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55章 方案確定
    第2955章 方案確定
    一场潜在的衝突,在一碗热腾腾的奶茶中消弭於无形。
    第二天,艾山大叔甚至主动骑著摩托车,帮勘察队指引道路,避开了一些流沙区域。
    古丽米热感慨地对陈山河说:“陈总,看来咱们的勘察设计,不仅要懂水文地质,还得懂『人心地理』啊。”
    解决了“人”的难题,大自然本身的挑战才刚露出狰狞的一面。
    陈山河亲自带领的第二勘察队,目標是深入天山山脉,为计划中的一座高原调节水库寻找合適的坝址。
    同行的有年轻的地质工程师小王和测量员小张,还有经验丰富的哈萨克族嚮导巴特尔。
    他们的目的地是位於雪线附近的一个高山盆地,那里匯水面积大,地质结构初步判断相对稳定。
    但通往盆地的路极其艰险,只有牧民转场时踩出的羊肠小道,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所有设备和补给都靠氂牛驮运。
    高原反应是第一个下马威。头痛、胸闷、呼吸困难折磨著每一个初来者,连陈山河这样的“老戈壁”也感到吃力。
    但大家互相鼓劲,缓慢而坚定地向目標区域前进。
    经过数日跋涉,他们终於抵达了预选坝址区域。
    这里景色壮美,冰川融水匯成的溪流清澈见底,但气候瞬息万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就可能风雪交加。
    详细的地质勘探开始了。小王和小张每天冒著严寒,打钻、取样、测量。然而,隨著勘探的深入,小王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
    在预选坝址的核心区岩层中,他发现了较为发育的裂隙,並且通过地震波测试,显示地下可能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溶蚀裂隙带。
    “陈总,情况不太妙,”小王拿著岩芯样本,忧心忡忡地报告。
    “这里的岩体完整性比我们预想的要差,如果在这里建高坝,水库蓄水后,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加剧这些裂隙发育,甚至诱发渗漏乃至垮坝风险!”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这个坝址是前期基於遥感数据和有限资料选定的最优解。
    如果否决,意味著前期工作白费,更要命的是,可能在整个水系中都找不到更合適的位置了。
    陈山河面色凝重,亲自下到勘探洞井里查看,又调阅了所有探测数据。
    夜晚,帐篷里炉火闪烁,外面是呼啸的风声。巴特尔嚮导喝著热茶,默默听著技术人员的爭论。
    “会不会是探测误差?我们再扩大范围探一探?”小张抱著侥倖心理。
    “数据交叉验证过了,误差可能性很小。”小王坚持自己的判断,“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陈山河沉默良久,终於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
    “小王的判断是对的。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这个地点,放弃。”
    “放弃?”小张急了,“那我们的任务……”
    “任务不是非要在这里修坝,而是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修坝!”
    陈山河打断他,“收拾东西,明天开始,扩大范围,重新寻找坝址!”
    接下来的日子更加艰苦。勘察队以现有营地为中心,向更偏远、更难以到达的区域辐射。
    巴特尔嚮导凭藉著他几十年在山里穿梭的经验,带著他们爬冰臥雪,寻找可能的地点。
    有一次,他们为了验证一个可能点,差点被突然涌来的暴风雪困在山谷里,幸亏巴特尔熟悉地形,找到了一处岩壁凹陷才得以避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歷了近一个月的徒劳无功后,他们在另一条支流的上游,一个更隱蔽的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理想坝址。
    这里基岩完整,匯水条件良好,虽然交通更为不便,施工难度和成本会大增,但安全性极高。
    当最新的勘探数据確认这一点时,整个勘察队都欢呼起来。
    小王和小张激动地抱在一起,巴特尔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陈山河望著眼前巍峨的雪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场与冰峰的较量,他们凭藉严谨的科学態度和对责任的坚守,贏得了胜利。
    另一路负责吐鲁番盆地周边灌区改造设计的团队,则遇到了歷史与现实的碰撞。
    团队里有一位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设计师李哲,他带来了最新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和管网设计理念,雄心勃勃地想要在这片乾旱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高效节水样板”。
    他设计的方案,大量採用地下管网、自动控制阀、传感器,力图將每一滴水都精准送达作物根部,蒸发和渗漏损失降到最低。从纯技术角度看,这无疑是先进的。
    然而,当方案拿到当地与老农、特別是几位熟悉“坎儿井”技术的维族老工匠討论时,却引发了爭议。
    坎儿井是xj古老而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通过地下暗渠引取地下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是劳动人民適应乾旱环境的智慧结晶。
    一位名叫库尔班的坎儿井修缮技艺传承人,指著李哲图纸上那些复杂的管线和控制节点,通过翻译问道:
    “年轻人,你的这些东西很精巧。但是,它们坏了怎么办?我们这里的农民会修吗?零件哪里买?要多少钱?”
    李哲自信地回答:“我们有专业的维护团队,定期巡检。而且系统很稳定,不容易坏。”
    库尔班摇摇头,领著李哲来到一条仍在使用的坎儿井明渠(竖井出口)旁。
    清澈的地下水潺潺流出,沿著土渠流向葡萄园。
    “你看,我们的坎儿井,用了上百年,哪里堵了,哪里坏了,我们自己拿把坎土曼(一种农具)就能疏通、修补。不用电,不用精密零件,靠的是我们对水性的理解和祖传的手艺。”
    老工匠又指著图纸上计划填埋的一段老坎儿井明渠:
    “你要把这些都埋到地下,用管子代替。水在暗处流,是好。可我们也看不见水了,感觉不到水了。”
    “水不仅是浇地的,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在渠边玩水,女人们在渠边洗衣聊天,这些你都考虑了吗?”
