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8章 掛帅出征,走向一统
    第428章 掛帅出征,走向一统
    章武十七年,正月初六。
    洛阳城头的冰凌尚在檐角垂掛,朱雀大街两侧的积雪却已被万千足跡踏作春泥。
    寅时三刻,丞相府门前的鎏金铜钉映著晨曦。
    十八面赤龙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上金线绣著的流云纹路仿佛正在翻涌。
    诸葛亮手持象牙笏板步出府门他抬眼望向皇城方向。
    见玄武门城楼上有黄门侍郎手持杏黄旗挥动三下,这是陛下已登朝会的信號。
    紫宸殿內,刘备扶著金椅缓缓起身。
    六十八岁的汉天子两鬢已染秋霜。
    但那双抚过双股剑的手依然稳如磐石。
    他望著丹墀下躬身行礼的诸葛亮,声音带著幽州特有的沉浑:
    “朕闻西川闹饥荒吗,有瘴癘,丞相此去……”
    “陛下,”
    诸葛亮举起玉圭,笏板上密麻麻刻著兵马调度。
    “今河北三万精卒已至澠池,河南四万弩手屯於函谷,京兆五万铁军昨夜抵孟津。”
    他微微抬头,目光如羽扇上的鹤翎般清冽。
    加上关中六万屯田兵马,十八万人马皆已就位。”
    刘备微微一怔,这一天终於要来了吗?
    他看一眼,一旁闭目养神老相李翊。
    他今年也已经五十八岁了。
    大家都已不再年轻。
    老傢伙们真的等不了了。
    刘备微微頷首,诸葛亮会意,正式出列,朗诵《出师表》。
    “臣亮诚惶诚恐,谨拜表以闻:”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蒙陛下不以臣卑鄙,召臣入徐州,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驱驰。”
    “今汉室三兴,九州將定。”
    “唯益州残寇负隅顽抗,此臣夙夜锥心之痛也。”
    “今观天时人事,皆在陛下。”
    “去岁荧惑守心,今春彗星扫魏,建寧地裂三丈,成都蝗蔽五日。”
    “曹叡小儿,不修德政,纵容豪强。”
    “此天赐雷霆之机,岂可坐失?”
    “国內之治,尤胜桓文之世。”
    “关中沃野千里,锦缎如云出长江,盐铁之利充溢府库。”
    “去岁虽有微旱,然仓廩积粟可支三载,长安军屯新获三十万斛。”
    “更兼南匈奴献骑兵三千,西凉贡战马五千。”
    “军械之利,甲於天下。”
    “今整飭六军,计十八万眾。”
    “虎步营披重甲者三万,无当飞军持连弩者五万。”
    “西凉铁骑一万皆具装,水师楼船二百溯江待发。”
    “子龙虽老,犹能开三石弓。”
    “汉升虽暮,尚可食斗米肉。”
    “魏延、郭淮诸將,皆磨剑十年”
    “姜维、马岱辈,尽怀报国赤心。”
    “臣尝观舆图,益州虽险,实有可乘之隙。”
    “昔高祖据巴蜀而定鼎,光武起南阳而中兴。”
    “今陛下承两祖英烈,秉天命人心。”
    “若振长策而御宇內,当在此时。”
    “臣虽駑钝,愿效愚忠,亲率中军,直捣成都。”
    “当使汉旗指处,魏吏倒戈。”
    “陛下降詔,黔簞食浆。”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谨奉白羽扇为誓,若不梟曹叡之首,悬於北闕。”
    “臣请自削爵禄,归隱终南山。”
    “臣亮顿首再拜。”
    “章武十七年,春正月庚子。”
    诸葛亮朗诵完他连夜写的《出师表》后,满殿皆肃然。
    刘备眉头微微皱起,缓步走下丹墀,亲手解下腰间的湛卢宝剑。
    剑鞘上的螭龙纹路磨得发亮。
    “……孔明,保重,保重啊。”
    “望爱卿勿负朕躬。”
    刘备说著,还在诸葛亮的手背上轻轻拍了拍。
    仿佛当年,送別李翊出征时那般。
    诸葛亮眸中微湿,向刘备再一顿首。
    点將台下,不计其数的將士呵出的白气聚成云霞。
    关平、关兴兄弟的红脸在雪地里格外醒目,张苞的蛇矛已换成丈八点钢枪。
    赵广则在调试弓弦——
    他们都是京城里的青年才俊,此次出征,绝不是为了到前线镀金。
    而是为了捍卫家族的荣耀,而出征的。
    未时正刻,洛阳西郊忽然飘起细雨。
    但朱雀大街两侧的百姓反而愈聚愈多,有人抬出酿了整冬的醴酒,有人端著才出甑的粟饭。
    当诸葛亮的四轮车经过开阳门时,
    有个总角小儿突然钻出人群,將还带著体温的麦饼扔到车上:
    “丞相!阿娘说丞相过秦岭会冷!”
