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53章 军界新老交替
    现任昆士兰州长钱怀恩因功封赏为伯爵爵位,他本身并非家族长子,得此厚赏,钱氏一门两伯爵,在澳洲是最显赫的贵族之一。
    其父钱江中将退役后长居澳洲,业已病逝。
    钱江中将是追随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数十年的得力臂助,早在通州民团时期,便是皇帝陛下的忠诚副将。
    一辈子戎马生涯,战功彪炳。
    如今家族扎根于澳洲,圣眷优渥,成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这也是一段佳话。
    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之所以广受爱戴,就在于他是有情有义的帝王,不像老朱家那样卸磨杀驴,有一大帮子忠心耿耿的老臣子誓死追随。
    第二次东印度群岛战争以后,一大批的老将获封高位显爵后,纷纷上书归隐山林,由青壮年将领担当重任。
    少数依然在位的军中宿将,就是老当益壮的黄山上将,还有新任参谋总长郑国光上将,此人也是当今皇上的御弟,获封民都洛公爵,曾任东马来亚总督十余年。
    原参谋总长潘天寿上将,副参谋总长郑顺上将,何汝霖上将获得军旅生涯最后的荣勋后,纷纷上书告老还乡。
    悄然之间,军中实现了新老交替。
    这就是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的利害手段,赢得重大战争胜利后,正是将领们自信心爆棚的时期,尤其是中青年将领容易滋生不现实的野心和期望。
    所以在第二次东印度群岛战争中,大楚皇帝郑国辉着重任用的都是一批老将,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
    战争结束了
    功勋部队的军官升职的升职,调任的调任,退休的退休。
    老将军们把手中重要的军权交卸出来,分散到一些新任长官手中,顺理成章的就退下去颐养天年。
    皇家陆军几个主力远征师调往澳洲驻防,在这偏僻的大后方,正好有广阔的演兵场,可以试验新的战术演练及消耗过于旺盛的激情。
    无形中,将任何可能的意外消泯一空。
    大楚帝国建立至今
    从未发生过一次兵乱,潜在的危险都消灭在萌芽中,彰显了大楚皇帝郑国辉娴熟的军政手腕儿,令人由衷的叹服。
    在布里斯班
    就驻扎着战功赫赫的远征第四师部,师长是穆振雷少将,这也是新提拔的新锐中年将领,出身于贵勋之家。
    其父是上一任港口航运和交通部大臣穆青,也是早年间的“达沃八贤臣”之一,和当今首相范知城都是王国建立初期的老臣子,如今任贵族院资深议员。
    大楚帝国的贵族院,很有些罗马帝国元老院的意思,都是一些退而不休的勋贵老臣,继续在发挥余热。
    在大楚皇帝郑国辉看来
    穆振雷少将的出身根红苗正,这样的勋贵家族,天生就和皇室是捆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荣辱与共。
    当然了,其个人军事指挥能力也很突出。
    在广阔的草原丘陵地带
    大楚皇帝郑国辉一身戎装骑在马上,身边跟随的都是军中高官,正在检验远征第一次师的野外演训,看的津津有味儿。
    第四师长穆振雷少将跟随在身侧,随时为陛下解疑答惑,他手上举着马鞭,指着前方攻防的队列解释说道;
    “陛下,您请看;
    现在我师进行的是步兵团级的演练对抗,四团攻,一团守,场景设置是野外遭遇战。
    双方的骑兵队最先接触,在短促战斗后,一团所属骑兵队率先脱离战斗,迅速返回呈报紧急军情。
    按报后,一团依托丘陵地形和北侧的河流,迅速构筑防御阵地,正面迎击敌军。
    从一团的配置来看
    将团属重火力连分左右配置,分别位于南北两侧的丘陵高地上,以马克沁重机枪和37毫米快炮的凶猛火力,掩护正面防线。
    从南非布尔战争的经验可以得出
    交叉火力对集团冲锋的敌军伤害最大,是最科学的火力配置,所以我皇家陆军步兵操典明确规定;
    火力配置以交叉火力为主,方能达到最大程度杀伤敌军目的。
    一团在正面摆出了两个步兵连,正在用配备的工兵锹构筑临时防线,每名士兵需构筑深60厘米,宽一米的散兵坑,并依托作战。
    散兵坑之间相隔3~5米,仅用两个步兵连兵力,就可以形成宽大正面战线,阻挡敌军的猛烈攻势。
    在一线阵地后方
    一团保留了大量后备兵力,根据前线战况,可以随时进行调整,灵活的应对。
    这是基于布尔战争经验……”
    穆振雷少将所说的这些,大楚皇帝郑国辉本就了然于胸。
    汲取布尔战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全面改革现有皇家军队步兵操典,以适应新时代战争形势,就是出于他的旨意。
    19世纪的线列步兵战术早已被抛弃,固守传统的英国皇家陆军,在南非吃尽了苦头,成为倒霉的反面教材。
    世界各国列强陆军观察家们普遍认为,老旧战术已经不适应新时代。
