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0章 愤怒青年李世民
    第230章 愤怒青年李世民
    新年过完了,
    天下依然大乱,关中还算稳定,但关外却是战乱不休。
    神禾塬畔,
    常宁宫恢复开工,能征善战的秦王李世民,依然只能蹲在工地上监工,他想统领兵马,征战讨伐,可惜几次上书,皇帝不予理会。
    “李神通误国,真该处死。”
    滈水河畔,李世民骂着淮安王神通,他攻聊城时的所作所为,已经被魏征和崔民干奏报长安。
    本来聊城能攻下,可就因为他不愿让赵君德等李密旧部立功分赏,就在城破之际收兵,导致错失良机,
    最后聊城被窦建德夺去,还导致了河北山东许多李密旧部,对唐朝很失望,转而依附窦建德。
    “窦建德攻拔聊城,军势益大,山东州县靡然向风,尽归建德。神通部下亡失甚众,已经丢失魏州,败退黎阳,依附李世绩,
    宇文士及和封德彝弃济州而走,夏军不战而胜。窦建德转攻邢州,我总管陈君宾被俘。”
    房玄龄摇头,“如今窦建德兵锋强劲,几乎拥有大半个河北,自下冀州后,接连又夺取了贝、德、博、魏、邢诸州,
    如今李神通虽退往黎阳,依附李世绩,但李世绩南有王世充,北有窦建德,已危如累卵矣,只怕很难守住。”
    整个河北局势,彻底糜烂了。
    原本李密兵败入关投唐后,大唐顺势接收山东李密旧部,一口气得到连城百座,
    可惜大唐最后没能整合好这些地盘,没能把这些兵马统一起来,
    被李渊寄以厚望的李神通,甚至起了负作用,反把许多归附大唐的李密旧部,又给推到窦建德那边去了。
    李世民那个气啊,“要是我招抚山东,又岂能是这种局面?”
    李逸在旁边看李世民那气愤着急的样,也只能安抚:“大王,时机未到,急也没用,等,得有耐心。”
    “可山东都糜烂了。”
    “那也没事,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本来嘛,李密当年势头那么大,可却始终拿不下洛阳,就因他一开始吞的太多太杂,始终没有嚼烂,
    兵马虽众,可都是乌合之众,打打顺风仗还行,一场大败就彻底分崩离析了。
    现在窦建德别看风头同样很盛,但窦建德的问题,跟李密是一样的,他现在部众很多,可大多是地方豪强和贼盗,还有一些投降的官兵,十分杂。
    他们要是遭遇一场大败,也会跟李密一样崩掉。”
    山东那个烂摊子,
    大大小小的军头无数,谁过去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整合的好,都只是勉强的联合,但这种联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非常不稳固。
    李神通虽然在聊城的所作所为非常过份和愚蠢,但其实就算他不搞这些操作,能顺利拿下聊城,
    也敌不过锋头正劲的窦建德的,
    靠七拼八凑的队伍,跟窦建德打,李神通没那个本事。
    李世绩都没那个本事,
    “无逸觉得李世绩能守住黎阳吗?”
    李逸摇头。
    “守不住?”
    “肯定守不住,之前宇文化及攻黎阳,李密全力救援,靠的还是宇文化及断粮,这才逼退了宇文化及。
    而如今窦建德兵力比宇文化及还多,士气更强,且还不缺粮草,李世绩却没有后援,那李世绩拿什么守黎阳?
    就凭黎阳仓里的粮食?