    本来有亲卫將那小孩拦住。
    但被诸葛亮厉声喝止,他站起身来,接过麦饼。
    伸手抚摸孩童的额头,说了一声谢谢。
    “击鼓。”
    诸葛亮轻叩车辕。
    当第一通鼓声响彻原野时,汉军的脚步声震得洛水泛起涟漪。
    铁甲上的寒光把春雨都映成银丝,猎猎旌旗捲起的气流惊飞了北邙山的宿鸟。
    白马寺的钟声忽然穿透雨幕,与军鼓声交织成奇特的韵律。
    诸葛亮羽扇微抬,四轮车缓缓西向。
    车辙在泥泞官道上碾出的痕跡,很快被后续的铁蹄覆盖。
    函谷关的峭壁上,最早感知春讯的连翘已绽出金蕾。
    在更远的西方,秦岭的雪线正悄然退缩,仿佛在为这支军队让开道路。
    与此同时,
    相府庭院里的垂丝海棠已吐出嫩红新蕊。
    李翊半臥在紫檀木雕榻上,虽已半隱於朝,眉宇间仍凝著经年累月的威仪。
    麋贞执素绢扇轻轻替他扇著风,袁莹正將新焙的龙井茶汤注入天青釉盏。
    甄宓则跪坐在旁纤纤玉指剥著枇杷。
    茶烟裊裊间,廊下传来环佩叮噹。
    但见长子李治携妻子关银屏踏进厅。
    关氏身著緋色骑射服,腰间还佩著鸳鸯双刀。
    行走时革带银扣相击,惊得麋贞手中团扇微滯。
    李治却已撩袍跪拜:
    “孩儿携妇给父亲母亲请安。”
    李翊並不接关银屏奉上的茶,只盯著儿子腰间鎏金箭囊:
    “今日便是你隨征南大军开拔之期,何故再来虚礼?”
    袁莹闻言手中茶盏轻晃,澄黄茶汤在盏心漾开涟漪。
    她忙起身替儿子整理征袍,又从甄宓手中接过新絮的玄色斗篷。
    “边地苦寒,记得裹著羊乳餑餑就参汤用……”
    话音未落已哽咽难言。
    “哪来那么矫情!”
    李翊掷盏於案,厉声道:
    “在军中你非相府公子,不过一执戟郎中將耳!”
    李治深深再拜:
    “……孩儿谨记。”
    “临行前,父亲可还有训示?”
    满室寂然,唯闻袁莹袖中绢帕窸窣。
    “心如明镜台,何须勤拂拭。”
    老相爷的声音忽然浸透沧桑,他抬手止住欲言的麋贞,目光如刀刻进儿子眼底。
    “记住,你既戴兜鍪。”
    “当以本心为剑,以本意为甲。”
    关银屏突然按刀上前半步:
    “儿媳愿隨夫君同往!”
