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79章 1569討伐不臣
    时间悄然流逝,锦衣卫不断在京城各坊市传播倭国可能再次派出倭寇袭扰大明的消息,同时也释放出內阁和兵部正在考虑先发制人,利用成形的水师,先行出击攻打倭国,避免战火再次荼毒大明。
    这个消息传播出去后,可想而知,京城百姓无不拍手叫好。
    能够把战爭烧到別国去,对大明自然是有好处的。
    从一开始的担惊受怕,特別是四九城里那些商人们,家住沿海一带的大商人,自然都是鼎力支持的。
    虽然,他们有各自的渠道,得到一些消息,但是大势之下,自然都要表达出支持的態度。
    在底层百姓都支持朝廷出兵討伐倭国的氛围下,依旧有老学究认为朝廷应该派出使团出使倭国,通过交流缓和关係。
    他们不希望打仗,因为那会劳民伤財。
    而且,从嘉靖朝前期看,倭国並非不想和大明建立联繫,只是因为嘉靖皇帝和倭乱的关係,两边才彻底断绝了往来。
    直到现在,大明对外的海贸依旧禁止通倭就是明证。
    万历十年十月十日,兵部一道明奏终於打破了这种纷杂的局势,兵部奏请发兵征討倭国。
    奏疏里歷数自开朝以来倭国不臣行径,包括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者赵秩前往日本,但赵秩被日本天皇杀害。
    赵秩被杀后,朱元璋意识到日本对明朝的敌意,认为其“冥顽不灵”,遂决定加强海防、限制民间与倭寇的贸易往来开始。
    到之后数朝倭寇屡次来犯,虽然朱元璋下达了措辞严厉的白话圣旨,並赋与地方官府和百姓权利,“告诉百姓,准备好刀子,这帮傢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倭寇之乱从明初延续到隆庆朝,特別是嘉靖时期,因为更加严厉的禁海政策,大量东南流民参与倭寇壮大声势,形成了倭乱的最高潮。
    “兵部以为,倭寇入肘腋之患,唯有从根削除方能解大患.
    仅在大明海抵御倭寇侵袭已不合时宜,须得攻伐倭国,逼其王侯自降请罪”
    奏疏还未送入內阁,外朝各衙门里就传开了,隨之流传入民间市井。
    兵部这道奏疏,无疑是摆明了朝廷打算先发制人,主动討伐倭国的决心。
    虽然,大部分朝廷官员知道消息后都心有惴惴。
    之前大家只是私底下吹吹牛,別说倭寇,就是虏骑也可以谈笑间灰飞烟灭。
    可是真到要开打,上阵杀敌的时候,大部分官员脑海里想到的都是羸弱的大明卫所。
    这仗能打贏吗?
    这个念头几乎同时在大部分官员脑海里盘旋。
    大家之前玩的其实都是“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一个个都是嘴嗨厉害,真要让朝廷派兵征討倭国,其实没多少人有信心。
    此时还未亮出出征將帅,可就算传出是戚继光任总兵官,负责指挥对倭作战,大家心里依旧放不下。
    说到底,当年蒙元两次征伐倭国的惨痛教训太深,没人不知道。
    倭国自认为有神风庇佑,大明朝官员们自然也有,有大海阻隔,实在不易轻动刀兵。
    就在朝野议论纷纷的时候,魏广德在內阁终於拿到奏疏。
    虽然早就看过,但演戏还是要演全套,他隨即让芦布请来张四维、申时行商议。
    “正如奏疏所言,肘腋之患,唯有攻破倭国。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到恐惧,不敢冒犯我大明天威。”
    申时行在看过奏疏后,立马表达支持的言论。
    “倭国自盛唐臣服,派遣唐使来我华夏学习文化、技艺,隨著大唐由盛转衰后,就再不復管教。
    皆是因为唐之后歷朝,朝廷都没有能够真正威慑倭国。
    本朝开国以来,倭寇更趋囂张,更是斩杀我大明使臣。
    这个帐,该算了。”
    张四维接话道,先是表达支持,但隨即话锋一转又道:“可蒙元故事在前,我觉得此事可让沿海卫所多加防御,令水师长期巡航倭岛周围。
    若是派兵討伐,难保蒙元故事重蹈,须慎重。”
    张四维的话,给出了他的態度,不反对出兵,但认为更应该积极防御,派水师直接在倭岛巡逻,將其扼杀岛內。
    其实很多策略,张四维多少都知道,大家就算不能控制六部,但安插几个人进去打听消息还是没问题的。
    可偏偏张四维昨日才收到张鯨一条消息,那就是隨著出兵日期的临近,这两日万历皇帝在乾清宫里有些坐立难安。
