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5章 羸弱的中央财政
    第245章 羸弱的中央财政
    在皇帝为张居正平反,并提出全面改革国家弊政的背景下,王安的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如果皇帝有意挑起一场以户部为中心的政治风暴,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李汝华侧着眼看了周嘉谟一眼,接着转过头坦然地面对王安,并道:“王掌印,您说的没错,户部确实是直接无视了张文忠公的丈田成果。户部.”李汝华握住拳,并伸出大拇指朝向自己。“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我本人。作此调整的依据,是隆庆五年的户部记录。”
    隆庆五年,张居正还只是一个阁员而没有柄政。
    王安回以微笑,算是对李汝华的坦诚表示赞许。而他问话的语气也还是像之前那般四平八稳,没有什么起伏:“李户部,您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虽然我不是万历丈田的亲历者,也不是湖广人,但周明”李汝华本是想以周嘉谟的字,也就是明卿,来称呼他的。但听王安一直在以衙门称,李汝华也就跟着改口了。“但周吏部说的事情我还是知道的,至少在账面上知道。不仅如此,户部还知道,万历丈田的结果并不完全准确。”
    实际上,除了万历六年至九年,在册的田亩数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其他时间,无论是六年之前,还是九年之后,年与年之间,都只有细微的浮动。如果上面没有命令,或者晋升指标,地方官府基本是不会费力气去调查自己的治下究竟有多少田土的。他们只会让负责钱粮的胥吏在往年的数字上做低程度的加减法。
    数字递到北京,户部没权查,也查不了。就算是江陵柄政那十年,中央也很难真正确定天下到底有多少田。地方官府只会按着簿册上记载,向在册的农户科派税粮。至于这个税层层调整之后,派到谁的头上,会不会逼得某一家无路可走,沦为流民乃至饿死,中央各级官吏多数时候是看不见的,就更不用说管的问题了。
    “不准确什么意思?”王安问道。
    “万历丈田时,各省的巡抚、巡按、藩台、臬台,无不以超额清丈为报功求晋之依凭,说是恢复洪武、永乐时期的地亩原额。但实际上,地方官府却通常追求溢额。于是层层加码,也不管那些几百年前的田土是不是因为旱涝天灾、兵燹人祸等事废良为荒。总之一概丈报。常常出现,册上有田而土荒无耕的事情。这样的奏报,无论是户部的案牍库,还是文渊阁都是有留档的,司礼监若是不信可以派人去查。”李汝华揉了揉自己的喉结,将杯子里的水一饮而尽,然后接着说:
    “归根到底,这无非‘上有所好,下有所甚’。这很正常。我绝不是在以此抨击万历丈田,甚至说丈田没有必要,这个事情当然.”李汝华突然回过神来,直接从中间硬生生地砍断关于丈田的话题,将发言扭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户部之所以以隆庆五年的数字为基础进行调整,才向全国发出加派的指令。是因为这三笔辽饷,都是加派而不是正税。之前,国家又分别在西北、东北、西南,用了重兵,同时还有矿税太监在地方刮地皮。太仓年年超支,户部不得不找地方要银子补亏空。如果再按照万历丈田之后的数字,对南直隶等重赋地方进行加派,真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逼反多少民,闹出多大的动乱。如果国家内部因为加派起火,那我李汝华恐怕就只有找一条绳子把自己吊死了。”
    其实从客观来讲,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四十八年,前后三年每亩土地一共加征九釐银子,合五百二十万余万两并不算多。由李汝华领导的严重缺员的户部,在向两直十三省发布加派的命令之前,也尽可能地依照各省的现实状况进行划拨,以求在最大限度上做到均平。但在各地官仓库银告罄的情况下,这次三次加派还是给他个人招来了铺天盖地的攻击。
    朝臣骂他加赋之议不能力持,驯致万方虚耗,内外交讧。地方官员把民众的怨气全部算在他的头上。而辽东那头该死的蛮子熊,也不理解户部的难处,三天一小催,五天一大催地向他要钱,要不到就骂人,而且一次骂得比一次难听。
    他曾一度想要学赵世卿,索性借着弹劾上表辞官,假使皇帝留中不发就自己跑路,这受鸟气还不讨好的户部尚书谁爱干谁干。但到最后,他还是顶着压力把事情办了下来。
    想到此,他心底的一口淤火又涌了上来。喉管泛起一阵挠心的瘙痒,但李汝华却咬着牙齿,没有咳出来。他凝视王安,并问道:“司礼监还有别的问题吗?”
    “没了。”王安越过中间的几人,向曹化淳使了个眼色。“您继续说吧。”
    曹化淳会意,又给李汝华续了一杯水。
    ————————
    李汝华不知道自己的回答能不能让司礼监接受,但他已经不很在乎了,他要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如实地告诉皇上。“再往下就是额定的税粮了。万历四十八年,天下额定税粮,为二千六九十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二石。其中,南直隶为六百一十一万八千二百五十四石,北直隶为五十九万七千四百二十一石.”