    甄宓慌忙去拉她衣袖,却见李翊竟露出今日首个浅笑:
    “虎女配麟儿,倒似当年云长风采。”
    转而对李治頷首,“且去罢,你帐下三百玄甲军,昨夜已添置了西国良驹。”
    “善加利用,敬畏战场。”
    “狮子搏兔尚且全力以赴,况乎国与国之间的战爭乎?”
    “尊重你的对手,尊重你的战友。”
    “如此,方能立於不败之地。”
    李治頷首,顿首再拜,辞別父亲。
    在一眾玄甲军的拥护下,追上了诸葛亮的伐魏大军。
    春寒料峭,官道之上,大军蜿蜒如龙。
    李治与关银屏並轡而行,隨著诸葛丞相的征伐大军。
    这一日,
    刚至前锋营寨,便见一將疾步迎来,甲冑鲜明。
    正是关银屏的二哥关兴。
    他见到妹妹一身戎装,与李治同乘並骑,眉头立刻紧锁。
    “治兄!”
    关兴对著李治,语气带著几分埋怨,
    “沙场凶险,非是儿戏。”
    “你为何竟携吾妹同来?岂不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李治闻言,苦笑一声,摊手道:
    “关兴兄,此言差矣。”
    “非是我要携她,实是银屏自请缨,稟明丞相,欲效父辈之志。”
    “我岂能阻拦?內子性情,兄岂不知?”
    言语间,颇有几分无奈的自嘲。
    一旁的关银屏见兄长责怪夫君,凤目一瞪,正要开口,却听得一阵豪爽笑声传来。
    “哈哈哈!何事在此爭执?”
    只见虎背熊腰的张苞大步走来,他先是对关兴挤挤眼,隨即促狭地看向李治。
    “俺看治兄是惧內吧!”
    “想那洛阳城中,李相爷坐拥数位如美眷。”
    “麋夫人温婉,袁夫人贤淑,甄夫人娇艷,吕夫人更是英姿颯爽。”
    “皆被老相爷调理得服服帖帖,闔府和睦,堪称我辈楷模。”
    “怎地到了治兄这里,连一位夫人尚且『制不住』,竟让其亲临矢石之地?”
    “治兄,你这驭妻之术,可真得跟老相爷好生学学啊!”
    张苞心直口快,声音洪亮。
    引得周围几名偏將侧目,嘴角亦忍不住泛起笑意。
    关银屏顿时双颊飞红,又羞又恼,手中马鞭虚指张苞,娇声斥道:
    “张苞!休得胡言乱语!”
    “再敢编排我父亲与诸位母亲,仔细你的皮!”
    她性子刚烈,颇有乃父之风。
    这一嗔怒,自有一股威势。
    骂完张苞,她眼波流转,斜睨向身旁的李治。
    声音虽压低,却带著一丝危险的意味:
    “哦?听张苞此言,你莫非也存了心思。”
    “欲效仿父亲,他日觅得几房美眷,享那齐人之福?”
    李治顿觉背脊一凉,冷汗微渗,忙不叠摆手,正色道:
    “夫人明鑑!绝无此心,绝无此意!”
    “张苞浑人胡唚,岂可当真?”
    “吾得遇夫人,已是三生之幸,焉敢他求?”
    神情恳切,恨不得指天为誓。
    莫说李治没这个心思,便是有,他也不敢。
    莫说关三小姐这脾气不好惹。
    便是老丈人那里,怎会捨得他的“虎女”受半点委屈?
    除此之外,就连自己的亲爹都不允许自己广纳妻妾。
    在李翊看来,除非是无后,否则实在没必要频繁的娶妻生子。
    因为妻子一多,会折阳元。
    阳元一折,便会折寿。
    所以李翊都是省著点用的,不想让儿子跟著自己一起“受罪”。
    关银屏见李治窘迫,“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宛若冰雪初融。
    关兴在一旁亦是摇头失笑,张苞更是抚掌大乐。
    几个年轻人聚在一处,方才那点小小的不快,顿时在这说笑间烟消云散。
    战阵前的紧张气氛,似乎也为此稍缓。
    正当几人言笑之际,一名传令士卒快步奔来,单膝跪地,抱拳道:
    “报!诸位將军。”
    “丞相有令,请速至中军大帐议事!”