    他固然不缺粮,可缺兵啊,我敢说,很快就会收到李世绩败讯的。
    “就没有办法挽救?”李世民不甘心。
    “窦建德出身草莽,素有仁义之名,如今他打着为杨广报仇的名义,到处攻城掠地,但他跟其它盗匪不同,他每次攻下城池打了胜仗,得到的物资缴获,全都分赏给将士,自己不留一点,
    他甚至都不吃肉,只吃蔬菜,他的妻子曹氏,不穿绫罗,他使唤的婢妾,也才十来人。
    他俘获的隋朝官吏,也都善待,只要愿意归附,也都量才授官重用。不愿归附的官兵,也都发给钱粮遣散回乡,
    别的枭雄军头,都在到处抢夺钱粮,搜刮民脂民膏,可窦建德却在自己的地盘里,劝桑课农,剿灭贼匪,甚至还兴修水利,轻徭薄役,
    大王你说,窦建德这样的人,自然能得到军心民心,他现在只是根基不深,但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还是非常可怕的。”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鞭长莫及,朝廷现在没有余力往关东投入太多兵马,只能是尽力安抚山东归附诸将,让他们勉力支持,
    朝廷的重心,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推进。”
    “先平李轨,再平刘武周,然后是王世充、窦建德,必先稳固关中、河东,这才是我大唐立国之根本,然后再争关东。
    北方平定,山南江淮岭南等地,自然传檄而定。”
    对李逸的这个见解,李世民总是不甘心。
    说到河西,李世民也是又有怨言,河西的李轨现在深陷饥荒和内乱之中,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俩已经联合河西胡人还有薛举投李轨的一些旧部,公然起兵反李轨,
    李轨却无力应付,
    堂堂大凉皇帝,却被安兴贵等一些臣子叛乱围攻,不但不能出兵平乱,反而是只能困守城池,
    而居然没有人来勤王救驾。
    最最让人震惊的还在于,安兴贵兄弟起兵叛乱,手下只有一千人。
    而李轨出城迎战,也只有一千步骑,兵败逃回城中固守,却迟迟没有援兵。
    河西如此情况,可以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
    虽然安兴贵离开长安时说他一人就能劝降李轨,可谁也没想到,李轨不降,安兴贵就敢直接要灭了李轨。
    还能这么顺利。
    “我昨日面见陛下,说河西大局已定,没必要再让太子统领几万人马前往,徒耗钱粮,应当把宝贵的兵力,有经验的大将,调往河东,增防太原。可陛下却没采纳,刘武周随时会引突厥人南下,我忧心如焚。”李世民叹道。
    房玄龄杜如晦等也都能看到皇帝的安排有问题,
    都能看到危机迫近,
    但皇帝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甚至李世民说的多了,他还更觉得李世民是想借此再拿回兵权,越发不肯听。
    李世民什么都做不了,
    只能眼看着河北大好局势被李神通给败坏了,
    眼看着河东这个龙兴之地,即将陷落。
    可皇帝却还天天在宫里跟裴寂弹琵琶,
    “裴寂号为首相,可他有什么功绩?他现在有什么资格继续坐在那个位置上,国家如此危险,他却视而不见。”李世民骂裴寂,骂他除了奉承皇帝,陪着吃喝玩乐,根本不配做宰相。
    “论功勋,论能力,刘文静都比裴寂强太多。”
    “论才能本事,玄龄、克明也远超裴寂,就是无逸,见识谋略都胜过那老匹夫!”
    “大王慎言,当心隔墙有耳!”李逸赶紧出声提醒李世民,
    有些事情就算大家心知肚明,可也不能说出来,否则被传到皇帝那,可就成了罪证。
    历史上刘文静,不就是因为跟裴寂相争,然后他又是李世民的人,李渊后来就弄死了刘文静,而罪证就是刘文静跟兄弟刘文起在家喝酒,一起骂裴寂,喝醉后拿刀砍柱子,说一定要砍了裴寂,被人添油加醋密报皇帝,就成了谋反铁证,加上刘文静向来跟突厥那边关系好,他还和李密是连襟,
    而李密反叛,后来李密的叔叔李仲文也投突厥反叛,这就更让刘文静没了活命的机会。
    望着冰封的滈河,
    李世民长叹,“我想做点什么,可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看着局势一天天糜烂,我心忧如焚啊。”
    “大王,局势还没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关东糜烂不可怕,那本就只是李密旧部之地,
    至于河东,哪怕一时失利,到时大王出山,还是能够再力挽狂澜的。而且现在河西和山南,都正在并入版图,大唐还是越来越强的。”
    “你什么时候随营出征?”李世民问。
    “暂时还没接到通知,但估计应当快了。”李逸觉得这趟原州之行,估计也就跟李世民说的一样白耗钱粮,
    河西无战事,
    就看现在凉帝李轨,以前号称拥精锐十万,可现在却只能带着一千人马龟守城中,安兴贵兄弟俩带的叛军也就几千号人。
    其它各郡县的西凉官将,都在看戏,就能料到等安氏兄弟把李轨擒获送往长安,河西诸郡肯定都是望风归附的。
    连安氏兄弟几千人马都不敢打,他们还敢对付大唐?
    当然,李建成亲自出马,带几万唐军在凉国边境坐镇,作用肯定也有,能够震慑住那些地方官和豪强、胡部,让他们接纳大唐派去的官员,甚至是允许唐军进驻等。
    可其实这种事,让柴绍或窦轨等随便一员大将,带上几千人马过去也一样。
    “我推算到我过些天可能会骑马摔一跤,大概是难以随营了。”李逸道。
    李世民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必要,你就随太子走一趟,不管会不会打仗,到时没功劳也有苦劳嘛。
    再说,既然太子这么赏识你,你就留在东宫嘛。”
    杜如晦道:“大王对你的信任是不会改变的,不是有那么句话嘛,身在曹营心在汉。”
    李逸愣了下,啥意思?
    我这是成卧底了?
    房玄龄压低几分声音,“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