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4章 成果 结怨
    第284章 成果 结怨
    刀兵面前,没法不低头,王猛下属十余名经过其专门培训的职更,在一队羽林的护卫下大摇大摆进入杨氏堡,在杨府之前,大张旗鼓,进行清丁编户工作。
    在几无遮掩,且有杨氏父子配合的情况下,只用了一日多的时间,王猛便协同僚吏,完成对杨氏及依附杨氏族部丁口的清查编户。
    最后连杨氏族人算上,计得户八百三十七,口四千一百百五十五,其中壮丁为一千二百七十四人。
    不要小瞧这个数据,这比起渭北许多边鄙小县全县人口都多,显然,趁著关中大乱期间,杨氏默默发育,吸收了不少人口。
    这未必就是杨氏的全部底蕴,但王猛也没有继续深挖,就这已经足够杨氏受的了。从今年开始,只要苟政还坐在长安,只要苟军对各郡的武力弹压震还存在,他杨氏就得照登记的丁口数量缴税,这可是两千五百余斛粮,
    还每年如此。
    比起这,给堡外苟军“单食壶浆”的搞劳,则算不得什么了。
    甚至於,杨氏一定程度上还应感谢苟政听取下意,仁慈宽恩。因为按照苟政最初所擬税额,按每丁每年纳粮两斛、绢一匹来算。
    不过,包括郭毅、朱彤乃至王猛在內的一眾僚臣,都向他建议,如此负担过重,非当前关中士民所能承受,因此方才取消了对绢布麻绵的收取,只缴粮。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在完成对杨氏的清查过后,王猛加以总结调整,很快便向县域內剩余几家豪强动手,有杨氏榜样在前,其余豪强自不敢再打马虎眼,主动上报户口情况。
    鑑於他们顺从的態度,王猛的態度与手段也做出相应调整,对几家豪强上报的户丁数量,只要在“合理范畴”之內的,一概同意。
    至於这个合理范畴如何界定,则通过县令李绪、屯营以及王猛自己的调查了解,综合判断。
    当然,事情还是要做实,在接受豪强上报数据的同时,王猛也遣僚吏进入各家,就所报户丁名单,一一进行確认,避免出现“虚户”的情况。
    毕竟,在王猛的构划中,这些登记的人口,除了是今后收税的依据,更是官府户籍管理的基础,同时今后施行役、兵役之法,也將由此出发。
    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上,哪怕做得再细致也不为过,当然,由於各方麵条件受限,效果距离王猛的设想还差得远,但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到清明前后,通过王猛一番软硬兼施、饱含权变的操作,郑县的清丁编户工作,以远盖关中郡县的速度完成,终得户二千五百八十八,口八千一百六十四,丁两千三百余人.:::
    在整个过程与结果中,王猛深谱权变之术,这也实在是个目標明確、作风果断的人物。
    从被委任关中户口清查工作开始,王猛便明確一点,他並不是要將关中所有人口都置於官府监控之下,那根本不现实,他要的只是满足官府税入的人口,並保证丁税制下可以收取足够的粮食,抑或农副產品,在今后可以动员足够多的人力。
    在建立对关中有效统治的前提下,给各地豪强留下一些余地,以缓和衝突,避免直接的、剧烈的对抗,並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郑县在清丁编户工作上,一下子跑到整个关中的前列,长安收到最终匯报后,广发全境,对王猛以及一应职吏大加讚赏,王猛由此,声名更振。
    当然,那些震撼的目光与声音,並不是因为王猛的能力与清丁工作的难度,而是因为苟政的重视与支持。
    在不少地方官吏看来,他们若是得到秦公如此大的支持力度,若也能调动地方驻军,他们也能很好地完成编户工作,甚至比王猛更好。
    这种羡慕、嫉妒与质疑,在关中苟氏下属,可以说是普遍存在。显然,
    王猛还需更加努力,拿出更具说服力的功绩来..::
    长安,杨宅。
    夜幕降临之际,乘看习习凉风,主簿杨间乘车还家。从去岁秋冬开始,
    杨间便常驻长安县衙办公了,隨看关中局势的日益稳定,作为其军政与经济中心的长安城,也日益復甦兴旺。
    到如今,长安城內已有超过七万的人口,这固然远远无法与其全盛时期相比,但在苟氏將吏们的治理、维护之下,也慢慢恢復一座京邑该有的气象。
    即便拋开驻军、城卫、各衙各级僚属及家人,长安城內的士民,也有五万多人自然步隨差长安的恢復而水涨船高,尤其是,他始终兼看公府主簿这个重要差事。
    虽然有不少人尊呼其为“县尊”、“县君”,但杨间还是更喜欢听別人叫他“主簿”,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寒门子弟,一步步成长至今,靠的是什么,杨间脑子却是一向比较清醒。