    南北直隶额定的未折纳税粮,有着整一个数量级上的差距,但南直隶地方在册的土地,却不到北直隶地方的一倍。这也就是说,摊派到北直隶土地上的正税税率低到了一种极其惊人的地步。
    北直隶的税率低,是因为京畿地方时常能得到蠲免。而获得蠲免的代价则是,北直隶各府、州、县的百姓,会经常被本地的官府乃至京师的衙署,征发去履行各种各样的差役。与此同时,北直隶地方的府、州、县,还要为过境的军队提供无偿的服务,也就是承担军事性质的供给。
    比如,北上援辽的浙兵和川、黔地方的土兵,在开拔北上之前就驻扎在通州。通州将为这些骤然多出的人口提供口粮,直到他们离开为止。官仓的粮食不会凭空生出来,这个负担到最后还是会落在通州官府治下的百姓身上。这次若不是皇帝及时从内帑给了户部拨了一笔钱,让户部拿着去“犒军”,通州的官仓简直要被这些外地来的兵给吃空了。
    一般来说,驻地官府在无法供给过境客军的时候,首先会给户部上本子求助,如果户部无法提供帮助,驻地官府就会转而给兵部上本子,请兵部把这些客军调到其他地方去吃饭。但兵部通常也不会理会地方官府的请求。因为无论哪个地方的官府都不想让客军到自己的辖区来,这种事情对当地官府来说没有任何好处,最多在明年多申得一些蠲免作为补偿。兵部通常不会冒着再得罪一批人的风险,批准驻地官府的请求。
    兵部要么变着法的搪塞驻地官府,要么向上疏皇帝,请皇帝裁决。只要请得到圣旨,那就没有争议了。如果驻地官府无论如何都得不到帮助,那么被吃空了或者害怕被吃空驻地,就只能削减给军队的供给了。这样一来,军队要么将矛头指向驻地官府,要么各路客军抢夺有限的资源,爆发内讧或者械斗。
    实际上。户部拿到银子之后,并没有把它们全部发给军队。而是将二十万两银子当中的五万两,划拨给通州官府,用以购买粮食供给军队,并补充空虚的官仓。剩下的十五万,户部才按各级军官的需求,分别折为粮食、布匹或者直接以银子的形式发放。当然,这样的做法,李汝华在分配之前就已经上疏说明,得到了内阁支持,并最终获得了皇帝的允准。
    见皇帝和司礼监都没有出言问讯,李汝华便又道:“粮税折银。去年,户部收到北直隶缴纳税银五万七千九百二十一两,太仓收入白银,共计四百九十二万七千三百五十六两。”
    “支出白银,共计六百五十四万九千七百二十一两。其中,官员俸禄及补发俸禄,总计为六十八万四千九百一十二两.”说罢,李汝华又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亏空一百六十二万二千三百六十五两。这是万历十九年以来的第二十九个亏空年。”
    李汝华之所以按照“先地、后粮、再银”的方式进行汇报。是因为在理想状态下,包括中央在内的各级官府,都是以土地的产出为基准,先核定一个征收比例,其基本原则是膏腴之地征高税,贫瘠之地征低税,制定计划之后再让手下的胥吏按照这个比例实征税赋。
    在一条鞭法全面推行之后,全国各地上解中央的税粮中的八成,都改成了税银。而这个改,并不是按着机械固定的比率,进行全国统一的规定。中央给了各地官府相当大的自主权,允许各地官府,依据当地当年的银、粮比价,进行折算。
    只有上缴给内承运库的四百万石粮食,是以每石二钱五分的固定折纳率,进行折兑的,这笔金银的折纳比率相当低。因为在南方的绝大多数地区,银粮之间的折纳比率都在每石粮食五钱银子到七钱银子之间。而在北方,每石粮食的折银区间在八钱到一两银子,就算是正常。
    综算下来,以税粮折纳之后的银两作为计算标准。国家每年向种地的农民征收的税银,大概为二千一百万两。而太仓收入的四百万到五百万,只是正税中上缴北京户部的部分。
    所以,太仓常年亏空,其实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太仓空了,户部的解决办法,无非是停发京官儿那本就少得可怜的俸禄,要是这还不够,那就再想别的办法。通常的做法是,北京户部请旨,让地方官仓乃至南京官仓调银北上。如果北直隶不够,那就调北方四省,如果整个北方都不够,那就调南直隶,南直隶再不够,调南方。要是哪里都找不出来了,那就只能加派了。
    那几年,万历皇帝以“国本三礼”“公主大婚”“藩王建府”“重建乾清宫”“重建三大殿”等名义向户部伸手要钱的时候,太仓掏不出银子,就是用这种方法补齐的。
    皇帝酒色财气,不知收敛,当然是国家陷于危难的重要原因。但首都中央的财政收入,常年维持在全国总收入的三成以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且这还没有算上被一条鞭法计入土地的役银。役银是地方官府自行支配的,如果算上这些役折,那么首都的财政收入就只占全国收入的两成不到了。
    ————————
    报完去年的收入和支出,就该报预算了。
    但事实上,北京户部能够报出来的预计收入,基本等于去年的总收入,而且这还是一个无法被核实的约数。
    “今年太仓预计收入,折白银五百万两。”李汝华甚至报了一个整数。“司礼监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王安摆出请的手势。“您还是接着报预算吧。”
    因为收入有限,所以由户部本部直接发放的银两是很少的。只有贵族勋戚的禄米,在京文武官员的俸禄,本应该发给军匠的米粮的折银。锦衣卫士兵的俸禄,五城兵马司辖下士兵的俸禄,制作兵丁服装的布匹、等物的采购银,御马监所需的马匹的采购银,在京所有马匹草料等的折银,各部门吏员的俸禄等。
    “.综合以上各项,今年户部本部预计支用白银一百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五十二两。”这是北京户部最有把握,或者说最容易查实的开销。但户部能查,不意味户部会查、敢查。像锦衣卫的大爷若是要吃空饷,那户部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这种事儿只有皇帝能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