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百分之十
小董意外:“你要版税?”
“对,国內虽然现在没有实行版税,但是美国早早就有了完善的版税制度,我记得美国的版税大概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吧?”
“.”小董回头看了一眼小刘。
这人真难办了吧?
“可是,给你实行版税,並不符合规矩吧?
“我记得最新的《稿费指標》是在80年中期发布的,稿费是千字三到十!没有禁止使用版税,只是规定了印数稿费和基础稿费而已。再说了,我发行去美国,自然要按美国的规矩来。”
李有思说得有理有据。
正好给他撞到了枪头之上,不能从国內开始改革,难道就不能从国外开始吗?
只要有了自己这么一个先例,那么下一次在国內规定版税並不算困难了。
“先说说你们的方案吧!”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我们准备一万块钱买断”小董自己都说得有些不太自信了。
就算是印数稿费,他在国內的一本书都能够赚到十多万块,一个买断版权,竟然就只有一万块!
这不就是欺负不懂规矩和版权的重要性!!
这也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吧?
李有思说道:“你要知道《落叶归根》在国內都取得了两万块的印数收入,您一万块买下来我这本书在美国的经营版权?”
“那我得问问我的父亲。版税的事情不是一个小事。”小董一看见李有思那惊人的气势,瞬间被嚇了回去。
原本以为自己是华侨商人,来了內地,至少穿著西装可以嘘住人,但是没想到李有思巍然不动,倒是自己先慌张了。
“行吧,请令尊酌情考虑。首先我报一下我心目中的版税,百分之十。”
李有思首先给了一个大数字,对面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小董走了,小刘凑过来:“真能同意吗?”
“版税的事情不算离谱吧。不过也得问问我爸爸,毕竟不是小事情。”
“百分之十国外不算多,国內就有点奇怪了。”小刘跟著两人走去了公共电话那里。
张丽现在把图书的各种稿费研究的一清二楚,因为在南方,经常接触那些商人,所以版税的事情也略知一二。
“你开口就要百分之十,就不怕他们拒绝?”
“怕啥?反正翻译工作是《中国文学》安排的,我在这里一点沉没成本都没有,大不了不出版了呀—.”李有思说得倒是没错。
张丽看了一眼陈小旭。
“可是出版国外应该是大事,作协应该不会让你捣乱。”
李有思说道:“別怕,就算版税不行,我可以让《中国文学》先出版杂誌发表,之后有一定成绩了,再联繫美国本地的出版公司,想出版去国外路子还是很多的。”
“能够有华侨主动找我,就证明了它在美国那边绝对是行得通的。”
张丽听的憎懵的,一下子被绕进去了。
“好麻烦,听不懂。”
“听不懂可以学。”
正如李有思想的一样,下午小刘和小董结伴而来。
俩个人这次和家里人商量的差不多了,大概也有一个底了。
“我同意您说的版税,但是百分之十实在是太离谱了。在图书出版行业里,一部图书从策划到出版,编审译校、印刷装订、运输上架、gg营销—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成本。”
李有思伸手打断:“这是你们该考虑的事情。”
好一个事不关已高高掛起,小董这才懂人家有多难缠:“这,出版社没盈利就无法发稿费—”
“你说得我都懂。不过所有的稿费都是印刷数量为基础,你们没销量,我不照样没稿费吗?你就別唬我了。”
“百分之五行么?”
李有思摇摇头。
“百分之八呢?”
李有思摇摇头。
扯了半天,小董最后才把诚意拿了上来:
“我爸爸给的报价是前一百万册百分之八,多於一百万册的部分按照百分之十的版税计算,这已经是出版社能够拿出来最高的预算了。”
李有思毫不犹豫的签字。
终於等到这里来了。
百分之十確实很难行得通过,但是这种折中的方案其实在美国的版税体系很常见,销量少的情况,出版社没挣多少,就不想给太多稿费,后面销量多起来了,作者就想要坐地起价。
於是不如提前就商量好上限,这样对於两方来说都不算吃亏。
“好。成交,期待和贵公社的合作。”
李有思站起来和小董握手。
立马热情邀请:“要不要留下来吃饭?”