    是的,一开始,万历皇帝自然是信心满满想要通过征討倭国的方式,树立自己的武功。
    可是真到了时候,难免患得患失起来,担心万一重蹈覆辙,几万大军失陷倭国,失败会对他的形象產生巨大的打击。
    於是,张四维衡量过后,选择取巧,不反对,但支持积极防御的方式。
    魏广德只是深深看了眼张四维,乾清宫里的消息,他也有自己的渠道,自然知道这两日陛下的异常反应。
    不过到这个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对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要说魏广德心里不紧张,那是扯淡。
    这个时代的战爭和后世不同,靠的还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的军队,还有充足的粮草。
    魏广德自认为已经满足了一切,动用权利给东征大军准备了大量火器。
    这样的军队別说对付倭国,就算是拉到欧罗巴去,那也是一等一的强军。
    至於军队的训练,不是他所常,但有戚继光、俞大猷看著,想来不会出岔子。
    如果,时间再拖延下去,这两位都老了,此事交到其他的將领手里,魏广德会更感觉不放心。
    如此,肘腋之患將延续到后世,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出现甲午之祸。
    这段时间,魏广德也翻看了一些古籍,並非只看那《金瓶梅》,只看了两遍就放下了。
    对倭国的认识就是,这就是一个只要被征服才会真正臣服的民族,只承认强者的地位。
    盛唐时期的天可汗,那也是实实在在的战绩支撑,当时的唐军战力之彪悍,除了打不过吐蕃,周边再无敌手。
    其实打不过吐蕃对也不对,主要还是中原之人实在不能適应青藏高原的海拔,除非捨得耗费钱粮,一点点让大军往上磨,用几年时间让唐军適应在高海拔地区作战,方有取胜的机会。
    倭国,就是让唐军打服了,这才臣服大唐。
    这次,只要能复製白江口之战,就应该能让倭国彻底拜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明依旧称呼其为倭国,而倭国自身已经自称日本。
    实际上,倭国之名是东汉光武帝赐名。
    《说文解字》中,“倭”字作“顺儿,从人,委声”之意,主意即顺从的,倭国就可以解释为“顺从的国家”。
    此外,“倭”字还有猥琐矮小的意思,这简直就是一个贬义词。
    倭”这个称號最早出现於《论衡》中,“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这就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倭国就是周朝的朝贡国之一。
    只不过大海阻隔,两边往来並不频繁。
    《后汉书》中有记载,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奴国国王一枚金印,上刻“汉倭奴国王”五字。
    而在隋朝时期,倭国就有意改名,《隋书·东夷传》中曾记载:隋煬帝大业三年期间,倭国国王多利思比孤派出使者前去隋朝,上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等等。
    这样的文字,自然让隋煬帝大怒,对鸿臚寺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復以闻。”
    可见,和中原王朝打交道久了,倭国高层也懂点汉语,可能觉得老是倭国倭国的叫法,这国名实在有辱斯文高雅,於是想更改国號,於是“日本”二字呼之欲出。
    白江口之战,万余唐军以百余艘战船击败倭国四万大军,千艘战船后,倭国再次选择臣服大唐。
    於是在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倭国派遣使者祝贺大唐帝国灭了高句丽,趁机又说討厌“倭国”这个国名,想將国名更改为“日本”,希望得到大唐帝国的批准。
    但当时大唐王朝没有承认,倭国对內也就仍是沿用“倭”这一称谓。
