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0章 海底隧道的想法
    第360章 海底隧道的想法
    狂风暴雨肆虐了两天,这才离开了卡加延继续北上,楚王郑国辉也正式开始了视察之旅。
    这两天里
    他单独接见了不少官员,这是楚王郑国辉的一贯作法,他不是一个喜欢被蒙蔽的君主,更愿意抽出一些时间来了解王国的官员。
    通过接见地方官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地区形势,了解本地官员的口碑和风评,也给予了本地官员上达天听的机会。
    比如卡加延府同知郭鲁明就提出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此人从报纸上得知,泰晤士河修通了世界第一条河底隧道,具体采用的是盾构法,这玩意儿一说就明白了。
    郭鲁明就联想到修通一条海峡隧道,将北方的宿雾岛和更北方的海南群岛连接在一起,可以通行火车,由陆路能够贯通。
    这个提议让楚王郑国辉大感惊奇,确实是没想到的地方,由此出言对郭鲁明赞赏了几句,让此人乐的找不到北。
    即便到后世
    海南群岛也没有修通一条海底隧道,但这并不代表不可行。
    楚王郑国辉对本土四岛的地理条件了如指掌,略微思索,就知道这条海底隧道是非常可行。
    从海南群岛最北端的圣弗朗西斯科,至宿雾岛最南端的利洛安,中间只隔着约22.5公里宽的海峡。
    若是修通一条海底隧道,那么通州群岛就能和宿雾群岛连接在一起,人员往来和货物都会非常方便。
    在宿雾群岛的最北端拉韦萨雷斯,与海南群岛的最南端布兰,海峡相隔只有18.8公里,将两座岛屿分隔开来。
    若是修建一条海峡隧道联通南北,那么从北方的马尼拉至南方达沃府和三宝颜,既可以乘坐火车抵达,也可以从陆路畅通无阻抵达,这在军事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两条海峡隧道总长41.3公里,相比较后世的英法海底隧道短的多。
    英法海底隧道总长51公里,是由三条并行的隧道构成,全部长度153公里,无论从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来说都大的多。
    整个海南群岛仿佛是一个摔碎的瓶子,若是能修建这两条海底隧道,那么就等于将这个摔碎的瓶子粘合起来,将整个群岛的资源也可以更有力的整合,当真是好处多多啊!
    至于后世,这里为什么始终没有建成海底隧道?
    最大的原因除了缺钱,还是缺钱。
    楚王郑国辉对这事儿上了心,计划着回去让专家们调研一番,对这两处海峡的地质构成情况,相关工程可行性进行论证。
    必要的时候
    可以重金聘请法国著名工程专家前来调研,当今世界上,以法国工程师最为杰出,也最具想象力。
    法国工程师挖通了苏伊士运河,并且率先提出了英法海底隧道的构想,建造了埃菲尔铁塔,而且还提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工程构想。
    1865年,法国工程师爱德华·德·拉布拉耶建议,在美利坚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伟大雕像,这就是自由女神像。
    法国工程师无论是创意还是能力,在当今世界工程都是最拔尖的一群人。
    海底隧道可不是个小事儿,也不能怪楚王郑国辉不相信华人,现在的华人学子很多都在海外的院校学习,有送到美国的,也有送到英国和法国的,还有送到德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都在学习期间。
    对于工程建设而言
    最核心的物理,地理,几何,数学等知识的缺乏,最关键的是缺乏实施大型工程的经验,这是难以避免的硬伤。
    兴许楚国可以通过几项大工程,由外国专家带出一批华裔工程师了,这可能是较好的培养路径。
    就像现在的工厂机器设备,很多已经有华人技师上手,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可以建设5000吨左右的铁壳货轮,这就是最显著的进步。
    马车一路前行,道路两边都是1~2层的房屋,多以砖石和混凝土砌筑的为主,木质房屋却是较少。
    南海群岛是台风频繁光顾的地区,每年都会经历20多个台风,是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地区。
    所以,楚国本土虽然拥有大片广袤的森林,可建造房屋依然以砖石为主,这样的房屋比较坚固,能扛得住台风的侵袭。
    马车行走在城市中,随处可以看到被台风吹倒的树木,刮翻的棚子还有散落的物品,街道正在组织民众收拾。
    在街道这一层级,各府县都有贵族乡绅出面,领着大家伙儿整理街道,散发赈济粮,帮助一些遭受风灾的民众
    做了这些善事儿,贵族也好,爵士乡绅也好,能够在民间赢得声望,得到政府的嘉奖。
    普通的灾害,城市里由街道自发组织恢复,例如修补道路坑洼,维护街面整洁,禁止随地便溺,维护绿化等等。
    而在乡村中,则由村子的村长乡绅挑头,组织村民清除倒塌的树木残枝,恢复道路通行,救助遭受风灾的村民等事宜。
    若遭受到重大灾害,在府县无法应付的情况下,就将向上呈报,请求总督区予以援手,最高可以上报至总理内阁衙门。
    这次的台风灾害看起来影响不大,最高风力能达到10级,据测算并非是台风中心,而是被风暴边缘影响到了。
    台风过后,港口躲避台风的货船纷纷出港,扬帆起航,有很多船在出行前还买了鞭炮,在码头上炸的噼啪乱响。
    成功的预报了一次台风经过,那就让海上讨生活的人逃过一次大劫。这样的恩惠,如同再造之恩也不为过。
    一次,两次,三次的天气预报成功,连续两个多月的试运行下来,每次马尼拉《世界日报》刊登的天气信息,在一两天后都能得到验证。
    如此的灵验,立马引起社会群体的热议,尤其那些经营行船跑马生意的公司和店脚行,立马就高度关注起皇家气象台这个新设的衙门。
    由此在社会上引起的热潮,远远超过楚王郑国辉的想象。
    国内五大航运公司率先行动起来,争先恐后的要求捐助皇家气象台,为此甚至闹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傻,这可是海上保命的好玩意儿。
    一年区区三四万银元的费用,就好像谁给不起似的?