    闻得丞相相召,眾人立刻收敛笑容,神色一肃。
    李治、关兴、张苞、关银屏彼此对视一眼,不敢怠慢。
    即刻整理衣甲,朝著中军大帐快步而去。
    掀开厚重的帐帘,只见帐內烛火通明,鸦雀无声。
    齐汉军中的高级將领几乎已然到齐。
    文臣如董允、费禕,李严等。
    武將如魏延、马岱、庞德等皆已按位次坐定,气氛凝重。
    丞相诸葛亮端坐於主位之上。
    羽扇纶巾,面容清癯。
    目光如炬,正凝视著面前铺开的巨大山川舆图。
    见李治等人入內,诸葛亮微微頷首。
    以羽扇轻指旁边空位,示意他们坐下。
    待眾人落座,
    他缓缓扫视全场,声音平和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
    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君既已到齐,亮,便与诸位详析此番伐魏之策。”
    “关乎兴復汉室之业,望诸君畅所欲言,共商大计。”
    中军大帐內,烛火跳跃,映照著在座每一位將领凝重的面庞。
    诸葛亮清朗的声音在帐中迴荡,他手中的羽扇偶尔轻点舆图上的关键之处。
    每一个动作都牵引著眾人的心神。
    “今荆州方面,黄汉升已率水师万五千眾,艨艟斗舰逆大江而上。”
    “不日即可抵巴东,为我侧翼之援,牵制魏军东线兵力。”
    诸葛亮的目光扫过眾人,继续道:
    “而如今魏將邓艾,率精兵三万,於沓中屯田筑垒。”
    “深根固本,已成我心腹之患。”
    他羽扇移至陇西一带:
    “故,亮意。”
    “分兵三路,以击之。”
    “西路军,需精兵三万,出狄道,越山险,直扑甘松、沓中!”
    “此路之要,不在急克,而在缠斗。”
    “务必牢牢钉住邓艾主力,使其不得东顾。”
    “中路军,亦需三万劲卒,自祁山而出,抢占武街、阴平之桥头!”
    “此处乃陇蜀锁钥,一旦扼守。”
    “则可断邓艾归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最后,羽扇重重落在秦岭一线:
    “东路主力,计十二万,由亮亲统。”
    “分由斜谷、骆谷,两道並进,直取汉中!”
    “汉中,益州之咽喉,天下之势所在。”
    “克復汉中,则蜀门大开,兴復汉室,方可期也!”
    诸葛亮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稳重。
    飞龙骑脸的局,他没必要浪。
    所以在伐魏的行军布阵上,诸葛亮也表现的相当成熟稳重。
    就是一陆军牵制魏军主力,一路军切断魏军联繫。
    而自己这路主力军,则稳扎稳打,老老实实大进成都。
    这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打法。
    但一定是最稳妥的打法。
    只要不犯错,伐蜀之功便成了。
    况且,古往今来。
    有多英雄豪杰,把许多必胜的局面给打输了。
    这么多活生生的例子,诸葛亮绝不能冒险。
    战略方略清晰明了,帐中眾將闻言,皆露振奋之色。
    费禕率先拱手:
    “丞相庙算,深谋远虑。”
    “三路並进,虚实相生,魏贼必首尾难顾!”
    杨仪、董允等文臣亦纷纷点头称善。
    马岱、廖化等宿將亦觉此策稳妥,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己方兵力优势。
    战略既定,接下来便是任命统帅。
    诸葛亮目光投向西路:
    “邓艾此人,深諳兵机,非等閒之辈。”
    “西路军独悬在外,面对强敌,统帅之人,需智勇兼备,沉稳持重……”
    话音未落,一员虎將霍然起身,声若洪钟:
    “末將愿往!