    后来的郭务悰出使倭国,国书中依然是“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的字眼,根本不把倭国改名当回事。
    直到武则天时期,当时主政的武周皇帝才承认了倭国改名为“日本国”的行为。
    只不过武则天特殊身份,其实之后中原王朝依旧沿用倭国对其称呼,並没有真正改过来。
    至於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用“日本”来称呼其国,其实不用想也知道。
    內阁里,魏广德等张四维把话说完后,这才悠悠道:“既然子维有异议,不如隨我一道前往乾清宫,道明本意,一切由陛下圣裁。”
    张四维闻言,略微思索便点头答应。
    “汝默,你我意见一致,就先留在內阁处理事务。
    今日兵部奏疏上来,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各部官员到来相问,你就在內阁应对一下。”
    魏广德对申时行说道。
    申时行拱拱手,微微低头表示认可。
    隨即,魏广德和张四维带著兵部奏疏直接去了乾清宫。
    乾清宫大殿里,万历皇帝召见了两位阁老。
    行礼后,万历皇帝赐座,而魏广德已经拿出兵部奏疏递了上去。
    “兹事体大,臣等不敢擅断,特来覲见陛下。”
    魏广德躬身道。
    “魏师傅请坐,朕先看看兵部奏疏。”
    万历皇帝知道归知道,终归还没有下旨,所以一切都还有变数,这些天的坐立难安也缘由此。
    等了半盏茶时间,万历皇帝已经看完兵部奏疏,脸上愤色明显,显然是被其中描述,特別是自太祖建国后倭国种种不臣之事气的。
    其中有些事儿,他知道,有些事儿,却是不知道。
    比如明太祖派使臣往倭国宣旨被杀之事,万历皇帝还真不知道。
    毕竟是大明朝使臣不杀,说出来多少有些丟人。
    而当时的太祖朱元璋竟然没有因此发兵倭国施以惩戒,以其人作为来看,也是让人很吃惊的。
    毫无疑问,和蒙元故事有关。
    那时候大明朝建立时间不久,面对北方强大的蒙元残余,自然无暇分神,於是採取了防御姿態,让沿海军民备倭,这其实也是大明朝实施禁海策略之始。
    “內阁是何意见?”
    万历皇帝放下奏疏片刻后,才开口问道。
    於是,魏广德就把他和申时行偏向按照兵部所奏,出兵征討倭国的態度说了出来。
    魏广德只说是他和申时行的意见,並未提张四维,万历皇帝就知道是次辅对此有其他看法,於是开口问道:“张卿,你可是有其他看法?”
    此时,张四维也不敢多想,到这时候了,自然把他在內阁的话复述一遍。
    “就是说,你並非反对兵部之意,只是担心大军出海东征风险难料,所以希望还是让沿海备倭,以水师围堵倭寇为主。”
    万历皇帝此时已经放鬆下来,乐呵呵看著张四维问道。
    “是,臣以为贸然出兵攻倭,风险太大。
    蒙元最强时,曾两度出兵倭国均惨遭失败,应引以为戒。”
    张四维话音刚落,万历皇帝已经开口说道:“可蕞尔小国国主竟敢自称天皇,纵容家奴以寇犯边,朕咽不下这口气。”
    听到万历皇帝这话,张四维差点从凳子上摔下来。
    本来就只是虚坐,半个屁股,这一惊自然身子一震。
    而落在万历皇帝眼里,自认为是皇帝的威严震慑住了张四维。
    实际上,真正让张四维震惊的那是他的话,而是因为知道自己赌错了。
    他本以为皇帝有意出征更多是因为魏广德、张居正的原因,想著由他来给皇帝做个台阶,把攻倭之事缓下来,对魏广德的威望打击必然很大。
    虽然有些冒险,但从张鯨传来的消息看,是有可能的。
    外面不知道,可朝中权臣哪个不晓得內情。
    张居正还在时,兵部其实就已经谋划此事,只是大家闭而不言罢了。
    也是,皇帝若不下决心,他们也不会搞出这么大阵仗。
    失策。
    至於皇帝这些天的反应,其实也就好理解了。
    担心归担心,但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儿,事到临头,必然还是要做的。
    起身,跪倒,动作一气呵成,“臣有罪,不能为陛下分忧。”
    “张卿平身,你的看法其实也不错。
    不过,倭寇肆掠华夏,其罪在倭王,理应严惩。
    內阁擬旨,命兵部调集大军东征,討伐不臣。”
    万历皇帝起身,站在御座前说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