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760奉命打炮
4月13日,星期三,气温依旧宜人,不过天有点不够阳光。
“这天儿看着有点阴,你俩把雨衣带上。”早上出门的时候,张桂芳看了一眼窗户外面,提醒儿子、儿媳道。
“让文文和凤珍带着吧,我一个大男人,即便下雨,让雨浇浇也没事,说不准还能长个呢。”民间有雨淋长个的说法,家里只有两件雨衣,唐植桐打算让妹妹带着。
“哥,不用,学校离家近。真的下了,大不了我跟静莹回去。”凤珍坚定地摇摇头,昨晚母亲关于“组织群众经济生活”的说法,她听进去了。
“嘿,你这孩子。行吧,真下了我再去给你送雨衣。”面对懂事的妹妹,唐植桐摇摇头,暂且这样吧,回头再看有没有机会能买到雨衣。
一年到头下不了几次雨,即便是下也不大可能正巧上班、下班的时候,再加上现在雨衣价格不菲,所以很多家庭基本不会配置雨衣。
今年就不同了,哪怕是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因为缺货。
正如昨晚吊儿郎当的回家,唐植桐今天又带着模具吊儿郎当的上学。
虽然带着,但唐植桐并没有去冶金所,而是在出了新街口后把模具薅进了空间。
昨天兴冲冲的去做模具,忘了了解一下风扇的进展,得全局把握后再确定烧制磁铁的时间。
来到邮电学院,唐植桐发现教室里乱糟糟的,同学们叽叽喳喳,没有一点要上课的样子。
“嚯,人仰马翻的,这是要春游?”唐植桐玩笑道。
“天气预报说今天没有雨,学院临时通知要开运动会。”路坚在一旁乐呵呵的回道。
“得,忘记这一茬了。”唐植桐恍然大悟。
虽然眼下的气象预报并不健全,但多少还是有点的,二流日报每天的报纸都会刊登“今日天气预报”。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的天气预报仅限于当天,不会做多日预测,所以学院这边挑了好几个日子,看哪个日子没雨再通知举办运动会。
“唐老师,一块过去看看?”罗志平对于运动会很积极,运动员由体育委员安排,他负责学生秩序的管理、组织大家给自己班的运动员鼓劲加油。
“我等会再去,先把这两天落下的作业给赶赶。”唐植桐本身也不怎么喜欢体育活动,再加上还要给霍效平写信问进展,就婉拒了。
说完,唐植桐又嘱咐道:“班长,别忘了找几个同学拎上暖瓶,运动员下场后,及时补充水分。”
“好嘞!唐老师放心吧,有专人拿暖瓶,白开水、凉白开都有。”罗志平回了一句,又被其他同学给喊了过去。
“喏,唐老师,这是帮你记的作业。”路坚听唐植桐要留在教室补作业,从自己桌洞里找出了帮他记的作业。
“谢谢舍长,中午请你吃香椿芽。”唐植桐乐呵呵的接过来,拍了拍自己的挎包,家里腌的第一批香椿芽已经能下口了,这时候来上一口绝对是享受。
“那敢情好,一块豆腐乳我都吃三顿了。”路坚没有推辞,学院食堂现在的大锅菜供应还不够及时,毕竟还没到春菜大规模上市的气节,大部分时候都是供应咸菜条、豆腐乳。
不过这也比四九城居民生活水平高不少,城里的副食品店可不是见天能有豆腐乳的。
目送593班同学出了教室,唐植桐放下自己的挎包,找出信纸,先给霍效平写信,问他扇叶的进展情况,并坦诚电机的事情自己这边已经有了眉目,相信不久后肯定能有成果。
想了一下,唐植桐又在信里正式提了一句,风扇的事情让霍效平带着万向红一起攻克,多带带万向红云云。
写完这封信,唐植桐撕下来封进信封,又着手写给万向红。
先问了岳惜金有没有再纠缠万向红,再说不必将借用实验室的事情放在心上,因为自己已经协调好了其他单位,过两天就可以试制了。
不过在试制之前,风扇的事情需要麻烦万向红配合霍效平一起协作,霍效平负责扇叶,万向红负责根据霍效平那边的试验记录,确定电机的转速及后面转子、线圈缠绕等等工作。
至于两人会不会擦出火,就不在唐植桐考虑范围之内了,两个人的性格脾气都挺好,若是真成了也不错。
写完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唐植桐封起信来,准备补作业。
电机的事情,如果唐植桐开口找曾兴怀帮忙,他肯定也不会推辞,但唐植桐不打算多麻烦冶金所,毕竟自己在邱瀚面前开了口,说自己身后有个学生团队,这些许小事还是团队内部完成的好。
唐植桐这边补作业的时候,操场上的运动赛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运动健儿在田径场上一展风采,啦啦队除了卖力的喊着加油,还会写一些稿子,大多是几行诗歌的样子,其中的关键词多为:雄鹰、健儿、箭步、凯旋、胜利等等。
唐植桐在教室里都能听到从喇叭里传来饱含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声。
邮电学院这边运动会开展的热火朝天,农机学院那边也没闲着,正在紧张有序的调试着设备,准备人工降雨试验。
一个多月前,唐植桐在农机学院作报告的时候提了一嘴用高射炮的形式进行人工降雨,学院领导真的听了进去。
眼下报纸上频频传来某某地抗旱胜利、灌溉多少多少亩的喜报。
对于这些关于农业的新闻,农机学院的领导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只有干旱,才会有抗旱胜利,如果风调雨顺,就不会出现抗旱、确保农业丰收等字样的新闻了。
至于灌溉多少亩嘛,农机学院领导觉得只是一个纸面上的数字,实际意义不是很大,因为种过地的都知道,任何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都需要在不同的生长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灌溉。
一次的灌溉多少多少亩又有多大意义呢?
