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0章 新闻发布会
    第230章 新闻发布会
    半个小时后,医院学术报告厅。
    按照张临自己的想法,他是不太愿意在这个时候来面对这些媒体的,尤其是白驹科技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很多事情,他自己是没办法说的清楚的。
    但是,医院显然有自己的想法。
    而张临也还是来了。
    “各位领导、同仁,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类似的新闻发布会,张临参与过很多,但规模大到能够容纳数百人的学术报告厅都座无虚席的,尤其是央视新闻新媒体客户端还在全程直播,这阵仗,还真是第一次。
    短暂的开场之后,他介绍了基本情况:“我现在能够告诉大家的基本情况是,患者的手术很成功,传感-ai决策代替激素神经调节的验证,截止到目前,是在稳步进行的。
    “但是,考虑到患者术后还不到72个小时,这个时候对这项工作直接下结论是不妥的。尤其是这种,全世界都没有先例的病例,我们下结论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
    “而我就在一个小时前,刚刚给患者做过一次例行的检查,患者不论身体还是情绪,都超出预期的好。一个好消息,患者自称有饿的感觉了。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提问。”
    “哦豁,成功!”
    “这就感觉到饿了?”
    “恭喜,早日康复出院!”
    央视新闻的新媒体直播间迅速涌进了无数观众,大家都无比雀跃,发自内心的发出自己的祝福。
    “我们真的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感谢时代!”
    “嗯,感谢时代,我认得你,你抖音名字是不是也叫青春如拾忆?加油!”
    @青春如拾忆,几个月前曾经在抖音发布过一则视频——“十三岁开始透析,至今已经九年,我还想再活一个九年,这要求不过分吧?”
    大好的青春年华,却在艰难的活着。
    “加油,九年算什么?咱争取再活两个九年,三个九年!”
    “那会不会太奢侈了?”青春如拾忆当时这样的一条回复,闻者叹息,听者落泪。
    “你的人生还有好多个九年,加油!悄悄的告诉你,我们医院和白驹科技合作的ai人工器官-肾脏项目,这个时候已经攻克了最大的难关,最多一年,就能应用于临床。到时候,你不仅能活好多个九年,还能像正常人一样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就在前几天,郝成回应某些媒体的时候,第一次透露了ai器官的情况,肾就名列其中,@青春如拾忆的这条抖音被网友给翻了出来,并迅速的聚集了一批病友,而此刻,他们也都在央视的新媒体直播间。
    “我也透析两年了,也想继续活十年,但是,透析一个月三千啊,我一个月都不能挣三千!也不知道,这人工器官贵不贵!”
    “是啊,年老的父母,孱弱的我,最大的病莫过于穷,科技发展确实迅速,但是又何时公平的普照过每一个人?”
    “也别这样说,如果这器官是阿美莉卡率先搞出来的,那不用提,至少十年,是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你不可能换的起,但这是白驹科技,你要相信,白驹科技绝对不会坑人。”
    “是,这也是我一直追到这个直播间的原因,这是希望啊,哪怕只是做做梦,我也愿意看着。”
    “嗯,加油吧,战友们!”
    ……
    临州大学一附院的新闻发布会直播间,一时间成了肾病患者的集聚地。
    普通人先是一脸懵,而后越来越多的理解了自己没病没灾是多么的幸福。
    而所有人这个时候,都不由自主的感叹了一句:“幸好,还有白驹科技。”
    而发布会的现场,一个一个的媒体记者,正在就ai器官-胃这场手术进行着相关的提问。
    从最开始的课题立项、数据评估、小沙模型精调到最近的手术情况、ai数据与电化学转换,只要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张临完全没有藏着掖着,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张教授您好,我们知道,这个【ai人工器官】,也就是这个以【传感-ai决策】代替【神经-激素】调节的理论,这还是第一次出现,那么,我们想知道的是,你认为这种模式给未来的医疗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呃,这个问题的话,涉及比较多的方向,我就简单的说一说……”
    这个问题如果扩展开来说,已经涉及到了白驹科技未发布的新品,原本张临是想绕过去的,但是还未等他说完,就接到了郝成的一个消息:不用有什么太多顾忌,该讲讲,就当为我们的新产品预热了。
    小沙将郝成的消息通过眼镜式的耳机传达给了张临,而张临先是一愣,随后便笑了起来:“原本我是不能说太多的,因为这涉及到白驹科技尚未发布的一个新品,不过,刚刚我得到了授权,那就跟大家详细的说一说。
    “首先,我先说结论,ai对未来医疗的影响,那是颠覆性的。有多颠覆?你们现在一定在想什么人工胃、人工肾等人工器官的传感ai决策,但事实上,我告诉你们,这狭隘了!
    “不管是胃、肾还是心脏什么的,手术一定是最后的手段。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谁没事儿喜欢去做一个手术啊?没有人有这个喜好吧?”
    “哈哈哈,那自然是没有!”对于这个问题,普通人一笑置之,而身患重病的人却是一脸苦笑。
    “所以,ai对于医疗行业的影响在于消灭医疗!”张临发表了一个很大胆的看法,他接着说道:“我国古代名医扁鹊的故事你们都听过,你们也一定知道《黄帝内经》中‘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理论。
    “所以,医疗是什么?治已病!而怎么治未病呢?现在有一款医疗领域的小沙精调模型,可以根据你的基因组以及现在的生活习惯、状态,预测出未来十年二十年你的身体状况是什么样子的。
    “好,小沙推测,照这样下去,十年后你得肺癌的概率为99.78%。这玩意儿准确吗?我是不是十年后才能验证?不是这样的哈,白驹科技有一项新的研究方法,可以迅速的对这样的推测进行可靠性的验证。
    “那么好,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一定就是不可改变的呢?当然不是,我刚刚说的时候,就说了一个前提【照这样下去】,你十年后会得肺癌。那么,你想改变结果,首先应该怎么样呢?
