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05章 外公故友王伯岳,病人家属鬼点子真多(月票加更)
    第805章 外公故友王伯岳,病人家属鬼点子真多(月票加更)
    不光是他们,就连班上其他人也是这种态度,带队的刘渡舟思考了一下后,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把所有人都分到了一个科室去。
    但是具体分什么科室,这时候就有些让人犯难了。
    最后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将人分到了中医儿科去了。
    交给这里的副主任王伯岳。
    这也是方言家里的老熟人了。(见295章)
    王伯岳王老出生在四川中江县一个三代中医世家,祖父王焜山在清末逃荒至成都,以医药救人,不慕名利。父亲王朴诚精专儿科,待病人如亲人,被成都百姓誉为“王小儿”。
    没错这位是来自四川的小儿王。
    王伯岳自幼受家庭熏陶,六岁到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刘洙源先生处读私塾,奠定古文基础。
    十六岁立志学医,先到成都“两益合”药店当徒学药,掌握中药知识和炮制方法,遍读中医入门书籍。
    三年出师后,拜成都名医廖蓂阶先生门下,学习仲景学说和温热病治疗经验,同时上午随父侍诊,医学理论和应诊能力不断提升。
    1935年正式获得中医师资格。
    王伯岳在1955年的时候,和父亲一起进京当时负责他们的人就是外公何休,刚到京城的时候,他们就住在外公何休家里。
    外公离世后,后来两个舅舅家里表哥的工作,他都有帮忙解决。
    他目前是西苑医院儿科副主任,也是卫生部《华夏药典》委员会委员编委,和方言编撰的《中药炮制学》的编委。
    方言当时准备装修四合院前院的时候,老丈人去信托商店买古董,当时就从王伯岳王老手里买了两个古董瓶,现在就放在小老弟房间里。(见299章)
    这么多人里面要说谁和王伯岳最熟悉,当然就是方言了。
    见到方言的时候,王伯岳王老热情的对着方言招呼,就差主动给他去倒茶了,没办法故人家的外孙嘛,当长辈的肯定是要表现的热情一些的。
    方言赶忙让他别忙活了,哪有主治医生给见习学生倒茶的道理?
    这不乱套了嘛。
    其他人也看出来,方哥这又是遇到熟人了。
    这会儿来得早,儿科好几个诊室,还没有人排到这边来,王伯岳就和方言聊上了:
    “听说你已经继承你外公的衣钵了?”
    “之前他的那些医案笔记被我舅舅找到了一些,然后我看了后学了不少东西,后面宋祚民,王鹏飞,杨艺农,祝伯权四位老爷子帮忙,对外宣称我继承了我外公的衣钵,然后我就拿到了我外公大徒弟手里的一部分的医案和书籍……”
    方言简单的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基本上和王伯岳知道的也差不多。
    这京城儿科的几位在他进京之前就已经有名气了,所以他到了京城后,就没有小儿王这个称号了。
    不过老爷子也没在意这个,听到方言讲完了事儿,笑着说道:
    “也挺好,也算是你外公在天有灵保佑你了。”
    他感慨道:
    “隔了这么多年,还能让你把他衣钵给继承下去,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咚咚咚……”刚感慨完,诊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一个年轻人抱着自己家孩子站在门口,看到里面二十几号白大褂,仿佛是在围着开会似的,有些不太确定的问道:
    “这里是王大夫的诊室……吗?”
    王伯岳听到外边的声音,立马招呼道:
    “对,是我,赶紧进来吧!”