    ”眾人视之,正是镇北將军魏延。
    他抱拳慨然道:
    “丞相!延隨陛下浴血征战,歷大小百余阵。”
    “后又得李相辅悉心指点,韜略兵机,未尝懈怠!”
    “那邓艾,一屯田守户之犬耳,何足道哉?”
    “延必为丞相擒之,献於帐下!”
    诸葛亮看著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
    魏延勇猛善战,確是一把利刃。
    但其性情骄矜,用兵喜行险著。
    与邓艾这等沉稳狡黠之敌周旋,恐非万全之选。
    他沉吟片刻,缓缓摇头:
    “文长勇武,军中皆知。”
    “然西路关係重大,需与邓艾长久相持,非仅凭血勇可济……”
    魏延脸上激昂的神色微微一僵。
    诸葛亮目光转向另一侧,落在年轻却目光沉静的姜维身上。
    “伯约,你久在关中,与邓艾数度交锋,深知其用兵习性。”
    “此番西路重任,非你莫属。”
    “汝可能当之?”
    姜维尚未答话,长史费禕微微蹙眉,出言道:
    “丞相,伯约虽智略不凡,然终究年轻,资歷尚浅。”
    “统三万大军独当一面,面对邓艾这等老练之敌,是否……”
    他话语未尽,但担忧之意显而易见。
    姜维闻言,从容起身,先对费禕一揖。
    隨即面向诸葛亮,声音坚定而沉著:
    “丞相,文伟公所虑甚是。”
    “然维与邓艾交手数次,深知其虚实。”
    “去岁洮西之战,彼为我所破,损兵折將,至今元气未復。”
    “维愿立军令状,必不使邓艾一兵一卒东援汉中!”
    “若违此誓,甘当军法!”
    诸葛亮羽扇轻摇,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朗声道:
    “好!要的便是伯约此等胆略与担当!”
    隨即正色道,“姜维听令!”
    “末將在!”
    “即拜你为征西將军,总督西路三万兵马。”
    “出狄道,进击沓中,务必拖住邓艾主力!”
    “末將领命!必不负丞相重託!”
    姜维单膝跪地,声音鏗鏘。
    帐中眾將纷纷向姜维道贺。
    唯有魏延,虽亦隨著眾人拱手,面色却沉静如水。
    他退回座位,目光低垂,心中波澜暗涌:
    “姜伯约……黄口小儿,不过仗著丞相弟子之名,竟得此重任!”
    “我魏文长隨陛下开疆拓土时,他还在天水牧马!”
    “丞相……终究是亲疏有別。”
    “有意偏袒自家门生,压我这等老臣之功!”
    一股难以言说的愤懣与失落,在他胸中鬱结,如同阴云悄然匯聚。
    “中路之师,当如长缨系鼎。”
    丞相指尖轻叩桥头要塞,“须得前援西路伯约,后护东路粮道。”
    “然此地山险水急,纵有奇功亦难显赫……”
    帐下诸將默然。
    魏延犹自抚剑蹙眉,张苞关兴相顾无言。
    正如诸葛亮所言,
    中路军是三路伐魏军中最特殊的存在。
    他既没有西路军的功高,又比东路军打起来艰辛。
    这种吃力不討好的事,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做。
    这时,忽见一名青衫文士执笏出列,玉磬声清越:
    “雍州刺史陆逊,愿綰此中军帅印。”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陆逊虽是降將,但凭藉其原来在吴国中的势力,以及在关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其军事地位,在齐汉中已经超然。
    他竟然愿意接下这种费力不討好的差事,著实令人感到意外。
    但只有陆逊清楚,
    一场军事行动,必须有人去做绿叶。
    诸葛亮身为首相,刘备居然会把他派到前线,亲自操舵伐魏一事。
    而太子刘禪,则负责监国督战。
    这一切的背后,还有老首相李翊兜底。
    总之,这场战役的主角不是自己。
    但陆逊会来事儿,他知道自己该在这里面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孔明眸中星河骤亮:
    “伯言,汝当真愿为此事乎?”