    最后还是首相李鹤章出面,由五大航运公司集体冠名,将马尼拉《世界日报》上的天气预报栏目,冠名为“五大船行天气预报。”
    五大船行每年共计捐助5万银洋,每家1万银洋,年年如此。
    马尼拉《世界日报》也得到每年总计2000银元捐助,在“五大船航天气预报”栏目下,再报道一些航运中的新鲜事儿。
    各府县沿海码头的船民们就更朴实了,纷纷买了香烛,草纸前往祭拜,弄得高山上的气象台整天烟雾缭绕。
    最后没办法,任由当地船民出资在附近盖了个妈祖庙,今后祭拜到庙里去就可以了。
    以当今时代民众的迷信程度,压根儿无法解释天气预报为何这么准?
    报纸上一报道,隔个一两天台风准时而至,简直就像摸到了家门儿一样。
    能够解决海上航运气象预报的大难题,出海人们最担心的事就解决了。
    而这极有利于近海捕捞业的发展,如今家有渔船的渔民,出海前都要看看天气预报。
    要是天气预报有台风,那这几天就在家歇篓子,编织渔网,晾晒鱼干,整理渔船,等到台风过后再出海。
    天气预报对农业的作用更重要,有了天气预报,村镇里就会早做准备抢收抢种,有雨的天气也不用出门翻晒粮食,那可真是积了大德了。
    马车出了城以后,行驶在郊外的道路上。
    走了一会儿
    楚王郑国辉就吩咐停下,这是一处小河边,一座结实的桥梁,跨越30多米宽的清澈河流连接两岸。
    道路上还有些坑洼积水,一眼看过去星星点点的不少呢。
    但道路的整体情况相当不错,楚王郑国辉走下马车来,特意用劲踩了踩,道路的基础相当坚实。
    知府曹玉秀在一边详尽的解释说道
    这些道路都是严格按照道路施工条例修建,由夯土层,石灰层,粉煤灰层,碎石层,粉煤灰层,再加黄土层夯实筑就。
    道路两边都挖了标准排水沟,每隔一公里树立一块里程碑,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每周都有拉着黄土的马车维护。
    楚王郑国辉点点头,转头看向广袤的田野。
    田野中的秋季稻已经完全收割了,田垄中的缺口全部封闭,台风带来的暴雨将田垄里灌满了水,远远看去一片波光粼粼。
    这就是变灾害为利的最鲜明例证,抢先收割完的稻谷地里,若是完成了烧麦梗,翻土,耙平,这下蓄满了水,很快就可以栽种晚季稻了。
    时间抓的好,这得省下多少功夫?
    楚王郑国辉又走到石桥边,然后有兴趣的听着知府曹玉秀介绍起来。
    这座石桥长38米,由11名华人工匠和162名土著苦役犯建成,历时一个半月。
    整座桥都是由大石砌筑而成,一个圆拱跨越而过,在大圆拱的左右两边还有两个小型圆拱,用于分担重力。
    修建的时候
    是在下面建成木桥,然后用胳膊粗的木材建成一个圆拱形状,表面铺设薄板,形成稳固的半圆形框架。
    然后用块石砌筑,兑了糯米浆的水泥勾缝,就形成了跨越河两岸的圆形石拱,方法简单而坚实,能够用很长时间。
    楚王郑国辉还特意走到桥边,用力抠了抠石缝中的混凝土,扣几下没扣动,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此时在他的身后,知府曹玉秀已经震惊的张大了嘴,同知郭鲁明亦是如此,包括卡加延府的一众官员们。
    楚国的所有官员都知道,楚王视察那从来做不得假,有任何一点都会被发现,说目光如炬都谦虚了。
    就这做派,谁敢在楚王眼皮子底下弄虚作假?
    后来,知府曹玉秀对好友曾言道;
    “当陛下手伸过去的时候,我的心害怕的都慢了半拍,生怕陛下扣一块泥灰下来。好在老天保佑,总算度过了这一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