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7章 灶神和火炕
    第197章 灶神和火炕
    腊月二十四,
    是唐人祭灶神的日子,祭灶神源于先秦的五祀,流传千余年。
    灶神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形像,据说最早祭的是炎帝,后来祭祝融,到了魏晋时,有人说灶神是先炊,是发明烹饪的一位老妇人,而晋代司马彪说灶神是个穿赤衣的美女。
    但不管灶神是谁,都是保人平安的。
    当然,灶神还喜欢打小报告,东晋葛洪就说,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算。
    一纪三百天,一算三天。
    要是犯大错,告状减你三百天寿元,小错减三天。
    正因灶神一边保平安一边察纪告状,百姓对灶神是既爱又怕,每年腊月就要隆重的祭灶神,
    汉代用黄羊祭灶,到唐朝则还要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灶神醉了,就没法上天打小报告了。
    杜十娘一早,便吩咐厨娘熬麦芽,
    家里早就提前发好了麦芽,跟发豆芽一样,小麦浸湿后避光发个五六天,就能长出长长的嫩芽,剪下麦芽清洗干净后切碎,糯米蒸熟拌上切碎的麦芽发酵,最后入铁锅熬煮,熬到挂旗状态就成了,
    麦芽也称为饧,又甜又粘,用来包裹炒熟的豆子,就成了饧豆。
    “这是要粘住灶神的嘴吗?”
    李逸笑着看大家制作豆,自己吃了几个,甜是真甜,但也确实很粘。
    杜十娘说得好好孝敬灶神,
    灶神每个月底会上天打一次报告,而到了年底还要上天打大报告,必须好好孝敬。
    大户人家越发注重祭灶神,
    不仅要备黄羊,还要用猪、大雁、米,以及酒、饧豆、蔬菜等。
    要办一大桌席,
    李逸觉得可能大户平时没少干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怕灶神报告减他们纪算。
    他有些奇怪的是,唐人此时二十四只祭灶,却没有过小年传统。
    李逸回房裁了两张红纸,写了两句话。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李逸把这两张红纸贴到了灶旁,这是家里灶神呆的位置,也不知道灶神究竟是男是女,是老妇人还是美人,但该孝敬还是得孝敬。
    人人祭灶送祀,或许灶神不记得,
    但要是谁不祭灶孝敬,估计灶神肯定会记住,万一打个小报告,多不好。毕竟真要鸡蛋里挑骨头,谁没点小过嘛。
    刘黑子几人在外面杀猪宰羊,
    乌金猪、黄羊,还有大雁。
    灶神今天可是吃的很好,当然祭完,这些还是人吃的。
    李逸觉得如果刻个雕板,雕上灶神图像,印刷出来,然后卖给百姓,让百姓请回家贴在灶上,应当很受欢迎,会是个好买卖。
    不过想到此时好像还没有雕板印刷技术呢,
    虽说雕版印刷听着简单,但印刷的油墨需要很高技术,也只能想想而已,不过他觉得倒是可以先记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事,以后也许可以琢磨研究下,
    要是成功了,印刷书籍,那可又是不得了的一片蓝海。
    去看了看小辣椒,
    这娃醒了就吃,吃了就睡,除了尿多,一天要尿湿好多尿布外,倒是不哭不闹,一点不难带。
    张冯氏奶水也好,来了李家,还有特别的下奶餐,
    李逸来到西厢,
    张冯氏正在喂奶,
    好大,好白。
    张冯氏见李逸来了,却也没有害羞什么的,似乎女人在这个时候总会变的很淡定。
    倒是李逸自己尴尬的退出,
    张冯氏还问他有什么事。
    “就是来看看大娘可还好?”
    “好嘞,乖的很,我生过四个娃,没一个有大娘这么好带呢。”
    “这屋的火炕好用吗,热不热,会不会烫,后半夜还热不,睡的习惯吗?”李逸问。
    李逸的火炕,现在无极堡里已经盘了好多个了,罗三他们也是越盘越顺手,甚至都能一人带几个徒弟分开盘。
    火炕盘好,有个两三天就能用了。
    奶妈张冯氏和保姆高王氏住的这屋,也盘了一个,已经在用了。
    “好用嘞,这火炕铺上炕席,暖和又宽敞,这寒冬腊月的晚上睡的舒适,白天坐着也暖和,
    也不用担心大娘会冷着。”
    张冯氏喊李逸上炕坐,
    “好用就行,缺啥就直接跟虞娘子说声,或是跟姬氏说也行,”说完,李逸便推开帘子出去了。
    来到前院看杀猪,
    今日家家户户忙祭灶,都在忙着准备供品,
    如李逸这样的豪门大户杀猪宰羊,还准备大雁、豆,以及许多酒菜,一般农家,也会饧豆,菜蔬,有条件的去割块肉煮上,没条件的买条鱼,实在不行,也还要煮上一碗米饭。
    就算再穷,典当衣服,都得置办供品祭灶神。