    李哲一时语塞。他追求的是极致的技术效率,却忽略了水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多维价值,忽略了技术的適用性和可持续性。
    团队负责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拍了拍李哲的肩膀:
    “小李啊,先进的技术不是生硬地套用,而是要与我们本土的实际情况、传统的智慧相结合。”
    “坎儿井的生態价值、文化价值、低维护成本,都是我们需要尊重的。”
    后来,在设计方案的优化中,他们吸收了坎儿井“暗渠减蒸发”的思路,保留了部分具有人文景观价值的明渠段。
    將其改造为生態景观用水和社区公共空间。智能灌溉系统则主要应用於新建的高標准农田。
    並且设计了简易操作模式和本地化培训方案,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水土不服”。
    李哲也在这场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让冷冰冰的技术拥有温暖的“在地性”。
    勘察设计阶段,充满了类似这样的困难与趣事。有在荒漠中迷路,靠北斗卫星和牧民指引才脱险的经歷。
    有为了一个数据,技术人员在风雪中坚守测量点位十几个小时的执著。有在兵地联欢会上,各族青年技术人员一起跳起麦西来甫的欢声笑语。
    也有像叶风管理的战士能源公司,主动为偏远勘察队捐赠可携式光伏发电设备,解决野外用电问题的雪中送炭……
    亦菲提出的抓好“源头”和“头头”的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著作用。
    一些年轻的技术员在休息时,会听老专家、老兵团人讲述过去的奋斗故事,心中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热爱更深了一层。
    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比如阿依江、叶倩倩、陈山河等人深入一线解决问题的作风,更是无声的命令,凝聚著整个团队。
    经过近一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无数次的论证、修改、优化,“北疆清泉计划”的总体设计方案及分区详细设计蓝图,终於圆满完成。
    这不仅仅是几大本厚厚的图纸和技术文件,更凝聚了无数勘察设计人员的汗水、智慧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责任与爱。
    在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方案不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更重要的是充分考虑了生態环保、兵地融合、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是一个有温度、有远见的规划。
    隨著设计方案的尘埃落定,更浩大的施工建设阶段即將拉开序幕。
    更多的队伍、设备、资源將匯聚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將图纸上的线条,变为滋润沃野的清泉,变为连接民心的纽带。
    阿依江在总结会上动情地说:“勘察设计这第一步,我们走得很稳,也走得很难。”
    “但我们打通的不仅仅是未来的水脉,更是人心的脉络。这证明,只要我们秉持共同的价值观,为了共同的目標,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叶倩倩接著说道:“是啊,这就像当年父辈们开垦边疆一样,需要的不仅是力气,更是信念和智慧。现在,轮到我们接过接力棒,续写这篇章了。”
    窗外,北疆的天空湛蓝如洗,远方的雪山熠熠生辉。
    那条即將在古老土地上蜿蜒流淌的“人工天河”,仿佛已经能听到它澎湃的心跳。
    挑战依然存在,未来的施工期必然伴隨著新的艰难险阻,但希望之火已然点燃,正如那夜空中渐次亮起的星辰,虽然各自闪烁,却共同照亮了前行的征程。
    兵团的精气神,与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正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匯成一曲更加雄浑壮丽的交响乐。
    设计方案一经批覆,庞大的施工机器开始轰鸣著驶入北疆广袤的土地。
    来自兵团建工师的精锐队伍、省內大型路桥集团的建设者,以及中標参与的各路施工企业,如同钢铁洪流,沿著勘察队员们踏出的小路,开赴一个个標段。
    塔吊林立,重型卡车川流不息,工地上日夜不息的火光和轰鸣,宣告著“北疆清泉计划”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
    总指挥陈山河坐镇中枢,协调各方,古丽米热则更多地奔波於各个施工点,既是技术协调员,也是与地方沟通的“润滑剂”。
    然而,钢铁洪流很快遇到了“柔软”的阻碍——这种柔软,关乎情感、关乎记忆、关乎那些无法用图纸和工程量衡量的东西。
    在通往阿瓦提乡的那段主干渠施工標段,机械刚刚进场准备进行土地平整,就遇到了新的麻烦。
    这次不是艾山大叔,而是乡里几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们围坐在一片即將被推平的小小坟塋前,泣不成声,坚决不允许动工。
    负责该標段的项目经理是个雷厉风行的山东汉子,姓雷,人送外號“雷公”。
    他拿著施工图纸,急得直跳脚:“这坟塋不在我们徵收补偿的图纸范围內啊!之前勘测定界的时候也没人说啊!工期紧任务重,这耽误一天都是钱啊!”
    他试图上前理论,但语言不通,老太太们情绪激动,根本说不通。眼看衝突就要升级,古丽米热闻讯赶了过来。
    她没有急著劝解,而是先蹲下身,用维吾尔语温和地询问。
    一位名叫阿依夏木的老奶奶哭著告诉她,这里埋著她早夭的第一个孩子,按照古老习俗,未成年的孩子不能进入家族墓地,只能就近安葬。
    几十年过去了,这片荒滩早已变了模样,但具体位置她一直记在心里。施工队的界桩,正好打在了这个小坟塋上。
    “孩子虽然没长大,也是我的心肝啊……不能让他死了都不安生……”阿依夏木老奶奶的哭诉,让古丽米热瞬间红了眼眶。
    她转身对焦躁的“雷公”解释道:
    “雷经理,这不是故意刁难。这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思念。这片土地在图纸上只是一个点,但对阿依夏木奶奶来说,是几十年的牵掛。”
    “雷公”搓著手,为难地说:“古工,我理解。可这施工方案定了,线路改了牵扯一大堆,成本、工期……”