    事实上,若非长安这边需要他处置的问题与事务实在太多,再居公府之中多有不便,不利於长安的治理与治事效率的提升,杨间是寧愿长驻公府办公的,无他,离秦公苟政更近。
    但不论如何,身为长安令,在长安的高级文武中,就始终有杨间一席之地。
    要管好一座城市,实在不易,一直以来,他操心的第一件事,永远是如何保证城中几万张嘴有所食。
    过去近三年间,杨间为此操碎了心,愁白了头髮,方才维持著一个勉强的状態,长安粮价高企的状態,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而这显然要落到最基础的一个问题,需要有足够粮布油盐物资供应...::.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长安士民过活,很少有真正指望官府,也没有那么“仁而爱民”的官府。
    过去的岁月中,杨间在竭力保证官府管理的有序,治安的稳定之后,就已经给长安的復兴打下基础了。
    时移世易,到了当下,不管是苟政,还是长安士民本身,对杨间的治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事情有许多,而最近杨间的精力都集中在两件事上,其一,建立长安的主客户籍管理制度,其二,执行市税的收取。
    长安的流动人口比例,是比较高的,足有上万人,除了长安周遭的士民百姓,更有大量外地胡夏商贾、势力代表,远道而来,这些都属於外来流动人口。
    这些人的到来,固然活跃了城市,刺激了市场,但带来管理上的混乱,
    却是一日盖过一日,因此,一份区分主客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这件事毫无疑问落在了杨间身上。
    至於市税,与前者还有几分联繫,当年初入长安时,为了鼓励各方商贾前来贸易,为长安吸纳各类物资,苟政大方表示,免除商税。
    这一晃,已经快三年了,再加上苟军控制关隘,也免除关税的收取,这大大刺激了关中內外那些有实力、有资源的行商的前来,
    但显然,这种应时的优惠政策,不可能无限期保持,隨著苟政对长安掌控力与统治力的提升,各方面局势渐趋於稳定,苟氏也有了一定积累,“福利”也隨之到期了::
    不管是户籍制度,还是市税的收取,都是深化长安城市管理的重要措施,由秦公府擬定的条制並不复杂,零零总总也就十数条,但到具体落实的层面,作为核心的执行者,杨间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
    涉及到几万人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意味著“麻烦”二字,尤其还牵涉到切身利益的时候。清户登记之事,才缓缓展开,杨间也方把队伍组织起来,而关於市税重启的公告,才在长安市內外、城门贴榜文公布,就已经引发诸多怨言了.::::
    杨间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反对的声音,一群商贾,不事生產,行投机贩卖之事,竟敢將秦公的恩惠当作理所应当,简直岂有此理,必须打压,市税制度必须建立,长安市场繁荣的利益,也合该由官府收割一笔!
    不过,从一个官僚的角度来说,事情不只要做,还应做得漂亮,尤其不能引发大的变乱。秦公或许能够包容一些混乱,但想要获得更高的评价,就必须多费心思。
    12
    实事求是地讲,不少商贾对长安的恢復发展,的確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货品,还需大小行商输入,不能过分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如何两者兼顾,把握平衡,这几日,杨间方才理出些头绪,决定对长安市面上的主要货品,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根据货物种类调整税额,同时对货物进出通道,税款的收取,也该有更细致、合理的规定.....
    人虽还府,但杨间的思绪,仍旧停留在县衙的公事上,直到被府中来客打断。
    “参见叔父!”堂间,杨间的便宜大侄子杨智,躬身拜道。
    杨间心情本就不佳,见到杨智,脸色更加阴沉,郑县那边出现的风波,
    他自然有所耳闻,动用驻军可是大事。
    更为重要的,王猛的工作成果,在秦公苟政这边,得到高度肯定与讚扬,秦公重视的人与事,他们这些臣属,没法不关注。
    而杨智此来目的,不言而喻。毕竟是大侄子,见其恭敬状,脸上强行挤出一点温和,杨间摆手道:“书房敘话!”
