前任幕府与各国列强达成的不平等条约,承认各国在扶桑国利益,以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东亚贸易云云。
彼时扶桑国内
在风起云涌的各方倒幕势力逼迫下,走投无路的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上书请求“奉还大政”,明治天皇由此走上政治前台。
庆应四年,即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的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给天皇睦仁。
这时扶桑国内,正值倒幕大军与忠于幕府的保守派藩主势力乱战之时,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英国在背后支持的倒幕大军趁势猛攻,打的法国支持的守旧势力丢城失地,连连倒退,逐渐呈现土崩瓦解的败相。
恰在此时,各国列强联手发来了施压外交照会,压力给到了明治天皇身上。
1867年1月22日
在大军云集的京都城外,以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强藩主将为首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众人却是面色阴沉,一片压抑化不开的凝重氛围。
木户孝允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环顾一下坐在榻榻米上不置一词的众人,用悲愤难抑的语气说道;
“真是让人难堪的耻辱啊!我们这些人励志求新,仿习西洋各国先进之经验,欲以工业振兴苦难重重的大和民族。却被迫要先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当真何其难也。”
他的话无人应声,六国联合施压的外交照会已经送达,这给当前风头正盛的倒幕派当头一棒,让所有人全都沉默了。
欲加冠冕,必承其重。
各国列强的诉求无可厚非,既然“王政复古”,那是不是该明确一下与各国间的条约承诺?
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此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必须无条件执行,不能损害各方列强利益,否则迎来的必然是敌舰云集,大兵压境。
这个时代的国际秩序就是这么粗暴而直接,以拳头大小论胜负,不给我需要的东西,我就揍你。
在坐济济一堂,都是扶桑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西学派,类似于朝廷的洋务派大臣,汇集了扶桑精英。
这其中,尤以西南四强藩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为主。还有岩仓具视、三条实美这些天皇派公卿贵族,也都参与了这次重要密会。
“可恶的国贼德川庆喜,他应该剖腹自杀以谢国民,这个混蛋是大和民族的罪人。”
“给我800名勇士杀入江户城,誓取此贼头颅。”
“三条君,我愿与你同往,还是热血沸腾的战场让人向往啊。”
“喂,你们都在说什么奇怪的话?德川庆喜已经下台了,列强国家要的是长崎租界,而不是他臭烘烘的脑袋。”
“列强国家,就凭楚国一个区区的南洋小国也配?其不过是窃居吕宋群岛的流寇叛贼,人口百余万,兵不过二万,一群仗势欺人之辈,我肥前藩不服。”
“斋藤君,慎言,列强国家已经形成阵营,挑衅其中的任何一家。都将被视为对整个阵营的挑衅,后果我们承担不起。”
“不愧是曾经几百年的宗主国啊,哪怕只是一支流落在南洋的力量,表现依然如此惊艳。”
“岩仓君,您什么意思?”
“面对事实依然死鸭子嘴硬,不肯承认楚国的强大,真是很可悲的事。”
“这是嘲讽我吗?真是可恶!我们合力推行革新政策,难道不是为了自强自立,通过努力跻身于列强吗?”“这不矛盾,发展自己和尊敬别人是两个事儿,听说楚王也曾屈居于江南小吏,这让我想起了春秋时代的“卧薪尝胆”故事。哦,对了……粗鲁的你肯定难以理解如此古老而智慧的策略。”
“简直可恶至极,知道这些故事就很了不起吗?”
密室内的众人围坐在榻榻米上,七嘴八舌不一会儿就争吵起来,但是却离题越来越远,简直不知所谓。
坐在上首的西乡隆盛一张脸都黑了下来,他是萨摩藩倒幕派的先行者之一,
1866年3月,他在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领导人木户孝允等人缔结萨长倒幕联盟密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扶桑内战。
在当前的戊辰战争中,出任重要的大总督参谋之职,指挥讨幕联军作战,兵临江户城,当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西乡隆盛听到众人越说越离谱,便干咳两声,等到喧嚣的争议声音渐渐沉寂,这才说道;
“诸君,在取得最后的决定性胜利之前,希望大家团结一致,不要因为内讧而四分五裂。
我相信,随着我们正义大军不断的取得胜利,一切的分歧都可以弥合。
现在最重要的是稳定局面,不要再节外生枝。
对于列强联合施压一事,我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他的话让现场再次沉寂下来,大和民族师承华夏传统,有史官专门记录历史风云,是非荣辱皆在浩瀚史篇上。
列强联合施压一事,说到底还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延续幕府此前的软弱态度,难怪让众人心中愤愤不平。
可形势比人强,当前守旧派幕府势力依然盘踞在江户城,拥有聚集起来的1.7万余名旗本众,家族武士和新军,实力不容小觑。
幕府新军拥有法国支援的火枪,啸聚的町众数量不明,亦极具危险性。
倒幕大军聚集于江户城外,来自各藩的支援军队源源不断抵达,敌对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在此当口
去得罪列强实属不明智,这个问题迟早得解决,现在的内忧外患,何尝不是推卸责任的一个良好契机呢?
众人争论了一番,基本达成一致意见。
那就是,怂了。
西乡隆盛最后总结说道;“华夏古语曾言;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我欲学习西洋先进之经验,广开西学,启迪民智,与各国通商乃是必由之径。
诸君所言各有道理,然攘外必先安内,务使外事不致王政复古大业徒生波折,反而不美。
今日之予,明日后取也,各位意当如何?”
这话老奸巨猾地将责任一推六二五,反正大家共议,有责任也大家一起承担,板子打不到哪个人的屁股上来。
意见倾向也很清楚了,各国列强得罪不起啊。
他是老狐狸,其他各方也都不是善茬,皆为明治精英,自然懂得取舍。
于是纷纷出言附合,最后形成定议,只待呈报天皇陛下御前决策,但那只不过是个程序而已。
明治天皇不过是个16岁的少年,手上一无兵,二无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倒幕派大臣鼎力支持,拿什么去反对一致决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