    患者家长对着王伯岳王老说道:
    “王大夫,我们又来了。”
    王老点点头:
    “嗯,嗯,我记得你,你二月底来过。”
    患者家属挤出个笑容,说道:
    “嗯,没错,您老记性好。”
    王老也没废话推了推眼镜后说道:
    “你等等我翻一下医案……”
    说着从抽屉里翻出了上个月的医案,一边翻还一边问:
    “叫什么名字?多少岁。”
    “朱容,一岁半。”患者家长回应道。
    很快王老打开其中一页:
    “好,找到了。”
    他看了一眼周围的同学,然后朗声道:
    “去年年底发现孩子多尿口渴,在单位医院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来,当时要求开五苓散,说是听人说有效果,于是要求我试试,我当时检查孩子各项情况,发现神色,脉象,舌苔都是正常的,于是我开了两剂,后面第三天,你老婆和妈带着孩子再次过来复诊,说是孩子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五六次减少为每天两次,饮水量和小便量均有减少,但是不明显,吃东西还是和以前一样多。”“然后我就又开了三剂给你们。”
    “你们拿着药走了之后就没有回来复诊了。”
    说完王老顿了顿,问道:
    “现在带着孩子回来,是什么情况?”
    孩子家长说道:
    “喝了您那三副药过后,我们家孩子晚上口渴的情况没那么严重了,但是白天一样说口渴,并且最近这几天晚上口渴也加重了。”
    王老微微皱起眉头问道:
    “你们有没有去看其他医生,吃什么别的药?”
    孩子家长从兜里掏出一个盒子,说道:
    “哦,我老婆还带孩子去看了下西医,注射了西药,就是这个……”
    王老接过盒子看了下说道:
    “长效尿崩停。”
    “打了几针?”王老问道。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孩子父亲说道:
    “一共注射了两针,一周一针。”
    “这个药每支有7天疗效,按照日期来看,现在正好是针剂失效的时间。我们家怀疑是不是中药不管用,之前药效其实是西药产生的?”
    “现在西药药效结束了,中药又不管用,所以孩子病情又加重了。”
    “……”周围众人有些无语,最怕就是这种病患,虽然什么也不懂,但是鬼点子一个比一个多,明明在吃中药,他又同时要去西医那边打针,打完针发现没效果,然后又跑回来找中医,然后开始拿出他的判断对中医一顿分析。
    “哎,你们这些家长一天天的就瞎搞。”王老也有些头疼。
    患者家长还有些莫名其妙,这时候方言说道:
    “孩子半夜口渴,是因为长效尿崩停效果消退,体液调节系统出现代偿性亢进,而且五苓散和这个药效冲突了。”
    听到这话,患儿父亲有些慌了:
    “啊?那……那我们也不知道啊?”
    王老说道:
    “你们不知道还瞎整!”
    患儿父亲有些委屈的说道:
    “都是我老婆听了他们同事说的,打了针好的快。”
    王老对着他说道:
    “别瞎搞了,你们擅自调整药物剂量种类,混合使用药物,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意外!”
    “现在赶紧把西药停了!”
    患儿父亲听到后连连点头。
    然后王伯岳又检查了一下孩子的情况,最后开了个《金匮要略》里的经典方剂出来,就是栝蒌瞿麦丸方。
    这个方子功效是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的症状。
    这里的“小便不利”是指尿少或排尿困难,但患者的情况是尿崩症,尿量多,这似乎矛盾。
    尿崩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多尿、口渴,中医辨证可能属于肾阳虚或气阴两虚。
    王伯岳王老之前用了五苓散,但效果不明显,很大原因是因为五苓散适用于水湿内停,而该患者目前看来更像是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水液,导致津液不能上承而口渴,同时下焦不固而多尿。
    栝蒌瞿麦丸中的附子温肾阳,茯苓、瞿麦利水,栝蒌根生津止渴,薯蓣补脾。虽然瞿麦有利尿作用,但整个方剂的作用机制是温阳化气,生津止渴,而非单纯利尿。
    因此,王伯岳使用此方其实是为了治本,调整肾阳,恢复水液代谢的平衡,而非直接减少尿量。
    这个和西医针对尿的方法,完全不一样。
    开完过后,患者拿着药方带着孩子赶紧去抓药去了,这时候王伯岳转过头,对着众人问道:
    “同学们,你们说说,我刚才为什么那么开方子吗?”
    ps:更完这章还欠大家50000字。
    今天冇了,明天请早。
    老凤努力码明天的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