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54章 破秦之志
    第554章 破秦之志
    古之函谷,基本隨著秦帝国的破灭而沦落,至汉魏时,地势变迁,交通改道,函谷东移。
    而新设函谷,也只剩个名头了,军事作用更多体现在对洛阳的守备上,早已不是那个虎视六国、拒敌百万的天下强关了。
    晋末之后,半壁江山沦落胡尘,北方的军政、经济重心更进一步向河北地区转移,洛阳也成废墟,函谷存在的意义就进一步被削弱了。
    数十载的荒废,使得新函谷关也已成为一片兵墟,说起来,还是在苟秦统治的这几年间,由洛阳总管杜郁在函谷旧垣上,修建了一座驛站,方使其勉强恢復了些生气。
    不过,隨著秦晋两军一路纠缠而东,抵至函谷,这个名不副实的城关又开始焕发新的生机的,一个再度载入歷史、让人铭记的机会,就在眼前。
    只需要,秦晋这场大战在这片谷地间彻底爆发出来。
    桓温引军退至函谷,已经有些不敢再大举东退了,秦军毕竟咬上来了,並且再往东,便进入伊洛盆地,在平坦开阔的原野间,秦骑的优势將得到成倍的放大。
    至於秦军这边,在桓温停止撤军,摆出拼命姿態后,也果断收敛锋芒,这种时候,邓羌可不会与晋军硬碰硬,扬长避短才是聪明的做法!
    对桓温的举措,邓羌是打心底高兴、欢迎,他不怕桓温展露锋芒,只怕桓温再狠下心,搞个断尾求生!
    真让桓温把军队带回洛阳,哪怕那里已形同废墟,也不是目前的秦军所能轻易拿下来的了。
    哪怕加上陈晃所率后军,不算战力、装备,追击秦军的数量也不足晋军一半,想要制胜,只能出奇,最大化利用秦军优势!
    而秦军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仔细分析下来,实则只剩下骑兵了!秦骑的数目、战力,足以对晋骑形成碾压。
    桓温北伐,可还是准备了一支骑兵的,若把苻生的氐骑加上,到目前为止,其中军犹有六千余骑。
    只是北伐至此,桓温也发现了,仅这数千骑,也根本不够用。捨不得是一方面,与秦骑的战力素质比较,也足以形成代差。
    而拋开骑兵,从其他方面考量,秦军都没有优势,装备啊、指挥啊、士气啊、意志啊.....都可以靠丰沛的兵力来弥补。
    邓羌的心態,隨著东追的深入,变得越发小心谨慎起来,当桓温拉开阵势要干上一场后,他”
    怂”得自然。
    而桓温这边,虽然失望,但却也没有太多意外,毕竟秦將的狡猾与敏锐,他也算亲身见识过了。
    双方的纠缠,到了函谷,已经进入一个敏感且关键的位置了。桓温不敢再大举东退,担心在平原上面对秦骑的破袭;邓羌也不敢把晋军放得更远,怕拉长自己战线,也顾虑洛阳晋军。
    各怀忌惮,局面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僵持,一时间,只能各自积蓄力量,等待战机。
    但显然,如果僵持下去,於秦军要更为有利,晋军毕竟是归师,他並不能再保证晋军的兵心士气长久稳定。
    而秦军,却还能从关中、河东源源不断地获取支援,拖得越久,胜势越大。
    认识到这一点后,不论是桓温,还是他的僚属將军们,都认为,王师需要主动寻求破局,不能任由秦骑恣意肆虐!
    “以我荆州雄师,两次北伐,攻则进境顺利,势如破竹,然稍遇沮挫,每思撤还,皆受制於北虏骑兵!”
    中军大帐內,几名荆州集团的核心僚属將领齐聚,桓温以一种冷静的口吻,慨嘆道:“骑兵,又是骑兵!
    如欲北伐功成,收復旧地,还定天下,还需大力扩充骑兵啊!唯有以骑制骑,方可力挫虏寇啊!”
    明明撤至半途,敌骑当前,形势困厄,桓温却仿佛已经在总结起此次北伐得失与经验教训来....