农机学院说干就干,经过研究讨论,第一个找上的就是中央气象局。
眼下四九城有两个气象组织,一个是四九城农林水利局下属的气象组,气象组于58年7月成立,负责四九城气象管理工作。
气象组级别不高,人也不多,截至目前为止也才不到90人,这些人还有不少分布在各个气象站,主要工作是观测并记录气象数据,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原始数据。
气象组的工作人员大多只有初中、高中文化基础,只经过短期气象培训,毕竟一个记录的工作不会要求具有太多的专业素养。
第二个就是中央气象局,原来是军管,53年8月的时候才转交到地方上。
相比较四九城的气象组,中央气象局就专业很多,负责指导全国气象工作,目前还正在参与第一次珠峰登顶的气象保障工作,由三名工作人员长期在现场提供气象预测支持。
确切来说,四九城还有第三个单位拥有气象预测的能力,那就是农大,农大于56年就建立了农业气象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在校生完全可以承担起气象预测的工作。
然而,农机学院和农大都是大学,农机学院的目的是增加自己的话语权,只要人工降雨成功,自己学院的学生以后分配到全国各地将是雨神、龙王爷般的存在,而且是能被老百姓供起来的那种,这种事情万万没有分润功劳的道理。
再者说了,全国气象工作是由中央气象局进行管理、指导的,若是绕过他们,置他们于何地?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农机学院都没有跟农大携手的道理。
农机学院领导找到中央气象局一沟通,气象局那边非常感兴趣,而且免费送了农机学院两条消息和一条建设性建议。
第一条消息是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两种人工增雨催化剂是干冰、碘化银;
第二条消息是四九城气象组曾在今年年初在香山山顶采用燃烧碘化银的方式试验过人工增雨,效果不理想;
最后一条建设性建议是:如果人工增雨成功,这种用高射炮向云层发射炮弹的方法可以考虑增加人工防雹的农业防灾业务,因为农大58年曾在延庆用小土炮开展过类似试验,效果嘛,有,但不大。
农机学院觉得这几条信息很有用处,首先直接确定了催化剂,同时也对催雨的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山顶烧碘化银?跟给龙王上供似的,既然不管用,就得换大炮轰特娘的!
用土炮防雹嘛,太小家子气,还是用大家伙来的更场面,此情此景,农机学院信心满满,优势在我啊!
农机学院、中央气象局经过友好沟通,各自分配了任务,气象局提供气象支持,农机学院负责解决如何把催化剂送上天。
对于将催化剂送上天的方式,农机学院里面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主张试制火箭弹,射程高、威力大,一颗顶五颗;
另一种声音则是利用现有最普及的单管高炮进行对应研发,理由很简单,毕竟农机学院搞的这次人工降雨潜在的服务对象是全国的人民群众,射具得常见,哪怕部分地方上没有,也得是国内能生产的,方便普及。
最终,学院采用了第二种方法,他们也知道火箭弹很帅,射程也更远,但造价也高啊,前几年北边卖给我们的喀秋莎,一发炮弹得六两黄金,折合眼下802块钱,欠账现在还没还完呢!
而高炮炮弹则便宜的多,只有喀秋莎火箭炮的六分之一,甚至更低。
说干就干,农机学院迅速联系到了军方,并在军方支持下与炮弹生产企业取得了联系。
高炮迅速拉进了学院,学院的学生也开始了手搓炮弹的实习工作。
学生们认为这里面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多,比如需要让炮弹飞多高、如何控制爆炸时间让炮弹在既定高度爆炸等等。
随着汇总在桌面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农机学院领导发现学生很积极,但考虑的有些多了。
农机学院只是改造炮弹,不是重新研制催雨弹,要充分利用现有炮弹的特性,只要垂直发射能满足云层需求,那就不需要计算什么飞多高、爆炸时间。
到时候无非是追着云层跑,利用现有的药盘时间引信,找个合适的角度,计算好时间,把炮弹打上去处在合适的高度炸开就完事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物理抛物线计算题。
领导这么一说,学生们一琢磨,觉得可行,于是把精力用在了弹头改造上。
弹头是有必要改一改的。
高炮炮弹打上去能炸,但其设计之初是为了把天上的飞机给打下来,爆炸波及的范围有限,而催雨需要有更大的波及范围。
一百来块钱的一发的价格也不便宜,农机学院的师生们就想着能一发解决的坚决不打第二发。
农机学院之所以叫农机学院,是因为他们主要面向农业机械化,学院里面有很全面的机械加工工具,即便无法手搓高射炮,但用手搓个炮弹头还是可以的。
炮体、药盘时间引信、炸药、高炮都是现成的,农机学院只需要把炮弹头做出来,然后将原弹头的那一套放进去的同时塞一小瓶碘化银进去,组装成一发炮弹就齐活了。
碘化银无需多放,一发炮弹20克足矣,之所以用小玻璃瓶装是为了防止碘化银存储不当分解,反正打上天后炸药一响,玻璃瓶会四分五裂。
农机学院人才济济,没出半个月,弹头就做好了,一气做了十来个,经测试,效果能达到预期。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气象局那边给予明确的打炮时间和方向。
前两天起风的时候,农机学院想打上两炮来着,但被气象局给摁住了,理由很正当:明摆着马上要下雨,现在打上去,这雨算是正常降雨,还是人工催出来的?没法验证嘛。
好在没等多长时间,气象局那边来了信,说现在条件合适了,高度多少多少,距离多远多远,尽快打上两炮!
农机学院这边听到消息,立马跟值备的军方小队做了转达。
小队动作很迅速,先电话报备,然后对照地图看了一下,估摸一下方位,把车摇起来开了出去,找了个合适的位置,立马填上催雨弹打了上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