人年轻人还一脸懵逼,这人太会变脸了:
“感谢。”
李有思送走了小董和小刘两人,之后的事情有国內的作协和华侨的公司全权负责了,自己不太懂后续的流程,不过听说是《中国文学》的几位老爷子翻译的前几天,《收穫》给作协致电,作协对於这件事情確实很重视。
中国文学除去典籍,现代小说,也就只有讯哥、老舍、孙犁这些人的小说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面有译本。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30年间,法国、德国、英国、捷克等国家160余位翻译家翻译出版了鲁迅、赵树理、丁玲、巴金、茅盾、老舍、郭沫若等人的作品200多种。
之后的五十年代到现在情况是什么大家也清楚。反正和国外的文化圈有些壁垒。
导致近几年是没有国內的文学被翻译的。
《伤痕》《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这些都没有,都得等到九十年代才会慢慢出现。
李有思这算是又开了一个先例。
总的就是因为这次的意义还算重大,勉强算是一个外交事情。所以出动了《中国文学》很有含金量的几位作家。
第二天早上。
“你好,我是杨宪益。”
李有思连忙伸手过去握手。
他原本知道《中国文学》的编辑会过来討论小说翻译的事情,没想到来的是杨宪益。
杨宪益一生成就卓越,翻译作品从先秦文学到现当代文学,跨度大、数量多、质量高、影响深。他与夫人戴乃迭合作,把《红楼梦》《楚辞》《史记选》《关汉卿杂剧》
《老残游记》《鲁迅选集》(4卷)《青春之歌》等大量中国古今文学名著译成英文出版《中国文学》当年就是他和叶君健几人一起提议建的。
“杨老!”
“咳咳,小丽帮我倒黄山毛峰出来——”
黄山毛峰,包括李有思平常都不怎么吃,这时候不招待一下这种老人家怎么行呢?
小说界、话剧界都有老人家坐镇,翻译界现在也就杨宪益和叶君健。
李有思以为丟过来一个四五十岁的有经验的翻译家过来就差不多了,人家上来就王炸?呵!真瞧得起我。
“不必了,我就聊聊,聊几句就离开。”
“没事,喝口茶。”
张丽倒了一杯茶。
杨宪益抿了一口:“毛峰好啊!你也喜欢品茶?”
“不懂,我就写小说累了提提神。”
“这么说,那我给你试试。上次老叶给我带的毛尖也好喝。给你拿一斤?”
“不用,太贵重了。”
“哈哈,没事。”
杨宪益接著聊起来小说的事情:
“其实听到作协吩咐过来翻译稿子的时候,我还有点惊讶,一问是一篇刚刚发表的小说,竟然要去美国出版?后来,作协来《中国文学》请翻译家,我想来这是第一本现代文学的翻译作品,於是我便说要试试。”
“您老这真是,这么小的事情还要您亲自来。”李有思汗顏,摸了摸额头。
自己出版美国是为了赚版税,但人家纯纯是为“爱”发电。
毕竟那点稿费,对人家来说,都算不上什么。
“事必躬亲。”
“行,聊小说吧。”
两人喝著茶,拿起来小说就討论起来·
“这里这一段,你大致的想法是什么?”杨宪益带著一个老镜,指著一段李有思比较意识流的表达:
“这里我的意识大概就是指的男主在那种战爭的洪流里面被冲刷的痛苦,內心的独白以及艰难的抉择看似很久实则就几秒钟。”
“那我便不直译了,我看一看国外的《追忆似水年华》稍微模仿一下,再进行一定程度的原创吧!”
翻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面,受限於翻译者的水平,所以看钱钟书、杨絳夫妻两的翻译觉得特文艺。很多不太行的翻译作品就有浓重的翻译腔调。
像这种会一定程度原创的翻译家自然是最顶级的。
“您老把握就行,我完全没有意见。”
“好,我就献丑了一下”
杨宪益在下午离开,他的书上记满了笔记。
“杨老慢走。”
送走了杨宪益,下午,李有思带著两人去了西城,昨晚她们两就在这里睡的。
这次是真的可能长达几个月见不到面了,这两又跑去江南了。
“记得回信。”陈小旭说道。
“好,你有什么问题就写信便行。”
“嗯嗯。”两人用力点头。
王扶林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养成了好习惯,不得罪大作家,只要人家没有得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