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肖氏大族的人求见?”
许氏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意外。
“是的,大太太,来的人是肖三太太和肖六太太,说是想要拜访您。”
“我们与肖氏大族没有交情,我和这些太太不熟,让她们回吧。”
许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她知道,这些人绝对不会是冲着她来的,也不是来和她谈感情的。
肖家与肖氏大族,只有仇没有情。
结果,吴妈出去说了一下又回来了。
“大太太,两位太太坚持要见您,说有重要的事儿和你说。”
吴妈也没办法,那两位坚持站在门外不走,外面都围了好多看热闹的邻居了。
“那请进来吧。”
许氏一声叹息。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当年肖家女眷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达蜀地时,迎接她们的是除族,一家子苦苦挣扎出一条生路,现在日子过起来了,肖氏大族的太太们上门求见,这就是搞笑的人情。
许氏去了堂屋。
“肖三太太,六太太,这是我家大太太。”
吴妈介绍。
“见过大嫂。”
两人齐齐行礼,口称大嫂。
这让许氏越发觉得好笑。
“二位太太不必多礼,早在肖氏大族将我们除族起,我们就不是什么亲戚了。你们可以唤我一声大太太。”
所以,大嫂就不必喊了吧,听起来怪怪的。
“大太太,此次前来拜访您有些唐突。”
知道就好,
一向没有往来的人,突然间说拜访,让她有一种黄鼠狼给鸡拜年的错觉感。
“大太太,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亲情,也没有交情。”
这是事实!
“所以,我们这次来是求大太太的,求人,自然有求人的态度。”
肖三太太看了一眼肖六太太,肖六太太点了点头。
然后,肖三太太就从身后婆子手中接过一个小楠木盒子递给吴妈。
吴妈看了一眼许氏。
许氏很疑惑。
难不成是她们想用金银来收买她?
摇了摇头,示意吴妈不要去接手。
便宜无好货,要她们主动大价钱求的事儿定然不是小事儿。
肖家从来是关起门过日子,她和两个弟妹最多就是在院子里坐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能有什么值得这两位惦记的?
聪明的许氏认定,那一定不是自己能解决的事儿。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自己不能解决的事儿就别去找麻烦。
所以,这种所谓的态度她不能接受。
“你们有什么事儿就直说吧”许氏道:“我也不认为我能帮得到你们。”
言外之意,不要在自己身上浪费口舌。
“大太太,我们家三爷和六爷被人陷害,被夏将军的人抓进了大牢,说是私通叛贼。”肖三太太道:“大太太,我们敢保证我们家三爷六爷绝对不是这样的人,我们请大太太去和夏将军说说情……”
“你们找错了人,我一个妇道人家,是不懂这些事儿的。”
好家伙,涉及的事儿还真不小。
许氏可不是那贪财的人,这种菜也不能吃,吃下去都会消化不了的。
“二位太还是另找他人吧。”
“大太太,还请你帮帮忙。”三太太再次递过来小楠木盒:“这里面,是你们家老太爷多年来送回肖氏大族的账册以及让肖氏大族代为保管的铺子,山头和土地清单。”
许氏瞪大了眼睛!
是,她知道有这些东西在肖氏大族手中,苦于没有证据。
这就是证据?
许氏示意吴妈去取过来。
果然,上面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的,还有族中长老见证人签字确认。
拿着这个册子,可以名正言顺的去找肖氏大族索回。
“你们有心了,只是,我并不能帮你们。”
看来,这二位想要求人是真的拿出了态度的。
这种账册都能拿出来,说明她们也有几分能力。
“能,只要大太太将这个交给夏将军,我们家三爷六爷就能平安出来。”
三太太又掏出一封书信:“这是肖氏大族的大爷陷害三爷六爷的证据。”
噢?
两人是被亲大哥陷害的?
为的就是争夺族长的位置?
都说天家无亲情,没料到的是,一个小小的族长之位他都敢下这样的毒手!
要知道,私通叛军完全可能会诛三族,为了陷害两个弟弟居然连自己的人头都不顾了,还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啊。
许氏接过信看了,果然是有力的证据。
“既然你们有这样证据,为什么自己不去找夏将军?”
许氏又不蠢,就觉得这其中还有什么问题。
“我们是没办法去昌州见到夏将军的,就是来这里都是避开了众多的耳目而来的。”肖三太太道:“我们一回去可能就面临着被软禁的事儿,还请大太太务必帮忙。”
许氏沉默了。
她不知道帮这个忙合适不?
主要是,这两人的诚意还是很足的。
“只需要大太太将这个证据送到夏将军手中即可,其他的我们也是尽人事听天命了。”肖三太太道:“当然,我也相信夏将军一定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人,一定能秉公处理这件事儿。”
“行,我就帮你们送一下信吧。”
许氏想了想也觉得无所谓,反正信中所言是真是假,由着夏广成自己去判断。
相信夏广成有自己的主见,并不会受自己的影响。
主要是,她想拿到肖家在肖氏大族的产业。
“多谢大太太。”肖三太太和肖六太太一起向许氏表达了感激之情:“若能成功的扳倒大爷,救回三爷和六爷,我们定然会协助大太太将你们的产业悉数讨回来。”
“那就合作愉快。”
许氏明白了,这两房人是想要联手搞垮大房。
大房也是很黑心,直接将两个弟弟送进大牢,还用的是最极端的可能会被砍头的那一种方式。
一个族长之位就值得他们这般鱼死网破,肖族长的家教可真是不堪。
同时,她也知道,夏广成的出现给肖家提高了地位,当年对她们爱理不理的人,现在都觉得她们是高攀不起。
人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