    “改变条件啊!你不【照这样下去】不就行了吗?所以,下一个问题就出来了,怎么改?小沙的这个医疗版精调模型,可以根据每一个人具体情况的不同,以及基因组的情况给出建议。
    “那么,我想问一句:小沙的这个建议算不算医疗手段?”张临顿了一下:“治未来的病,算不算医疗手段,这个你们说?”
    “只听说过癌症有早期中期晚期的,越早发现越容易治疗,这个我十年后会得癌症,但今天就可以开始治,这算什么?”
    “我怎么感觉开始抽象了呢?如果小沙说我十年后会得肺癌,然后我现在就开始治疗了,十年后没得。那到底是治好了,还是本来就没有呢?难不成信则有,不信则无吗?”
    “如果是别的企业,我一定认为它是神棍,比如现在就有一些基因检测公司,检测一些缺陷什么的可能还能认可,说预测以后的,我就不信。
    “但白驹科技的话,数据溯源都可以有信息dna来佐证,我相信,它是一定有办法能说服我的。”
    ……
    什么治疗未来之病算不算医疗手段的,不管是现场的记者还是直播间里的观众,都没有接张临的这个茬,这玩儿它重要吗?
    重要的是,这种堪称神一般的预测水平的准确性以及治疗的可靠性。
    一时间,整个网络都快要吵翻了:“如果,能预测和能改变这两件事儿都能做到,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以后就再也不会得什么恶性疾病了?”
    “那是自然,再说了,这玩意儿也没什么难度的啊——尤其是原理,那就特别简单,人这一辈子,基因决定先天,环境决定后天,将基因和环境一结合,预测未来还不简简单单?”
    “简单?”有人都正挠头觉着科幻呢,有人竟然说简单。
    “难道不是吗?你可以去查查,基因筛查这个事儿,早就有人做了。沪上现在上层人士单纯谈对象也就罢了,但凡涉及到结婚的,都会去做传染病和基因的相关筛查。
    “你想想,都已经有机构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再加上精调版本的小沙,能做到预测和改变很稀奇?这不是科幻,而是真正科学的力量好不好!”
    ai到底能做什么?普通人现在脑子里已经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了。
    先前,chatgpt作为一个语言大模型首次大规模出现在公众面前,可以对话、可以回答问题,可以作图,就被很多人视为科幻。
    后来,小沙以一种强横的姿态横空出世,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揭开了它全方面应用的历史一页。
    自那时起,ai程序开发、融合感知的无感交互、食品安全成分分析、光刻机及产线调整,而如今又介入了医疗领域,人们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是ai不能做的了。
    ai全能,尤其是白驹科技的小沙全能,现在已经是一个固有认知。
    现代社会,只要存在的东西,加上小沙,那就是翻倍的成果,人们甚至不再去问为什么,这就是结论。
    所以,已经有机构能做基因筛查,那还有什么说的,小沙一上,那就能秒杀之,这就是现在人们的朴素认知。
    “基因筛查刚刚我查了,可能真有,但沪爷真的是找对象就必须查吗?”
    “你听他瞎扯淡,我身边就一个也没见过,不知道在哪儿看的小作文呢这是!现在的基因筛查主要是针对孕检的,因为某些基因的突变跟癌症密切相关,所以能查出一丁点的端倪。
    “再有就是常见的一些遗传病的筛查,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希望小沙能够破解更多的基因组秘密,让未来的我们不再有疾病!”
    直播间是越讨论越high,从医疗谈到基因组,恰巧,前两天,阿美莉卡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外宣布禁止受关注国家的机构访问受控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数据。
    “这东西全世界各国都有参与,也各自独立有研究,起码一二十年了,都是超级计算机计算的,但现在,如果把这项工作交给小沙,那应该很快吧?”
    “快不快不好说,准确度和基因突变的相关预测,肯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
    现场的发布会仍在持续,问题也是越问越偏,张临依旧笑呵呵的在回答各类问题。
    “山南电视台记者,张教授您好,这个问题我是替一个群体问的,就此刻,我们的新媒体直播间里聚集着这样一个群体,就是肾病患者。长期需要透析维持生存的人群。
    “我们的郝总在前几天发布了一条消息,说是相关的技术正在攻关,请问,您这边知道具体的进度吗?方便介绍一下吗?”
    “你还真会为难人。”张临一笑,不管怎么样,话题总算是往回掰了一点儿,要不然一直在那问行业发展、现实意义的,他一个一线临床的医生,也不擅长总结这些啊,所以,他选择回答了:
    “根据我所知道的消息,以及我能告诉你们的:总结一句话:快则年底,慢则明天初。我只能说这么多,前些日子还有一项技术难点在做攻关,好像是一种人造生物纳米级生物膜。
    “100万单位的这种生物膜啊,就可以完美的替代人的肾脏。难度很大。但,我目前得到的小道消息:实验室已经成功了,正在解决量产的问题。
    “好,时间不短了,最后一个问题。”张临笑了笑:“第六排,过道旁边,黄色头发的那位女士,我看你从头到尾举手,你有什么问题?”
    “张教授,我得到了一些资料,就是,截至目前,您的项目和您合作伙伴的项目,没有在柳叶刀或者新英格兰医学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任何的论文。
    “我询问了一些相关人士,他们都说没有收到过你们的投稿。请问,您是不愿意与国际同仁分享你们的成果呢?还是还是您并没有信心,您现在做的事情能得到他们的青睐呢?我十分好奇您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