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69章 运河(3)
    第1069章 运河(3)
    不提杨汲心中胡思乱想,赵煦却是看着那沙盘上的山川河流,终于回忆起了一些东西。
    “济水、汶水……”
    “临清……郓州……”
    赵煦轻声呢喃着,脑海中的记忆更清晰了。
    他的手,抚过山川,越过河流。
    最终,停在了徐州。
    他回头看向杨汲,问道:“杨卿……朕观此沙盘,徐州距郓州也不算太远……“
    “既凿了郓州到临清的运河,为何不顺势,再修一条运河,将郓州与徐州相连!?”
    “如此一来……”赵煦轻声道:“不止可使京东之商货,往来河北畅通无阻,也能令东南商货,直入京东!”
    杨汲听着,对于面前的这位少主的慷慨与气度,大为敬服!
    概因他服侍过先帝!
    也概因他听说过很多前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历代大宋官家的形象,都很有趣!
    就像他本人在私人笔记里,记载和描述的那些与先帝相处的故事一样。
    表面上,盛赞不已,推崇备至。
    可仔细推敲的话,却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些潜藏在歌功颂德之间的字来。
    在这其中,出现的最频繁的文字,当是两组——
    吝啬!
    守财!
    自太宗以降,尽皆如此!
    这一代代的赵官家,都如仓鼠一样,天天忙着把天下的财富,都叼到他自己的封桩库里藏起来。
    大宋朝为什么年年铸钱,但铜钱总是不够?
    历代官家的仓鼠行为,起码要占大半。
    因为这些官家,可不止自己在忙着把财帛搬进自己的封桩库。
    上行下效,官家们身边的人,自然也都跟着往自家搬财帛。
    这些人身边的人,当也有样学样。
    杨汲记得很清楚,他当年进京赶考的时候,听人说起过,汴京城出了个新贵王广渊。
    此公善大字,随便一张字帖就能卖出一千贯的天价!
    就这,还有价无市!
    因为,王公心情不好,根本不屑写!
    而在当时,天下最知名的书法大家,乃是蔡公君谟(蔡襄)。
    但在彼时,这位书法大家的字帖,一张能卖五十贯就不错了!
    一如现在,当代认可的书法大家米芾的字帖价格。
    那么王广渊的字,凭什么这么贵?
    答:因他是英庙的发小兼绝对心腹!
    宰相的话,英庙不一定听,但王广渊的话,英庙一定听!
    所以,无数人不惜重金,纷纷求其笔墨!
    因为,只要有其笔墨,其他姑且不论,一般的差役,就不敢轻易找麻烦了。
    可谓是家有王才叔一贴,胜过天府尹(权知开封府)!
    英庙虽只在位四年,但王家却在此期间,捞的盘满钵满。
    传说王家当时养的狗,吃的都比权势人家的衙内好!
    赵官家们捞钱是行家里手。
    但,想从他们的封装库里往外掏钱……
    几乎是做梦!
    但,如今这位少主,却大不一样。
    杨汲想着他这些年在地方州郡听过的事情和回京以来的所见所闻。
    又想着方才,这位少主所问的事情,终于是动容起来。
    连声音都带着些颤音了——没办法!他这样的技术官僚,做梦都想要有一位,愿意出钱帮他们修建一个可以名垂青史,为万世纪念的伟大工程!
    如蜀之李冰父子,也如汉之王景……
    这都是生为名臣,死为鬼神,香火祭祀不绝的典范!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后,答道:“奏知陛下,臣确实想过,从郓州凿运河以通徐州,甚至海州……”
    他这几个月,可是走访了不少地方。
    同时也勘测和丈量过了,几乎大半个北方的地势、地理、水文。
    “奈何……郓州地势远高于徐州,亦高于临清……”
    “若只自郓州凿河以通临清,郓州地势高,水利下趋,当无碍也!”
    “可若通徐州,则将因郓州地势高,徐州之船恐难抵郓州!”
    “即使效灵渠之法,设水闸通行,也恐通航有限……”
    “伏乞陛下明察!”
    说着杨汲就深深一拜。
    赵煦眯着眼睛,看着沙盘。
    作为帝王,他上上辈子就已接受了完整的帝王教育。
    对于天下地理、名山大川、河流,都已了然于胸。
    何况他在现代的时候,经常因为工作原因,东跑西跑,去过大半个中国。
    论起经历和见识,这中古时代,怕是没几个人比得过他。
    自然他知道灵渠,他还亲自去那条延续到现代的古老运河游览过。
    铧嘴、大天平、小太平、斗门……
    那条千余年前的秦人,所建造的工程奇迹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哪怕在现代,依旧叫人拍手称赞。
    自然,赵煦知道,杨汲所说的灵渠之法是什么意思?
    就是灵渠的南渠的斗门和s型弯道。
    通过斗门,可以蓄水,使哪怕枯水期,船舶也能顺利通航。
    而南渠s型的弯道,又能减缓丰水期南渠的水流速度,保障船舶通航!
    灵渠都看过,赵煦自然也游览过那条在现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京杭大运河!
    不是现在的这条大运河!
    而是历经了元、明两代所修的那条大运河。
    而杨汲献上来的这个方案,之所以让赵煦觉得眼熟,就是因为,它其实是元、明大运河的一部分!
    准确的说,是会通河的一部分!
    而会通河,也是一个工程奇迹!
    尤其是会通河的核心,那个在明代修建,被后人称作‘运河之心’的伟大水利枢纽——戴村坝工程。
    也就是那个被人称颂为‘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水利调节枢纽。
    这样想着,赵煦就循着记忆,在沙盘上找到了他在现代曾游览过的戴村坝的大体位置。
    “杨卿……”赵煦指向戴村坝所在之地。
    如今的郓州须城县一个叫南旺的草头市。
    “若在此地,设坝引汶水南流,迫其流入小汶河呢?”
    杨汲循着赵煦所指的地方看过去,同时,他在当地勘察、走访的记忆也浮上心头。
    他自然知道,官家所指的地方,正是郓州的最高点,也是徐州漕船北上最难的地方。
    无数当地的河流,汶水、小汶水、洸河……在他心中浮现。
    当地的地势、地理,也开始被他复盘。
    紧接着,他这一生所学、所知、所行的水利工程经验与知识,在他脑海中构成了无数画面。
    都江堰、灵渠、大运河、汴河、引洛入汴、曹河、五丈河……
    一个个大坝,一条条运河,数不清的水利设施……
    当年,候公传他的那些水利之法,也跟着浮现在他脑海……
    沈括教给他的飞鸟测高法……
    宋用臣和他讨论过的工程营造之术……
    然后,杨汲浑身颤抖了一下。
    他知道的——官家所言的事情是可行的!
    不仅仅可行,而且,只要最后能够成功,这个工程的伟大,将不亚于那些名垂青史的伟大工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