    李逸看刘黑子他们熟练的屠宰分肉,热气腾腾。
    养猪大业已经开始,虽说现在冬季缺少猪草天又冷,不适合养小猪,但无极堡和学会,都已经跟佃户、农户们谈合作养猪的事,
    谈好的已经在建猪圈,
    无极堡李逸家的猪场,都已经挑选了一些母猪过来养,母猪怀胎三个来月就能生一窝,一年能生两窝,有的还能生三窝。
    小猪崽二十几天就能断奶,如果管理的好,大有可为。“我也搭了个猪圈,有四个栏舍,打算到时一栏养两头,养八头猪崽。”刘黑子一把就将半边猪扛起来,十分轻松。
    “养八头,养的过来吗?我建议你先养个两三头,先也练练手,积累点经验嘛,不要步子太大,”
    黑子倒是胆大,“我不是请了长工么,我让他女人带孩子一起帮我养,我给工钱,”
    “至于经验,她有空就到阿郎猪场里帮忙,也可以学,我有空也过去多看多学,养猪嘛,又不是多难的事,我以前也给人养过猪,不过以前多是放养的,但都是养猪嘛,”
    至于说养太多的吃食问题,他觉得也不难,碾湾王家的碾房,那里有谷糠、麦麸,冯家油坊,可以买油枯饼来做饲料,
    “猪崽小时,多买点米皮糠,大点多吃点粗糠,咱们酒坊还有许多蒸过酒的柿子渣料,也可以喂猪的,还可以让长工家孩子去扯猪草添,八头猪养的过来的。”
    黑子很看好养猪前景,
    一头猪一年可得猪粪肥四五十担,一担能增产十斤粮,养八头猪,能增长三四千斤粮,何况猪肉现在也值钱呢,怎么算都很赚。
    李逸觉得他划算的太好,养殖也是有风险的,老话说的好,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阿郎,那火炕睡的舒服不?”黑子笑问。
    “嗯,睡过的都说好,你们手艺很不错呢。”
    “那都是阿郎想出来的,我们也只是砌砌胡基抹抹泥打下手而已,”
    听说火炕真的好用,罗三他们也很高兴。
    “你们也可以自家盘一个,比起烧炉子可舒服的多,柴也用的不多的,”
    “我们也能自己盘?”
    “你们不是会了么,有啥不可以。”
    罗大富挠了挠头,“这本事可是阿郎的,我们哪能随便用,”
    “盘个火炕而已,”李逸笑道。
    罗二老汉却是很认真的道:“这可是门好本事啊,能养家糊口呢,就跟打窑洞砌房子一样,有了这本事,农闲时能赚钱呢。”
    李逸笑道:“你们现在可都是我的管事,哪还有这空闲去赚这点小钱啊?”
    罗二却说可以带徒弟,徒弟去给人盘火炕,赚了钱给师傅上供孝敬。
    “我用不着,你们自己随意。”
    罗二老汉倒是个守规矩的人,他提了个折中的方案,让李逸从乡里招一些年轻小伙子来拜师,他们来教他们盘炕的技术,然后就可以到外面去接活,
    就跟一个作坊一样,这些小伙子就相当于是作坊的伙计或学徒,给工钱,但赚的钱归作坊,也就是李逸所有。
    罗三他们兼充师傅并管理,赚点辛苦费。
    李逸觉得是小事,他们却不敢直接拿李逸的技术去赚钱,这搞个作坊或是火炕班子,就是要让李逸赚大头。
    虽然李逸现在不缺这三瓜两枣,但他们觉得这规矩不能坏。
    “既然你们坚持,那行,拉个火炕班子,招点学徒,你们教授他们盘火炕,带他们接活,赚了钱,我们平分。”
    “那可不行,赚了钱都是阿郎的,我们拿点工钱就行。”
    屠宰完猪羊,杀完鸡鸭,李逸便叫了黑子罗二罗三等人一起到正院的前院客厅,
    那里盘了个大炕,也已经可以用了。
    烧的正暖和,
    叫他们一起上炕体验一下,
    罗二罗三罗五,还有大富大贵富贵,以及黑子等李逸的管事们,一进屋就说屋里很暖和。
    等脱了鞋上炕后,
    更是惊叹连连。
    “美滴很咧,”
    “暖和,舒适,原来我还觉得这下面烧火,人在上面不得烤熟了,没成想就是暖暖的,”
    “是啊,这大炕,跟一张巨大的坐榻一样嘞。”
    “阿郎,烧炕费柴不?”
    李逸笑道:“这火炕不像烧大锅,不必都要劈柴,什么烂树枝毛树叶都行,一天二三十斤也够了,其实比起直接烧火塘还省柴,也更暖和。”
    “那确实是更划算嘞,盘,下午也盘一个。”
    众人纷纷决定家里也赶紧盘上一个,冬天有了这火炕,妻子儿女们也再不用怕冷了。
    “早盘早用,也早暖和舒适嘞。”
    罗三感受着这舒适的让人想呻吟的火炕,“咱得赶紧招学徒了,就这样的好东西,只要见识过的,谁不想弄一个?
    咱的火炕班子,估计得忙的停不下来了。”
    “是嘞,多招点学徒,趁现在冬日农闲无事,咱们一人带一队。”
    罗五甚至说李逸没早点把这好东西拿出来,现在都马上过年了,倒是错过一冬好赚钱的好时机。
    几人兴致勃勃的开始商议一队要带几个学徒,盘一个炕得收多少钱,而每个学徒该给多少待遇。
    虽然在李逸眼里,这只是三瓜两枣的小活,可他们却觉得这是好活,甚至能够传给儿孙的好手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