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7章 豪情壮志
    第347章 豪情壮志
    张名振这位老谋深算的将领,果然不愧为老狐狸,思虑之周全,确实非同一般。
    常登贵在大军中一向德高望重,远超新星马宝,张名振在拉拢马宝的同时,早就将常登贵纳入自己的筹谋之中,这一切,朱慈烺自然看在眼里。
    这样的安排,无论是出于稳定军心,还是强化北伐军的凝聚力,都体现了其远见卓识。
    朱慈烺微微点头,沉稳地开口道:
    “如今辽东大局已基本稳定,满清虽然暂时还未露出致命的破绽,但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
    辽南尽归我手,接下来清军一旦彻底崩溃,便可乘胜推进,直接控制辽中全境。
    土地新政、军备扩展与商贸恢复这些大计,也该逐步展开。而眼下最紧迫的,是关内各地的流民转移工作。
    这些流民需要安置到辽东,以恢复耕作,粮草、军备、人手繁杂纷乱,朕难以一一兼顾,还需侯服你多加操心,统筹落实。”
    朱慈烺话音一落,大帐中顿时一片沉静。
    张煌言与张名振对视一眼,皆暗暗点头,他们深知皇上的意图。
    整合关内各方势力、调动资源投入辽东,不仅关乎眼下的军事部署,更关系到未来的经济重建与权力格局,这一任务复杂而艰巨,非得稳扎稳打不可。
    “辽东平定之后,清军已不足为虑。届时,朝廷便能集中精力处理关内局势。
    至于那些外藩蒙古,西南的各路军阀,以及其他零散势力……”朱慈烺顿了顿,眼神坚定:
    “朕心中已有大致方略。辽东战局论功行赏之时,便是重新布局的最佳契机。
    到那时,张煌言、张名振、陈福、李霄林、常登贵、林昌峰、马宝、高杰等众位将领,朕皆会依功劳大小,逐步提拔,以此稳固中央权威。”
    听到这里,张名振脸上露出几分欣喜之色。
    他知道,朱慈烺这是在布局大势,为将来的统一与整合铺平道路,他再次拱手抱拳,恭敬地说道:
    “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朱慈烺满意地点点头,继续吩咐道:
    “侯服,待你返回南京后,立刻同孟翁一起,召集六部大臣,安排专门人手前往辽东。
    辽东战事一结束,务必在三个月内彻查此地可耕之地,统计春耕所需种子、耕牛,并预备调配人员。此事事关辽东安定与复兴,不得有误。”
    张名振领命后匆匆退下,他一路舟车劳顿,此刻也早已身心俱疲,回营后便沉沉睡去。
    然而,朱慈烺却依旧精神抖擞,眉宇间难掩激动之情。
    此时已是亥时三刻,四周一片静谧,但朱慈烺心中却无法平静。
    他独自走出皇帐,仰望深邃的夜空,冷风袭来,夹杂着些许冬夜的寒意,却丝毫未能驱散他内心的热血。
    这些日子以来,外线作战的巨大压力,如泰山压顶般笼罩着他,他多次增兵、调配粮草,四处筹谋,甚至连夜布局。
    如今,压在他心头多月的巨石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辽南已被收入囊中,而辽东的全面胜利,似乎也近在咫尺。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回想着这段时间的一切。
    自从清军被伏击大败,他就意识到,战争的天平已然发生倾斜。
    多尔衮虽率援军赶来,但再无往日锐气,而明军则士气如虹,攻势锐不可当,两军之间,已然显现出不可弥合的实力差距。
    但朱慈烺并未因此得意忘形,他清楚,这只是第一步。
    辽东战局虽然对明军有利,但整个关内的局势依旧复杂,各地军阀盘踞,势力犬牙交错,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辽东的胜利,远远不是终点。”朱慈烺喃喃自语。
    他的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已经穿越了战火与硝烟,看到了一个统一、富庶的天下。