    “……丞相。”
    陆逊躬身如青松映雪,“用兵之道,岂在爭功?”
    “昔周郎赤壁鏖兵,程普老將军甘为侧翼。”
    “今逊请效前人之德,愿为大军砥柱。”
    羽扇定在半空,烛火映著诸葛亮微湿的眼角:
    “有伯言坐镇中路,亮可安心矣!”
    当即亲授虎符,又命军需官呈上西域舆图。
    “今著尔等速往龟兹、疏勒购良驹三千,另向匈奴左贤王易马五千。”
    话音未落,帐中已起窃语。
    马岱忍不住抱拳问道:
    “丞相!蜀道天梯石栈,骑兵难展四蹄。”
    “今何故大费钱粮,购置这许多战马来?”
    诸葛亮以扇掩口轻咳,陆逊却已抚掌而笑:
    “妙哉!曹魏此刻必在成都悬图推演。”
    “见我军马轡如云,定以为要北出萧关伐鲜卑。”
    原来,大汉目前的军事行动都是採取严格保密的。
    通过购置战马,让魏人误以为我们是要北伐鲜卑。
    就可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眾人都对此表示佩服。
    “十万大军出秦川,先锋需得虎胆龙威。”
    诸葛亮羽扇轻点斜谷险关。
    “逢山开道,遇水叠桥,非万夫莫当之將不可任。”
    帐前铁甲鏗鏘,忽见一將掀帐而入,声若洪钟:
    “某愿往!”
    眾视之,乃许褚之子许仪也。
    但见许仪虎步生风,玄甲映日,腰间双戟犹带寒霜。
    眾將相视而笑,廖化抚掌道:
    “许家虎子,正当其任!”
    诸葛亮轻抚玉如意,眸中精光闪动:
    “汝乃虎体猿班之將,父子俱有威名。”
    “今授汝先锋印,领五千铁骑、一千锐卒,分三路取汉中。”
    羽扇忽展,划过三道险峻山峦。
    “中军出斜谷,左军取骆谷,右军探子午谷。”
    “此三路皆猿猴难攀之地,当使军士负土填壑。”
    “伐木为桥,遇石则凿,遇涧则渡。”
    “若有迟误……”
    案头令箭应声而断,“军法不容!”
    许仪单膝跪地,虎盔映著朝阳。
    “仪纵肝脑涂地,必为大军开坦途!”
    接过先锋印时,鎧甲錚然作响,惊起帐外棲鸟。
    是夜,许仪亲率工兵营星夜兼程。
    至褒斜道险处,见千年古栈道朽坏,当即解甲负木,与士卒同扛巨梁。
    遇深涧阻路,命人以铁索连弩射对岸,悬空架桥。
    有偏將諫曰:
    “將军贵体,岂可亲涉险工?”
    许仪拭汗大笑:
    “昔家父隨陛下征战沙场,捨生忘死。”
    “今吾负木开蜀道,皆为本分!”
    残阳如血,映照著秦岭千仞绝壁。
    许仪解开腰间绳索,將最后一段铁楔钉入岩缝。
    玄甲早已被石屑染成灰白。
    “將军!”
    副將捧著水囊的手在微颤,“此段栈道已连修三日,不如让士卒们……”
    许仪割断手中麻绳,望著脚下云雾繚绕的深涧。
    “子午谷天险,今大军旬日即至,岂可因我辈迟延?”