    各国都在摸索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战术,战法。
    比如散兵线,集团冲锋,波次进攻,分进合击等等,相比原本呆板的陆军战术大有改观,这是陆军发展的新动向。
    在单兵战术,班排级进攻战术,连级进攻战术和营团级进攻战术层面,可以说样迭出,都在寻求最优解。
    大楚皇帝郑国辉带兵几十年,通过观察就知道,一支军队的训练水平如何?绝计瞒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第四师长穆振雷少将神情也是很紧张,不时的偷眼看陛下脸上的神色。
    陛下的评语具备毋庸置疑的最高权威性,他的视察对第四师来说就是终极大考,这让穆振雷少将心里始终捏着一把汗。
    在演武场的远端
    烟尘长龙弥漫开来,那是正在行军的第四团赶赴战场,很快就能看到旌旗飘扬,长长的队列迤逦而来。
    最前方的是骑兵队,在骑兵队后方是二十几辆卡车组成运输车队,搭载着大量士兵和团属重火力连的重机枪,气势汹汹的杀了过来。
    更后方一些位置
    则是由上百辆骡马大车运输的物资,骡马大车两侧是步行前进的第四团全副武装主力部队,浓烈的杀机扑面而来。
    当前在各列强国家,有一个非常正规的提法,叫做建设“骡马化师团”。
    “骡马化师团”这个提法,广泛见诸于欧美列强国家陆军操典中,相当于后世的“机械化师团”。
    大楚帝国由于汽车产业发达,所以在军队中配属了不少载重卡车,用于拖拽野战炮和37毫米快炮,这都是团级重火力。
    大楚皇帝郑国辉从望远镜中,观察到的士兵们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果然不愧是帝国老牌强军,这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利索劲儿。
    没过多久
    第四团就调整了部署,等到后续炮兵就位,立马就展开了炮击。
    野外演训当然不可能真正炮击,由军官举旗示意即可。
    但在之前
    炮兵的散开,构筑炮兵阵地,搬运弹药,调整炮口这1系列准备工作,那是一个步骤都没省,全都一丝不苟的做了出来。
    仅不到15分钟
    两翼的野战炮兵阵地就构筑了出来,炮击准备就位,这显示出了极强的训练水平,果然还是这些老兵。
    炮兵是典型的技术兵种,每一位炮长和副炮长都是资深军士,年龄至少三十多岁,四五十岁的都有很多,都是职业军人。
    那些年轻的一炮手,二炮手,三炮手和弹药手,则是由义务兵组成。
    大楚帝国是全世界最早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国家,军队由义务兵,职业军士和军官组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预备兵役制度。
    广泛分布于城市乡间和工厂,街道的武装民兵,就是预备役军人之一,而不是全部。
    在世界各国列强中
    英,法,美三国就是典型的职业军人制度,军队中三四十岁甚至50多岁的大有人在,有不少职业老兵。
    好处就是职业老兵战斗力强,经验丰富,在低烈度的殖民地战争中几乎无往而不利。
    往往一小队人马,利用先进的火枪优势,就能镇压数千上万的殖民地土著,这些老牌殖民国家用的非常顺手。
    坏处也很明显,在高强度的欧洲战争中,这些职业军人表现的并不比俄国农奴兵更出色,损失一大就顶不住了。
    这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表现的很明显,面对悍不畏死杀上来的沙俄农奴兵,英法联军表现令人大失所望。
    与楚国采用相同兵役制度的是德意志帝国,英国的《泰晤士报》在报道中,称之为“德国建立了全面的仿自楚式军队战争和动员体系”,就是因为这一点。
    每当看到类似的报道
    德皇威廉二世都气的鼻孔冒烟,四处嚷嚷着这可是德意志的首创,相关的想法在19世纪早期就萌生了,比如在某个军事家的著作中……
    甭管他怎么否认,英,法,美等列强依然普遍认为,全民兵役制度是大楚帝国的首创。
    认为大楚帝国最早提出全民义务兵役制度,并最早颁布实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义务兵和职业兵混合的军队,具备无可置疑的领先。
    所以在德意志帝国全面实行义务兵役制后,便冠以“楚式军队”的称号。
    德皇威廉二世越是不满,英法两国就越是来劲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宣传“楚式军队”概念,这几乎成了义务兵役制度的代名词。
    第二个学生就是扶桑国,扶桑国陆军全面师从于德国,就将这套好用又全面的兵役制度照搬了回去。
    在英,法,美等国的口中,扶桑军队是“第二个好学生”,那么“第一个好学生”,自然就是德国皇家陆军。
    不管你开不开心,反正就这么定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