    他知道,要实现这样的愿景,必须稳步推进每一步棋局,将辽东变为新的大本营,吸引流民、发展经济、整合资源,为未来的全国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慈烺转身回到帅帐,提笔开始撰写新一轮的调度文书。
    他要确保大方向不出差错,从粮草的分配,到战后土地的丈量,再到流民安置的具体实施。
    每一项任务,都直接关系到辽东的未来,也关系到他对全局的掌控。
    与此同时,多尔衮若继续与朱慈烺的主力大军相持,便不得不分兵防备后方李霄林率领的水师。
    这种形势将直接削弱清军的整体兵力优势,反倒让朱慈烺在战场上占据主动。
    因此,即便多尔衮选择不撤退,想要击败朱慈烺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而若多尔衮孤注一掷与明军决战,这支精锐的八旗兵便极有可能全军覆没,最终深陷绝境。
    这些现实因素,才是朱慈烺急于筹划战后局势,分配利益、推行地方治理、组织土地开垦、同时扩大军备以应对后续战事的根本原因。
    趁着当前战局稍显缓和,朱慈烺兴致正高,当即决定让张煌言陪着自己,轻装简行,巡视军营一番,顺便观察一下将士们的士气和状态如何。
    他只带了十余名亲卫随行,显得尤为亲近下属。
    当然,朱慈烺此次巡视之所以带上张煌言,不仅是为了有个可靠的谋士同行,更多是因为他心中尚有未决的军事问题,需要当面探讨敲定。
    “常登贵除了报捷之外,还送来了一份密报。”朱慈烺走在最前,神情肃然。
    张煌言紧随其后,四名亲卫开路,八名披坚执锐的侍卫护卫左右。
    “多尔衮的兵马比预计的还要强?”张煌言微微皱眉,似是早已猜到了其中关窍。
    朱慈烺轻叹一声,点了点头:
    “胜是胜了,大局也基本已定,但‘杀敌一千,自损三百’,这可不是虚言。常登贵手下如今能战之兵不足一万,形势并不乐观啊。”
    张煌言闻言眉头微蹙,略作思忖:
    “多尔衮没有进一步反扑,是不是因为摸不清我军虚实?若让他看出了常登贵虚弱,恐怕局面便非今日所见这般了。”
    “正是如此!”朱慈烺语气郑重,语速却依旧从容:“幸而常登贵老成持重,伏击之后他并未急于退守,而是主动出击,虚张声势,骗得多尔衮不敢轻举妄动,才争得这片喘息之机。”
    朱慈烺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他的语气稍稍缓和,带着几分感慨:
    “若是换个鲁莽些的将领,恐怕那支部队早就被多尔衮主力反扑覆灭了。
    此战虽胜,却非凭硬实力,而是借着常登贵的大胜余威,才硬生生把鞑子给震慑住了。”
    张煌言听罢,脸色凝重,却也闪过一丝钦佩之色,他缓缓拱手道:“
    陛下,既如此,我军便需主动出击,以更强大的攻势摆出必胜的态势,向多尔衮施加压力。
    若能在他犹疑未决、不敢决战之时发起攻击,便可彻底击败清军。”
    朱慈烺闻言,目光中闪过一抹锐利的光芒,神情坚定:
    “正合朕意!此时此刻,便是锋芒毕露之时!
    我大明不可再隐忍退让,须以雷霆之势示强,让鞑子感受何谓畏战,何谓怯战,何谓不战而逃。”
    他的语气逐渐高亢,仿佛已将满腔的豪情倾泻而出:
    “让这些蛮夷看看,今日的大明军早已不是从前的弱明军!
    我汉家男儿,岂容他人轻侮?!”
    军营内,朱慈烺与张煌言一边巡视,一边继续商议军机大事。
    每过一处,朱慈烺总要亲自询问士兵的状况,或是查看武器装备,或是与老将士寒暄。
    那些将士们见到皇帝如此关切,无不士气振奋,纷纷用力捶胸行礼,誓言死战到底。
    而朱慈烺的巡视也并非单纯激励士气,他敏锐地观察着军中的细节,从粮草储备到伤兵护理,从弓箭配备到火炮的装填。即便是一根断裂的长枪,他也会停下脚步询问缘由。
    张煌言见状,不由感慨:
    “陛下关怀备至,士卒皆受恩泽,此番决战,必然能激发他们的血性与斗志。”
    朱慈烺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地说道:
    “战局已到了这一步,不可再有半点懈怠。我不仅要胜,还要胜得干净利落,让清军从此闻我明军之名,便胆寒心怯!”