    帐中的荆州文武们,一个个脸色阴沉,目光凝重,不管此前他们的政治立场如何、进军方略如何,此时他们的思想与自標是高度统一的:安全撤军,返回洛阳,返回江陵。
    “而今秦贼紧咬不放,意欲假铁骑制利,拖垮我军,其心甚毒,为今之计,如何破之?”威严的面孔上笼罩著一层阴鬱,桓温目光冷冽,环视一圈,沉沉地说来。
    对此,满帐的沉默,还是年轻的参军郗超站了出来,拱手一揖,神情肃然道:“若太尉不嫌駑钝,在下有上中下三策!”
    此言落,满帐的目光都聚集到这位气质昂扬的年轻人身上,包括桓温。旁的不提,在识人用人方面,桓太尉还是很有些能力的,在他的霸府中,也网罗了一大批能才贤士。
    郗超算是比较得桓温欣赏的了,虽然年轻,但思路谋划,很有见地,不同凡俗,哪怕很多谋略,並不为桓温所喜,乃至与其衝突,依旧能够得到其包容。
    当然了,郗超最不同反响的,大抵是他的出身了,太尉郗鉴之孙。
    想当年,郗太尉可是匡扶东晋江山的重臣之一,从王敦到苏峻,皆有殊功,后来稳定东晋朝局,也是出力颇多。
    而希鉴的遗泽,到了郗超这一代,仍然是享用不尽的,否则即便郗超再是少年英才,想在桓温的幕府获得一席之地,也是千难万难。
    在眾人沉默之际,郗超突然站出来,放言“上中下”三策,桓温自然免不了惊奇,手一伸,示意道:“景兴有何良策,快请直言!”
    说著,桓温还坐正了身体,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郗超则不慌不忙,从容道来:“下策,立刻捨弃所有輜重累赘,包括旗仗,乃至多余兵甲,全军即可东出,保持阵型,轻装而行,退往来洛阳。
    只要再走七八十里,大军便可度过危机,然依此策,一旦进入平原地带,必然面临秦骑更加猛烈进攻、袭扰,即便我晋骑儿郎拼死牵制回护,只怕也难保全,在抵达洛阳之前,伤亡必定不小,稍有不测,即可酿成溃败...
    ”
    对郗超的“下策”,桓温点著头,但眼皮子都没眨几下,显然也是不愿採纳的。
    只见桓温淡淡说道:“数万人马车辆,保持阵型,七八十里行军,这是敞开了胸膛,任由贼骑袭杀。即便终能退回洛阳,死伤必重,外黄之耻,孤不想再经歷一次了!
    此策,不可取!”
    被桓温否定,郗超同样反应平淡,显然也没想著桓温会採用此策,如若这样,桓温就不会停下,与秦军相持於函谷。
    迎著桓温目光,郗超神情更添几分认真,一脸肃重地拜道:“中策,自军中挑拣一批敢死之士,再择一忠勇之將,扼守谷隘,抵挡秦军两日,为大军东撤爭取时间!只是如此,留守殿后將士,恐难活命!”
    郗超此策一出,帐中几名將领,脸色都为之一变,桓温也陷入了认真思考,目光在將军们的脸上逡巡,著。
    朱序、邓遐、应诞,还有两名桓氏家臣,仿佛在挑选合適的將领一般。
    几名將领中,也就邓遐稍稍淡定一些,他在茅津已经干过类似的活了,硤石东一战,也有建树。桓温要是再把这种任务交给他,就有些欺负人了,即便他身上仍背著战败的罪责。
    不过,对这中策,桓温思考的时间虽然久了一些,脸上的表情也淡了几分,但仍然不置可否,再度冲郗超伸手:“不知何为上策?”
    郗超的神態,却从严肃趋於平和,瞟了桓温一眼,悠悠应道:“眼下將士思归,秦贼阻遏,各军將士,既生惶惧,更有愤怒。
    三军一怒,正可用於破贼!太尉不必苦思如何摆脱秦贼后撤,不若趁此机会,集中精锐,回师主动进攻秦贼!
    贼骑虽则厉害,然这山岭谷壑,將极大限制其战力!贼既纠缠不休,曷若放手一搏,破贼之后,再从容撤军,酣战一场,也负將士北伐一场!”
    说到最后,郗超的声调方才高昂了一些!
    这本该是一番激励人心的慷慨之言,郗超也没有就此策利害做分析,大抵因为,他並不认为,桓温会採用这个风险与收益並存的办法。
    毕竟,从北伐伊始,桓温就没有展现出豁出一切的態度与志气来,他更加依靠的,是“煌煌大势”!