    说著,指著对岸斜插枯枝的岩缝。
    “见那石隙否?明日拂晓前,定要架起悬桥。”
    是夜暴雨倾盆。
    许仪命人燃起松明火把,亲自督造绞盘。
    当铁索第一次横跨深涧时,他夺过工匠手中大锤,赤膊击打岩钉。
    每声锤响都惊起山鹰,碎石混著雨水从他颊边滑落。
    三日后,子午谷最后一段栈道即將合龙。
    许仪检查桥桩时,忽见新铺木板有裂痕。
    他俯身细察,靴底湿苔打滑,整个人坠向云雾深处。
    电光石火间,
    他竟拔出腰间短戟刺向岩壁,火星四溅中下坠稍缓,终被突出枯树拦在半山。
    当亲兵们縋绳而下时,只见將军倚在树根处。
    胸前插著半截断戟,手中仍紧握绘满修路笔记的羊皮图。
    “桥……”
    许仪呕出鲜血,染红图纸上的汉水標记。
    “北岸桥桩……要加深……”
    全军縞素那日,有白鹤徘徊殉难处不去。
    诸葛亮亲至新桥,见许仪最后刻在栏杆的遗言:
    “此身可碎,此路必通”。
    丞相以羽扇轻叩石壁,潸然泪下:
    “虎臣如此,何愁汉室不兴!”
    汉军大营內白幡招展,哀角悲鸣。
    全军縞素,正为殉国的许仪將军举哀。
    中军帐前,诸葛亮亲自主祭,三军將士无不垂泪。
    祭礼既毕,夜幕低垂。
    诸葛亮独坐帐中,望著摇曳的烛火长嘆。
    “许仪乃虎侯独子,今番殉国,叫吾如何向仲康交代……”
    他执笔的手微微颤抖,墨跡在绢帛上洇开。
    终是写不下这封报丧的书信。
    忽闻帐外脚步急促,魏延未等通传便掀帘而入,面上犹带三分笑意。
    诸葛亮蹙眉道:
    “文长何故夤夜来见?”
    魏延拱手道:
    “丞相忧思甚重,延特来献破敌之策。”
    不待诸葛亮询问,他逕自说道:
    “今我军走得子午谷小道,西路军与中路军也还没到达地点,魏人必然还未察觉到我军动向。』
    “若能遣精兵五千,自阴平小道越摩天岭,直取成都。”
    “则曹叡小儿可擒矣!”
    “……这可不是万全之策啊。”
    诸葛亮手中硃笔一顿,在军报上留下殷红一点。
    “……此计太过行险。”
    “阴平七百里绝地,若敌人在险处设关,纵有万人亦难施展。”
    “届时前不得进,后不得退,五千將士皆成枯骨。”
    “丞相过虑矣!”
    魏延急趋前两步,“曹叡黄口孺子,安能识破此计?”
    “若依正途进兵,非三五年不能克平川蜀之地。”
    “届时粮草耗尽,士卒疲敝,又当如何?”
    “住口!”
    诸葛亮拍案而起,案上茶盏应声而碎。
    “为將者岂可存侥倖之心?”
    他深吸一口气,袖中手指微微发颤。
    “吾身为三军统帅,受陛下之託,岂能拿三军性命作赌?”
    魏延面色由红转青,咬牙道:
    “丞相用兵,向来万全。”
    “然天下奇功,皆自险中求。”
    “当年韩信若非暗度陈仓,何来垓下之围?”
    诸葛亮正为著许仪的死,心情烦闷。
    不打算与魏延多做口舌之爭,只一挥手,示意他退下。
    魏延张口欲言,终是重重跺脚,掀帘而出。
    夜风捲入帐中,吹得案头灯烛明灭不定。
    诸葛亮俯身拾起碎裂的瓷片,指尖被划出一道血痕。
    帐外忽然传来压抑的爭执声。
    只见参军杨仪快步进来稟报:
    “魏將军在营前大发雷霆,说什么『诸葛丞相太过怯弱,若是陛下在此,断不会如此犹豫不前。』”
    原来,魏延与军中多人不睦。
    尤与杨仪最是不和。
    他在军中听闻魏延抱怨之声,便第一时间来找诸葛亮打小报告。
    只是未见著诸葛亮大发雷霆,
    而是默然良久,淡淡道:
    “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誒?丞相……”
    “退下!”
    “……是、是……”
    杨仪诺诺而退。
    诸葛亮坐回帅帐,望著给许褚写的报丧书,深深地嘆了口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