    巡视完毕,朱慈烺与张煌言返回大帐,再次研究接下来的战术安排。
    战场的形势虽然复杂,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够乘胜追击,彻底击溃清军主力,这一战将奠定明军反击的大势,也会让清廷从此无力东山再起。
    此时此刻,朱慈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用这一场胜利,向天下宣告,大明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
    朱慈烺微微偏头,目光落在张煌言身上,神情略显凝重,语气低沉却坚定:
    “可问题是,究竟打哪里更为妥当?东面山岗西麓的那两座荒村,从地形上来看更具战略意义,易守难攻,但若久攻不下,朕忧虑士气受损;
    而西面的两座荒村虽防守薄弱,易于攻取,却难以形成足够的战略优势。如此权衡,实在难下定论。”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关系到全局,稍有差池,便可能使战局陷入被动。
    朱慈烺尽管胸中已有腹稿,却深知决策容不得半点偏差,便将目光投向身经百战的张煌言。
    张煌言早已料到陛下会有此问,胸有成竹地拱手答道:
    “陛下,西面的那两座荒村,清军的防守一直较为松散。此前我们为避免提前决战,只是佯攻试探,未动真格。
    若此刻迅速发起猛攻,一鼓作气拿下那两座村子,不仅能展现我军锐不可当的战斗力,更能重挫敌军士气。
    如今清军本就士气低迷,若是再经此一击,只怕他们会畏惧不前,不敢再与我军对峙下去。”
    张煌言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深思,继续说道:
    “多尔衮虽精于用兵,但也深知这支八旗兵是满清的根基所在。他绝不会冒全军覆没的风险与我们拼死一战。
    因此,臣以为,眼下关键并非选择攻取哪处荒村,而在于向敌军展现我大明军队的决心、斗志与力量。
    只要让清军生出畏惧之心,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我军!”
    朱慈烺闻言,眉头渐舒,沉吟片刻后缓缓点头:
    “嗯,玄著,你所言甚合朕意。
    朕先前所虑,乃是攻下西面两村后,是否能在战略上形成足够的牵制力。但听你如此一说,朕倒豁然开朗。
    此战之重,不在于得地几许,而在于以攻势鼓舞士气,以气魄慑服敌军。如此一来,便须派出最为精锐之士,务必一战而成,打出我大明天威!”
    张煌言见陛下解开疑惑,心中也是一片畅快,他立即上前一步,再次抱拳说道:
    “陛下英明果断,臣深感佩服!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此战若成,清军必退,此乃天赐良机!”
    张煌言追随朱慈烺多年,亲眼见证了这位年轻帝王如何从一座孤城起步,整合南方力量,成为抗清事业的中流砥柱。
    他深知,唯有不断的胜利才能凝聚忠诚,唯有优势才能扩大优势。
    眼下,正是再立大功的良机,张煌言心中燃起一股豪情,暗暗发誓,一定要为陛下赢下这场关键之战。
    解决了心头的疑虑,朱慈烺顿感轻松。
    他环视中军大帐,看到将士们忙碌而井然的模样,心中满是对胜利的期盼。
    他绕着营地巡视了一圈后,忽然一拽缰绳,策马出营,向东面山岗而去。
    夜色渐浓,军营中火光点点,映衬着朱慈烺坚毅的面容。
    他坐在马上,身后十数名护卫紧随,一行人沿着山路疾驰,营地的火盘与帐篷在视线中迅速向后退去,耳边风声呼啸。
    朱慈烺只觉得胸中一片舒畅,竟生出几分豪迈之感。
    东面山岗的地势高耸,驻扎于此的明军重兵正严阵以待,朱慈烺到达营地后,亲自巡视了防线,与守军将领细细探讨阵地布防之策。
    他一边听着将领的汇报,一边目光如炬,望向远处的荒村。那些隐隐约约的灯火,便是清军的所在。
    “明日之战,朕要亲自督阵!”朱慈烺语气坚定,声音如金石落地。
    朱慈烺深知,作为一名帝王,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千军万马的生死,他的气度与决心,正是整个军队的旗帜与灵魂。
    战前的每一刻,他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将士们传递信念:这场战斗,我们必胜!
    随着夜色逐渐加深,东面山岗上的明军士气也在陛下的巡视中逐渐高涨。
    将士们在火光中忙碌着,整装待发,为明日的决战做好最后的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