    “诺!”
    布置典雅的书房內,杨间坐著,杨智站著,满脸愤,滔滔不绝地数落看王猛的骄横、苛刻,诉说看郑县杨氏的委屈、不满以及重大损失.::::
    杨间的城府已然修炼出来,很有涵养地等杨智吐露完了,方才轻声道:“郑县之事,我已悉知,贤侄此番前来,对我又有何求?”
    闻问,杨智瞟了下杨间那漠然的表情,从诉苦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念及其父的交待,赶忙表示道:“小侄此来,只是代表家父对叔父进行慰问,別无所求。只是那王猛为人行事,过於苛刻贪暴,士民受其迫害,民怨激增..
    ””
    听其言,杨间嘴角抽了下,冷冷道:“贪婪,苛刻?尔等莫非还想让我代你们向秦公通求情?
    想知道秦公是如何评价此事的?不妨直言告诉你,秦公夸郑县清丁编户办得漂亮,赞王猛为贤能臣干才!”
    杨间言罢,杨智面色微滯,那种游离在面目间的愤慨之色顿时消散一空,侷促地望看杨筒,却不敢再多抱怨。
    而杨间在深吸一口气后,沉声道:“早在去岁冬,我便提醒过尔等,此事不比从前,秦公立法执政之志甚坚,最好的做法,就是遵从、配合。
    可是你父子,就是捨不得,要观望、推、拖延,结果如何?天威一至,束手待宰,家底都被人翻出来了吧,还落不得一点好名声!
    “关中豪右,大多如此,那王猛独独拿我杨氏开刀,甚至连叔父你的面子也不给,实在过分...:..”杨智愤忿道,说出杨氏最委屈的地方。
    “尔等若早听劝,又何至於此?”对此,杨间有种怒其不爭之感,努力平復下起伏的情绪,看看杨智,沉沉说道:“替我给你父带一句话,郑县杨氏若不欲做秦公臣子,那你我两家这份亲戚,趁早断了为好!”
    此言落,杨智面色大变,支支吾吾道:“叔父....我,这,您......
    “好了,苦也诉完了,歇息一晚,回郑县去吧!”杨间无心再听他多说什么了,扬扬手,又叮嘱道:“还有,再提醒你父子一句,户口既然清查出来,登记造册,今后那便照章纳税,依法缴粮,切莫再偷奸耍滑,始误己身!”
    “叔父.:
    “话已至此,多说无益,你退下吧!记住我的话!”杨间道。
    “诺!”再是憋屈,杨智也只能恭敬应下。
    待杨智退下后,沉吟几许,杨间终究忍不住拍案而去,怒斥一声:“好个王猛!”
    站在大局上,杨间知道,自己该支持王猛的做法,那是源於秦公的意志,同时若能將丁口清查出来,將税制真正建立起来,官府手中掌握足够多的钱粮,对整个集团的好处也是毋庸置疑的。
    哪怕仅从他个人所处的位置出发,也是大有益,毕竟,苟氏政权统筹上来的钱粮,大部分恐怕还是会用在长安,作为长安城的直接管理者,对他个人的前途与好处,也是不言而喻。
    然而,杨间虽然这样理性的见识,但出於感性的一面,也不可能毫无情绪。尤其是,在提到自己的时候,王猛依旧一点面子也不给,这就很难轻鬆过去了。
    王猛的骤然出现,对杨间这样苟氏“老臣”而言,並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哪怕他有经天纬地之才。
    长安城虽大,秦公府也不小,但秦公身边的空间是有限的,秦公的信任也是有数的,王猛多占一点,旁人就少一点....
    发泄一番后,杨间慢慢控制情绪,恢復了平日的涵养,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杨间此时的心理,大抵就是:来日方长。
    另一方面,杨间又琢磨起郑县杨氏的问题,当初愿意与之结交甚至结亲,除了看重其实力、名望之外,还因为杨闯给他印象实在不错,是个有见识的人。
    但经此一事,杨间也生出要不要割断这层关係的念头,他怕因为郑县这场风波,影响了在秦公苟政那里的印象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