    然而,这一回,郗超却有些判断错了。
    只见桓温微微一笑,问眾人道:“对景兴所言三策,诸君有何看法?尽可直言!”
    此言落,隨军记室袁宏立刻表示道:“属下以为,下册不可取,上策过险,取中策为宜!”
    其他人也纷纷进言,包括將领们,也都表態,当取中策,当然,只要別让自己去做那殿后之將即可。
    显然,到这个境况,北伐晋军虽然仍旧团结在桓温周围,但一些將领,已经丧失心气,只想著回家了。
    重要的高级將领尚且如此,遑论底下晋军士卒了,若非秦军紧咬著不放,人心恐怕会更加散乱。
    只能说,危机有时候,真的能凝聚人心,当然还得辅以相应手段。在这方面,桓温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不论如何,桓太尉的个人魅力与崇高声望,还是有些牌面的。
    桓温面色沉稳,並不受满帐丧气之言的影响,直到邓遐起身,神情冷峻,发出一道强音:“当年,太尉仅率万余兵马,矢志西进,战局不利,犹敢振鼓进军,一举消灭成汉,平定川蜀。
    而今手握数万兵眾,旌旗遍野,长槊如林,任由贼骑欺至眼前,却不敢言战,只知后撤!
    传將出去,我將士声名何在?太尉威严何在?”
    邓遐言罢,朱序也站了出来,一张阔面上满是坚毅,目光炯炯有神,扫视一圈,而后抱拳向桓温:“伐秦以来,连连受挫,始终陷於被动,將士志气,消磨至今。
    秦贼缩首关內,无能为力,今贼骑猖獗,已然送到眼前,这难道不是太尉数月渴求而不得之战机?
    恳请太尉下令,西进破贼!”
    朱序言罢,邓遐紧跟著附和,两手重重抱拳:“若太尉下令进击,末將甘为前锋,誓死破贼,以赎前罪!”
    邓、朱二將的主战言论,仿佛撕破了大帐中的暗幕一般,其余几名將领,此时脸上也有了光,就像重新活了过来,手能拿起刀了。
    唯有袁宏见桓温沉吟不语,反驳那些莽撞冒险的言论:“如若进军不利,战之不胜,我等將悉为秦贼所掳!太尉千金贵体,岂能冒此奇险?”
    对此,朱序双目圆睁,怒斥袁宏道:“为何不说战而胜之?徒败我士气,长敌人威风?汝是何居心?”
    作为耍嘴皮子、玩笔桿子的人才,一时间,竟被朱序这一丘八,问得哑口无言。
    尤其被质疑居心,更让袁宏羞红了脸,嘴里支吾两声,但在朱序恶狠狠的眼神下,竟然没敢放出话来。
    终於,桓温站起身来,高大的身材,仿佛將所有人都笼在阴影中一般。
    见眾僚爭议不断,此时的桓太尉,却有些心潮起伏,好似又找回了当初伐蜀时的激情澎湃、无惧无畏......
    “邓、朱二將所言甚是!”桓温缓缓开口了,意气重现,让这张英俊威严的面孔,更具魅力。
    环视眾人,语气沉稳而坚定:“此诚破敌良机,孤也有意倒戈向西,主动进攻,只是,不知诸君,可还有胆略与勇气,隨孤破贼?”
    这话一出,甭管眾人心头如何作想,面上態度却是不肯落后於人的,纷纷起身,一致表示:“愿听太尉调遣!”
    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恰如蜻蜓点水,迅速消逝,桓温严声吩咐道:“诸將各自回营,调动將士,务必让每一名士卒都知晓,如不破秦贼,绝难平安返乡,与父老重逢,妻子团聚!”
    “太尉英明!”郗超感慨著:“只此一项准备,何愁將士,不死战破贼?”
    “休息一夜,明晨,西进破贼!”桓温面无波澜,冷声道:“邓遐率三千骑兵为先锋,朱序领五千甲士支援,孤亲率大军为后继,不破秦贼,誓不收兵!”
    “不破秦贼,誓不收兵!”
    “太尉,氐酋苻生所部,此战正是用武之地......”郗超提醒著。
    “来人,去请苻將军来!”桓温立刻吩咐道。
    等桓温与眾人仔细商討后进击事宜之后,穷思竭虑的郗超,却不由心中暗嘆:“大战將起,只是,可惜了...
    “9
    有此破秦之志,早於什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